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49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第3讲 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形成(1)背景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许多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各派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前提下的改良救国方案均遭失败)。思想上:“西学东渐”,国人的思想得到启蒙。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受近代西方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2)过程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三民主义的特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摘自孙中山全集核心论点:(1)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西方学习。(2)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借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共和体制。 (4)评价进步性:比

3、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5)实践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2发展(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4、。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评价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背景政治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中心北京大学指导思想(前期)民主和科学内容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5、,反对旧文学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进步性(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片面性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地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为怪。资中筠核心论点:(1)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旧文化不是完全彻底的抛弃,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取其精华而用。(2)时

6、代背景决定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倡导的反封建的言辞激烈。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

7、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3)影响【教材补遗】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促使这种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误区警示】“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知识图解】新三民

8、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名家论史】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核心论点:(1)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2)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道德、旧伦理,倡导新政治、新思想,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具有进步性。【教材补遗】“文学革命”不仅仅是文学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是将斗争矛头对准封建主义的改革。例如,陈独

9、秀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弊病,而且着重地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深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构图解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材补遗】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重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史料一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

10、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选集史料二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12月2日)【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革命者打倒清政府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2)史料二史料阐述了社会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

11、民生主义主张。【问题思考】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试答:【提示】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基础。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

12、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发展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突出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权

13、利主张普遍的、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关注工农生活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核心价值在中国近代重新建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中,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和领袖孙中山是走在最前列、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孙中山对孔孟的“仁学”思想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要发扬救世之仁、救国之仁。他将西方的人道主义融入中国传统的“仁德”之中,对传统的“仁德”观念进行了扬弃式的发展。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优

14、秀价值元素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启迪意义。重点二新文化运动史料一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史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表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近代思想史研究【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时,

15、要特别注意史料的出处,据史料出处可以给史料定位。“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陈独秀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说明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2)解读史料二中的表格时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表格中“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说明了新青年大力倡导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试答:【提示】(1)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

16、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国际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的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史论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

17、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1积极作用(1)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2)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3)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4)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1)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2)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

18、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解读】(1)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但不敢与儒家思想彻底决裂。(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尊孔读经,从意识形态和道德的层面喊出“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结论】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

19、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目的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全国卷T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20、。”其意在()命题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项正确。“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项错误;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2. (

21、2019高考全国卷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

22、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3(2018高考江苏卷T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陈独秀演讲的内容推理出陈独秀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觉悟计分两步”的,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

23、陈独秀发表演讲时中共尚未诞生,B项错误,排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分别对应C、D两项,与材料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4(2019高考全国卷T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命题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选A。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

24、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5(2016高考海南卷T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A知识阶

25、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解析:选C。材料“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6(2018高考全国卷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命题点:五四运动后的救亡

26、思潮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选C。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近代的民族意识)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

27、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2(命题点:三民主义的内涵)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

28、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解析:选C。材料主旨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后建立一个什么政体的国家,故A项错误;建立五权分立政府的目的是要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主张普遍平等民权,故D项错误。3(命题点:三民主义)当20世纪初,反满情绪已弥漫开来,所谓民族革命已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

29、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D反对盲目排外解析:选B。孙中山针对民族革命指出“民族主义并非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表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故B项正确。4(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解析:选C。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强

30、调的是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5(命题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选A。据材料“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A项正确。6(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

31、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解析:选D。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专栏报道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宣传民主科学转向关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故D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

32、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解析:选B。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2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

33、的不足之处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解析:选C。据材料“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项正确。3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解析:选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

34、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4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解析:选A。根据“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故A项正确。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

35、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排除C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排除D项。6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

36、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解析:选D。D项表述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相符,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的批评对象是儒家思想,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不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借鉴西学”与“反对新文化”,故B、C两项错误。7(2020广东湛江调研)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

37、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解析: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对“尊孔复古”的批判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8(2020天津部分地区二模)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

38、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解析:选A。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倾向,与材料中“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相符,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排除B项;但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排除D项。9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

39、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解析:选A。“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道路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故选A项;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深入是在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

40、民主,排除C项;D项错在“辩证”,排除。10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D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解析:选A。“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建立共产党的思想,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

41、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不能体现联俄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11(202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解析:选C。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排除A项

42、;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象,排除D项。12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据材料“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

43、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

44、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

45、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

46、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

47、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据李良玉思想

48、启蒙与文化重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据材料“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可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发,确定选题角度;其次,根据论题,结合史实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答案:示例一角度: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评价: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传统文化。示例二角度: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评价: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他们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等。这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