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460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

2、,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核心论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具有新旧杂陈、东西冲突碰撞的特点。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4)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4、。(3)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近代交通业的特点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核心论

5、点:近代中国交通业落伍于西方,且受西方列强的控制。1表现(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3)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6、。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近代报刊的革命宣传作用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核心论点:近代报刊民报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 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

7、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1)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图解历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

8、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继兴起,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图解历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误区警示】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图解历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

9、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图片解史】轮船招商局旧址信息提取: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构图解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提取: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0、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虎(网)口救子信息提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重点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 史料阐述了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

11、思考】从史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会生活“洋气”的原因。试答:【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实证2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史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料二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

12、野 新知识【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内涵、特点及成因。(2)史料二阐述了新中国婚姻法的规定、特点及影响。【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表现及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婚姻法的特点。试答:【提示】(1)表现:“断发易服”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特点: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它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实证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

13、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解读】史料阐述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及特点。【思考】分析史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试答:【提示】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传统习俗的保留。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

14、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

15、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是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

16、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1)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

17、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2)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3)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重点二近现代交通、通讯传媒业的发展“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 近代铁路修建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

18、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

19、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极力阻挠近代铁路修建,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2)史料二阐述了近代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及影响。【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和近代中国阻碍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据史料二指出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的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资金、燃料不足的困难。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2)特点:近代中国铁路

20、修筑权受控于帝国主义;自建铁路发展艰难。影响:铁路交通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文化;促进了思想观念更新;引发了社会变革运动,推动着近代化发展进程。实证2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史料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借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解读】史料阐述

21、了近代中国各项文化事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思考】据史料指出近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试答:【提示】近代文化事业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实证3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交流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现代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及影响。【思考】据

22、史料指出现代大众传媒业发展的影响。试答:【提示】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业的发展。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新闻传播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

23、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认识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

24、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消极:加剧了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2近代报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影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

25、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2)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设置电视商场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经济生活。(3)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续表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江苏卷T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命题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26、解析:选C。题中歌谣劝卖脚带者弃行的原因是裹足对女性是一种凌虐,而不是脚带无销售市场,A项错误,排除;“普遍解放”说法以偏概全,B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四乡八镇销场远”折射出女子裹足现象非常普遍,C项正确;歌谣的唱词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舆论方向,但并不一定说明已达成社会共识,D项错误,排除。2(2019高考海南卷T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命题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

27、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对部分沿海地区的影响,并非是遍及中国乡村;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D项表述过于绝对,漳州等地区不是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3(2018高考江苏卷T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

28、年画()命题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此画为民俗画,侧重场面和情景描写,A项错误,排除;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2017高考全国卷T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命题点:近代婚俗反映的时代特征A.民众实现

29、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项错误。5(2017高考全国卷T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思

30、想解放与社会时尚的变迁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6(2014高考全国卷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命题点:维新变法与服饰变革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31、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2020广东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帮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做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解析:选C。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当时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32、项;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成分的构成,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材料“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不属于实用性消费,排除D项。2(2020福建莆田质量检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解析:选D。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

33、世界需要接纳的内容,故选D项。3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装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体现的是生活习俗的变化,这表明人们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故选C项。4(2020江苏南京调研测试)民国初

34、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解析:选C。题干“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表明在废止缠足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这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项。5(2020江苏海门一模)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可表明()A近代文明礼仪被普遍接受B民众的服饰带有

35、政治色彩C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D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选D。题干图片中的服饰既有长袍马褂,也有西服等,体现的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新旧杂陈,故选D项。近代文明被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照片无法体现民众的服饰带有政治色彩,故B项错误;相片中主要体现的是男性服饰的特点,无法体现妇女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故C项错误。6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解析:选D

36、。据材料“1937年到1945年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日本为了加强控制借助电影等传媒手段渗透殖民思想,故选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解析:选C。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

37、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2下图为1872 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出售外国缝衣机器的广告刊登在报纸上,这说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故选B项。3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38、)A男女平等成为共识B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C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解析:选D。据题干中郭嵩焘仿行西礼引起轩然大波到上层社会坦然接受女子出席宴会,可推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选D项;男女平等成为共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上层社会接受西方礼俗,不是整个中国社会,排除B项;由题干的时间无法确定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且题干无法反映妇女解放,排除C项。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39、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解析:选C。材料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由“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5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

40、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解析:选C。材料涉及的是民国建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谈及服饰变化的一个现象,不存在崇洋媚外,排除A项;B项中“开始”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服饰的比较,排除D项。6“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 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

41、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解析:选C。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扩大至990个座位”“将近2 000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说明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选C项。7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清朝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连D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解析:选C。据题干罪辫文以及“本朝”被孙江东嫌弃改成“贼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辫子同反清的辛亥革命紧

42、密相连,故选C项。8(2020广东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解析:选D。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反对清政府统治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9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

43、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解析:选C。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冲击,故选C项;报纸出现于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A项;“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排除D项。10(2020山东德州模拟)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现象。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

44、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甚至可与男性杂处合坐,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项。11(2020江苏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

45、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D新旧杂陈解析:选D。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河南较为保守,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排除B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排除C项。12.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右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解析:选C。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两性关系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但妻子身穿最流行的旗袍以及广告中表现的生活方式又体

46、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特征,故选C项。13下表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解析:选C。据材料中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说明国民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故选C项。14.右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A当前的旧年

47、俗交织新风尚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解析:选A。新玩法中“支付宝”“电子红包”属新风尚,“福”“除夕”“拜年”为旧年俗,故选A项。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对经济生活的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的作用,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

48、,全面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

49、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服饰理念、地域性和时代特色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思想、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统治者政策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政府政策、西方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政治变革、社会生活、服装制作业、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归纳。答案:(1)特点:等级性(伦理

50、性);时代性;多元融合;多样性;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革。(任答三点即可)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任答四点即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

51、、和、顺、富、仁、义、礼、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要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琳、鑫、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曦、晓、雪等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据表格信息看,不同时期的人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以就

52、某个具体时期的人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等,也可以就表格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提出看法,注意说明要与提出的看法相对应,运用的史实要正确、恰当。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说明:福、禄、贵、富、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示例二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常见

53、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 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示例三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

54、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示例四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综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