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中丞传后叙 导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_【答
2、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_【答案】事例略。(1)张巡形象:高大,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服众。善于军事。(2)许远形象: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不善军事。(3)南霁云形象: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从容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4)贺兰进明形象
3、:善嫉,自私。爱才。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_【答案】写南霁云的事,一方面是对张巡的衬托,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不仅表现了他和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是与其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把他的记忆力,与围城中士卒的姓名“无不识者”联系起来,知其并非游
4、离于中心的闲笔。至于于嵩的轶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但却能围绕主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文章中心。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嫉:嫉妒B延霁云坐 延:延请C以示贺兰 示:指示D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识【解析】示:让看。【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B虽C因D所以【解析】A项,之:第一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
5、间;第二个是动词,去,到。B项,虽:第一个表让步,虽然;第二个表假设,即使。C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第二个是副词,趁机。D项,所以:两句用法相同,用来的。【答案】D3作者选用了_、_的细节来刻画南霁云的_、_的性格特点。【解析】归纳文本,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有关动作、心理、情态、外貌的描写。【答案】拔刀断指射塔明志疾恶如仇忠贞刚烈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译文:_(2)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译文:_【答案】(1)他很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强壮,不接受南霁云的救援要求,想强迫南霁云留下。(2)抽出一支箭来射向寺中的佛塔,射入塔上的砖中有
6、半箭之深。活学活用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写一段话。(300字左右)_【参考示例】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月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我们觉得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泡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身影。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一声不吭。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点酒,
7、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父亲别喝了。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扑簌簌掉在碗里。父亲开始说话,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说,说了一个多小时。他把手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几张钱,“啪”的一声很响地打在桌上,大声说:“钱,拿去报名!”我和妹妹想笑却笑不出来,泪水更汹涌地哗哗落下。父亲是怎么解决学费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才知道那天父亲去镇上卖了血。血水远比酒浓,那次醉酒可能是父亲一生最后一次醉酒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蚍蜉(p f)卓效(zhu)遁迹(dn) 宝藏(zn)B
8、书帙(zh) 勉强(qin)羸弱(li) 污垢(u)C雨霁(j) 嵩山(sn)沮丧(j) 睢阳(Su)D秩序(ch) 载重(zi)遏制() 髯客(rn)【解析】A项,“卓”读zhu;B项,“强”读qin;D项,“秩”读zh,“髯”读rn。【答案】C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答案】D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
9、泣下【解析】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几天,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答案】B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10、”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
11、张籍云。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依:跟随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解析】立:立即,马上。【答案】C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副词,于是。C项,“以”,介词,因;连词,用来。D项,“为”,介词,“何为”即“为何”;动词,写。【答案】B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好学无所不读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巡因一见
12、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 BC D【解析】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不是直接表现张巡的才能。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D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译文:_(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译文:_(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译文:_【答案】(1)因为跟随张巡之功,于嵩当初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没有什么不读的。(2)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来不打草稿。(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要到州府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三、语言表达9据网友考据,“囧”较早出
13、处是在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这里的“囧”是闪亮、发光之意。也有网友称,“囧”还有更早的出处,在甲骨文中就出现过指窗户明亮,与现在流行词“尴尬”的含义完全不同。现在的“囧”字有“郁闷、悲伤、无奈”之意。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谈谈你认为这个字的古意和今义哪个更合理?_【解析】本题问的是对意义的看法,其实就是对古今意义的理解;只要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一方面来设置答案就可以了。【答案】古义主要是这个字的具体形状而言,它像一个窗户,所以就有了“明亮”的意思;今义赋予了它更加写意的表情,把它想象成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更加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今义更好。10下面这幅图片,展现的是“辽宁号”航母上两位导航员为歼15战机下达起飞指令的动作。这一动作在电视画面中出现后迅速走红,被网友们称为“走你”。请围绕“走你”这一动作写一段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_【答案】(示例)(1)“走你”是一个极富动感的造型,从“走你”中我们读出了科技的力量,读出了民族的自信,读出了强国的希望。(2)“走你”如宝剑出鞘,扬我国威;“走你”如霹雳裂天,震撼乾坤。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