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421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89页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部分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用书备考方略一立足高考前沿,研究考题特点年代体裁作者题材考向2019全国卷律诗陈与义宋题画抒怀语句含意及情感态度理解2019全国卷律诗杜荀鹤唐干谒自荐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作用2019全国卷新乐府五古刘禹锡唐讽喻叙事语言风格(课内外比较)2018全国卷律诗李贺唐朝写景抒怀诗句的含意(思想情感)2018全国卷七言古诗陆游南宋即事抒怀意象(物象)的作用2018全国卷七言古诗王建唐朝托物言志思想情感、表达技巧专题入门(一)先读懂再选择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

2、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

3、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示例(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

4、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到全诗的语言风格。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

5、今尽入图画。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把握标题信息卷别标题蕴含信息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交代写作缘由表明所咏对象2019全国卷投长沙裴侍郎交代写作缘由表明诗歌题材2019全国卷插田歌点明所咏对象表明诗歌题材2018全国卷题

6、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交代写作缘由暗示作者情感表明诗歌题材2018全国卷精卫词点明所咏对象暗含作者的情感依据标题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长安秋望唐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

7、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读标题时间:秋天。地点:长安。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猜想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读诗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8、。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C本题中,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故选C。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

9、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意象:南归之雁;篱菊;寥落晨星;哀婉笛声;枯荷(落红)。(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依据注释找信息(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

10、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教师用书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

11、“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CD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维度: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C.从注释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

12、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解析: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了写作背景,籍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首联,从注释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

13、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

14、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寻找关键字看“情”点找名词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找动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找副词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找形容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找诗眼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依据注释找信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5本诗表达了作者

15、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

16、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

17、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把它翻译两三遍。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蓦山溪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

18、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诗路径(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裴。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

19、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题目试做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

20、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C“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案: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

21、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专题入门(二)熟悉常考的7大题材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教材对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内容情感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天涯怀人愁。感念亲

22、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题材标志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常用技法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注曾为流

23、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读诗要领:(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3)读诗句:(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请你作答: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

24、特之处,试加以赏析。答案: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二、送别怀人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教材对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内容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题材标志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常用技法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25、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读诗要领:(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3)读诗句:(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景、

26、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请你作答: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教材对接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内容情

27、感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题材特征标题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常用技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

28、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 骎骎(qn q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读诗要领:(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3)读诗句:(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

29、重”“烟尘飞至今”。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请你作答: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明得失,观景识人论兴替教材对接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

30、关怀古(张养浩)内容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题材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 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注 这

31、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读诗要领:(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

32、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请你作答: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五、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教材对接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内容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

33、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题材标志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常用技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汉宫春梅 晁冲之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

34、,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东君:司春之神。玉堂:指华贵的宫殿。故人:此指林逋。读诗要领:(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东君”“玉堂”“故人”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

35、(3)读诗句:(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请你作答:这首词的下片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案:“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

36、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六、山水田园诗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侠蝶飞教材对接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题材特征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

37、技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读诗要领:(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

38、中有诗”。(3)读诗句:(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请你作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教材对接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

39、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内容情感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技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的运用;白描与细节的手法。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委婉抒情。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春日即事 李弥逊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

40、,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读诗要领:(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3)读诗句:(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请你

41、作答: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备考方略二专题分类研究,集中突破考点考点一诗歌形象题的3大题型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近年来从考

42、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一、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教材例析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

43、,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羁旅他乡思念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

44、人形象。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男女相悦爱恨情长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教材回顾练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

45、长干曲四首(其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葡萄图)答案: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孤僻高洁、乐观浪漫、与世无争的诗人形象。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寄情山水、超脱红尘、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名称例析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

46、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杨

47、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例析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

48、,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于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莼羹鲈脍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

49、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名称例析夕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50、”杜鹃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猿啼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梧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

51、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名称例析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

52、,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消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名称例析

53、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名称例析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54、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竹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松柏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55、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黍离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冰雪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草木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教材回顾练2一些物象由于自

56、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请根据特征写出事物名称,或根据事物名称写出其象征含义。_: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杨柳:_,有节或虚心。梅:花:鸿雁、鱼、青鸟:鹃啼、猿啼、鹧鸪叫:乌鸦、秋风(西风)、夕阳:_:绝尘脱俗、高洁傲岸。蟋蟀:答案:松惜别怀远,送别,离愁别绪竹 忠贞的爱情或高洁坚贞的品行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信使,借以表达思念、思归之情悲苦。营造凄凉悲苦的氛围,表达难言之悲切肃杀、悲愁、衰败、残破雪 怀人,准备寒衣、怀念征人三、古代诗歌中常考查的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例析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

57、“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教材回顾练3概括下列诗句的意境类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念去去,千里

58、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答案:明净绚丽冷寂寥廓昂扬开阔清冷萧条生机盎然题型一人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戏剧中的那样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通过简练的笔法、精当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

59、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常见考查方式1(2017全国卷)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3(2013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答题技巧学

60、习鉴赏人物形象的4个切入口1从标题、注释入手,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某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2从刻画人物的描写角度把握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通过诗人的“三日醉”“亭角寻诗”等行为

61、,显露出诗人是一个洒脱文雅之人。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4从分析典故入手,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鉴赏人物形象:正面塑造,聚焦情态、言行;侧面描绘,景物衬托,寓情于景。答题步骤步骤1: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步骤2:

62、析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以及环境的衬托渲染,进而概括形象特点。步骤3:联联系标题、注释,概括形象特征,即用一句话“盖帽或总结”。步骤4: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明确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

63、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读懂诗歌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解题流程第1步:看标题,初步揣摩形象。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中,“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由标题可知此诗是苏辙出使契丹,苏轼送别之作。第2步: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云海”这一景物,说明相距遥

64、远。当时苏辙在京城,苏轼则远在杭州,兄弟二人天各一方。第3步:抓描写,分析形象。“相望”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出苏轼兄弟情谊深重。“沾巾”,悲伤落泪;“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体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第4步:组织答案。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性格。自主尝试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性格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具体分析性格)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

65、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66、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题型二事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

67、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常见考查方式1(2013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2012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题技巧学习由形到神分析事物形象1借相关诗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征事物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通过诗句描写来表现的。因此,要通过诗中描述性关键词句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征。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68、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感或志向。答题步骤典例示范(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 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读懂诗歌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

69、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解题流程第1步:注意把握野菊的形神特点。题目“野菊”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为历代文人喜爱,因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并且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适、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分析颔联概括野菊形象,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第2步:揭示野菊的内在品质。这首诗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不同,身在野外,内心高洁。第3步:知人论世。杨万里,宋代高宗时

70、进士,主张抗金,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自主尝试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

71、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案:(1)这两首诗都描绘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题型三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含意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

72、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

73、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角度1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意象是主观“意”和客观“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柳”。常见考查方式1(2018全国卷)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2016全国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2014全国卷)词上半片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4(201

74、4大纲全国卷)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2013江西卷)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题技巧学习1分析意象含义(内涵)的方法及答题2步骤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内涵),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内涵)。2分析意象作用的5个角度(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

75、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意象的最主要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典例示范分析意象含义(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76、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读懂诗歌长恨啊,实在更长恨!把它剪裁成短歌行。什么人了解我,来为我跳楚舞?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

77、的丝带。请问:一杯酒与身后名誉,哪一样重要?身后名当然重要。但是,现今是人间万事都本末倒置,毫发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却很轻。最悲伤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最欢乐也没有比结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儿女的常情。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解题流程第1步: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第2步:根据注释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第3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诗歌内容,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自主尝试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

78、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操守。分析意象作用(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读懂诗歌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解题流程第1步:明确思考方向。“酒”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要解其作用,首先应分析“酒”字所在诗句的含意,然后结合诗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79、,具体分析、体会。第2步:分析意象在塑造环境或背景方面的作用。第三句中“酒为旗鼓”的“酒”,是作书之前的酒,好比是战场上的旗鼓,为写字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第3步: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须臾收卷复把酒”是作书之后的酒,结合下一句,可以体会到此时的诗人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好像打了一场胜仗,踌躇满志。自主尝试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水孤舟 梁栋注注 梁栋,南宋诗人。此诗

80、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赏析。解析:描写景象,抓住首联中“溪流乱”“行路”“迷漫”“间断”等词语,突出“迷乱”之象。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写景的作用多为抒情,又是在诗歌的首联,故可从实写雨后景象、象征天下动荡混乱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答案: 描写了雨水过后溪水乱流、道路中断的迷乱景象。首联既是实写雨后景象,也象征天下动荡混乱的局势,为后面抒情作铺垫。角度2意境赏析(含画面描述)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情感,“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

81、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例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就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常见考查方式1(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017天津卷)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2015安徽卷)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2012湖南卷)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题技巧学习1意境赏析“3步骤”2画面描述题“总分”两步走步骤一:概述画面概述画面时可

82、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其中修饰语根据诗歌特点,往往包括“时间(如深秋)”“地点(如边塞)”“景物特点(如萧瑟荒凉)”等。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步骤二:描绘景物描绘景物,指描摹出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把主要景物找出来加以描述。特别提示若题干中还要求分析画面(或者分析画面蕴含的情感),则应不仅限于上面两步,要根据题干要求答出诗

83、歌描绘景物时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画面景物所蕴含的情感。3概括景物特点题明角度,抓关键(1)明确角度,有的放矢。从景物的色彩、动静、节令、地域等角度分析,以确定景物的类型,是塞外景色还是田园农家,是春景还是秋色等。(2)抓住关键,揣摩情感。关注修饰、限制、描述性词句,主要是形容词、动词,以及运用修辞的句子,这些词句的色彩就透露出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又是不可分割的。(3)恰当表述,准确概括。用合适的形容词来概括景物特点。典例示范(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读懂诗歌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

84、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事情。时间到了深夜还在徘徊,秋风中天上挂着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解题流程第1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第二联分析了众多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乐与哀。综观全诗,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

85、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第2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自主尝试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度破

86、讷沙(其二) 李益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读懂诗歌在破讷沙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解题流程第1步:整体描述画面。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射在战士盔甲时的景象。由此可知这是一幅戍边将士战罢归来图。第2步:分析氛围(意境)特点。全诗选取了“大漠”“大雁”“红日”“盔甲”等意象,这些意象极富边塞特色。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南、铁衣生寒,由此可以概括出意境的特点:雄健、壮美。第3

87、步:分析思想感情。本诗刻画的是戍边将士的形象,在描写之中表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辛,也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自主尝试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齐州送祖三 王维“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别意象、概括意境特点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

88、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就景物本身而言,“天”“山”“日”“河”给人以高远、辽阔之感,经诗人以“寒”“远”“暮”“长”等词修饰之后,使画面意境更显静幽苍茫,联系“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这静幽苍茫之境,更增加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感。答案:“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描写了一幅静幽苍茫的日暮惜别画面,表现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情以及缭乱的心绪。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为农 杜甫注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

89、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解析: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环境安谧,幽美。答案: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的意境。考点二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

90、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炼字(品味关键词)和炼句(赏析关键句)是热考题型。一、炼字类型(一)炼名词示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分析以“江湖”“夜雨”“灯”抒发离别之情:“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效果名词代表意象,传达独特情感;多个名词叠加,营造特定氛围,强化主旨情感(二)炼动词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溅”和“惊”,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

91、诗人溅泪惊心罢了效果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描摹情态,突出特征(三)炼形容词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分析“直”和“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效果绘形绘色,摹状描态,传声传貌;直观再现事物情态,间接传达情感倾向(四)炼数量词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分析“万里”“百年”的数字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感情效果如实描绘,精练传神,诗意隽永,妙味无穷;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五)炼叠音词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分析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反复吟唱,徘徊低迷

92、,婉转凄楚,有如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让听者悄然萌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久久不散效果增强韵律感;有强调突出作用(六)炼虚词示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分析“永”“欲”虽为虚词,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和恬淡的心情;“竟”字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睥睨蔑视,决不妥协之情效果贯通文脉,开合呼应,连贯顺畅;婉转委曲,跌宕起伏,化板滞为流动,表达复杂丰富的内涵二、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

93、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结构的总起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精妙的闪光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教材回顾练1找出下列诗句中精彩传神的字词。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94、张继枫桥夜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之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答案: 咽、冷;高;愁;独;低、近;生;红、绿;随、抱;疾、轻;燃、捣。三、赏析关键语句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特殊句式倒装句错位突出多情应笑我互文句开合反复烟笼寒水月笼沙对仗句整齐上口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省略句浮想联翩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95、中,云深不知处特殊位置开头部分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中间部分承转过渡、渲染烘托结尾部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特殊技巧结合所用修饰或表现手法分析特定情感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教材回顾练2把下列倒装的诗句调整为正常句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八首 (其三)答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

96、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正常表述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正常表述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正常表述为“黄花报霜信”。正常表述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正常表述为“朝晖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3找出下列诗中的主旨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97、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张耒初见嵩山)答案:悔教夫婿觅封侯;此物最相思;南浦凄凄别;远书归梦两悠悠;赖有青山豁我怀。四、赏析语言风格(一)常见的用来描述语言特色的词语清新清秀清健平淡淡雅古朴质朴朴素朴实自然浅显通俗优美华美华丽工丽典雅新奇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简洁简练凝练洗练明快传神高昂奔放豪放热情恢宏轻灵飘逸苍劲劲健强健雄健雄奇雄伟雄壮雄浑浑厚俊爽旷达奇崛峭拔深沉低沉委婉含蓄风趣幽默诙谐朦胧隐晦细密悲慨悲壮悲凉苍凉舒缓俊寒清冷孤峭清瘦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活泼晓畅笔调婉约色彩丰富富有韵律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画一体(二)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题材

98、语言风格题材语言风格田园诗恬淡宁静羁旅诗沉郁悲慨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闺怨诗婉约凄切咏史诗雄浑壮阔宫廷诗缠绵婉转(三)唐宋主要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诗人语言风格诗人语言风格陈子昂古朴雄浑李商隐委婉含蓄王勃雄放刚健温庭筠精巧艳丽张若虚清丽自然李煜凄婉柔丽孟浩然闲静淡远韦庄清丽疏淡王之涣清朗雄健晏殊闲雅婉丽王昌龄自然雄浑梅尧臣朴素平淡王维闲适恬淡欧阳修清新舒畅李白清新飘逸秦观清丽典雅高适雄厚浑朴柳永伤感缠绵岑参雄奇瑰丽苏轼豪放旷达杜甫沉郁顿挫王安石雄健高峻白居易通俗明快黄庭坚瘦硬新奇韩愈古朴奇险周邦彦富丽精工刘禹锡清新豪丽李清照凄婉清丽柳宗元明净幽峭陆游慷慨悲凉李贺奇丽诡诞辛弃疾沉

99、郁豪放杜牧俊爽明快姜夔峭拔雅丽教材回顾练4请用合适的词语概括下列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苏轼、辛弃疾:柳永、姜夔、李清照:陶渊明、谢、谢灵运:屈原:王安石:李商隐:陆游:杜甫:白居易:李白:王维:杜牧:答案:豪放婉约朴素自然雄浑悲壮雄健高峻委婉含蓄慷慨悲凉沉郁顿挫通俗明快清新飘逸闲适恬淡俊爽明快题型一炼字(品味关键词)炼字中要炼的字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常见考查方式1(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2(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

100、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3(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2014湖北卷)请欣赏“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5(2014大纲全国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题技巧学习1“炼字”的四个思考角度(1)修辞角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惊”二字,同属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2)活用角度。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

101、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3)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字最具声韵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诗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4)语境角度。无论是“捻断

102、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2“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提醒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景,句不离篇”。典例示范(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上五盘岭 岑参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

103、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读懂诗歌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解题流程第1步:析本义。“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

104、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的字面义是“对峙”,“攒”的字面义是“攒聚”。第2步:描情景。把“斗”“攒”两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第3步:说效果。“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自主尝试答案:“斗”字,这里是“对峙”之意。(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说效果)“攒”字,这里是“攒聚”之意,(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说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

105、的题目。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无名氏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清闲归去来。注白象简: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板。金鱼带:即金鱼袋,唐制,二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上片中的“忙”“紧”二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解析:首先理解全诗,“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在污浊的官场里忙忙碌碌,虚度光阴,如今已两鬓斑白。“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赶紧丢了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板和二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金鱼袋,辞了官职。下片通过描写绿柳倚门、金菊盛开、流水清澈,表现了居处环境的宁静优美、生机盎然,抒发了对清

106、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然后按照“析本义描情景说效果”的格式组织答案。答案:“忙”“紧”均为“急忙”的意思,生动地描绘出作者辞官去职的急迫心情和决绝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在污浊官场中虚度光阴的懊悔之情和对回归田园的渴盼之情。题型二赏析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炼字(品味关键词)”,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常见考查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

107、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答题技巧学习确定“诗眼”5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

108、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答题步骤赏析诗眼“3步骤”步骤一5个角度觅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步骤二分析诗句找体现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步骤三结合诗句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典例示范(创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望蓟门 祖咏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读懂诗歌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

109、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解题流程第1步:点明诗眼。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第2步:分析诗句找体现。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第3步:结合诗句析作用。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为感情基调。自主尝试答案:诗眼是“惊”。(点明诗眼)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

110、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诗眼。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夕望之景和赏景的感受,“望”字统领全篇,所写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因此,这首

111、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可以说“夕”字,也可以说“望”字,还可以说“夕望”这个词。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夕”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望”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以及映在水中的闪烁星河,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题型三炼句(赏析关键句)赏析之要,

112、赏句为妙。因此“炼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炼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炼字”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常见考查方式1(2017江苏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2(2016浙江卷)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2015全国卷)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2015四川卷)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2014广东卷)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答题技巧学习赏

113、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2步骤入手: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读懂诗歌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

114、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解题流程第1步: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第2步: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自主尝试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强化

115、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 苏轼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解析:答题时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本词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写景句,其写景角度是通过写涟漪和云朵来侧面突出月色;所写之景明丽舒爽,令人心旷神怡,实是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写作此词时的愉悦心境。“弥弥”“隐隐”是叠词,“照野”与

116、“横空”“浅浪”与“层霄”是对仗,叠词与对仗增强了本词的音韵美,读来十分流畅和谐。答案: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出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题型四赏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117、常见考查方式1(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2(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3(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4(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题技巧学习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提醒有些题目的题干即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步骤一”;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步骤三”。典例示范(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

118、面的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读懂诗歌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

119、一杯薄酒为你饯行。我仍然在叹息自己人到中年仍被闲置而生出更多病痛,又怎能忍受离别之痛。侵占东北河山的异族看到你像诸葛亮一样请求出师定会感到吃惊,我希望你能像司马相如草拟喻巴蜀檄一样,对西蜀百姓进行安抚。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把为国建功立业的功名集于一身。劝君不要因儿女情长而流泪伤心。湖南、湖北一带那些你入蜀必经之地的风景,我都能说得清楚。请用诗写下一路的美好景色:庐山的山色,赤壁矶头千百年的浪花,襄阳三更的明月。此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相互惦念啊!解题流程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

120、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答题时主要分别答出“龙吟虎啸”和“和缓”在词作中的具体表现,注意要引用词句内容做具体分析。第1步:明特色。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第2步:列例证。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作者对

121、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如“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自主尝试答案: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明特色)比如上片“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片“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列例证)比如上片“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列例证)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浪淘沙 石孝友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不是这船儿

122、,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恬,载取人人注篷底睡,感谢风儿!注人人:即那人。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解析:首先,明特色。主人公对风儿言恨言谢,用最直白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通俗的语言风格;对风的态度完全是由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造成,却来怪罪于风,写得较为幽默俏皮,这是风趣(或幽默)的语言风格。用两个词概括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然后列例证。全词一反文人词常见的面貌,出之以通俗、风趣的风格。全词通篇白话,足见通俗;词人先是怨风、责风,次是谢船、赞船,再是央船、求风,最后又谢风、颂风,笔调风趣诙谐。最后析效果。通俗的效果一般是直白朴实,风趣的效果一般是生动有趣。答案: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好恨这风儿”

123、“感谢风儿”等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风趣。(明特色)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考点三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

124、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到极点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分

125、别代“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6.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126、“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9.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10.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

127、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完成了凄凉氛围的营造工作基础过关练1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1)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钱珝未展芭蕉)(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4)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128、衫湿。(白居易琵琶行)(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答案:(1)比喻、拟人。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以“未展芭蕉”喻少女;“怯”,拟人,娇怯含羞。(2)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3)夸张、对偶。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4)反复。“音尘绝”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5)通感。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巧妙渲染了离愁。(6)借代。以花的色彩“红”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了“花”的特征。(7)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8)互文。将寥廓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浓缩在一起,给人

129、以苍茫之感。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角度举例分析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远近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头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感官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声色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

130、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正侧结合“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白描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

131、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诗歌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乐景写乐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

132、生动鲜明哀景写哀情“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哀景写乐情“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借助物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借助事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用典“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3、。”(王维山居秋暝)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叙事抒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基础过关练2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景角度。(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2)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杨万里过杨村)(3)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李商隐微雨)(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5)独行穿落叶,闲

134、坐数流萤。(林景熙溪亭)(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答案:(1)远近高低。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由高到低,井然有序。(2)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3)正侧结合,通过写林霭、凉意、雨音来写微雨。(4)动静结合。运用动词“敲”,反衬环境的幽静。(5)细节描写。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35、(6)运用白描手法。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全过程,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3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2)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答案:(1)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2)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136、)。诗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离别的怅惘之情。三、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

137、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138、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衬托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

139、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阑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

140、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委婉含蓄表达主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

141、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基础过关练4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5)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6)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

142、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答案:(1)动静结合。月光、流水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2)托物言志。借石灰表达不畏磨难、保持操守的志趣。(3)用典。“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4)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5)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6)欲抑先扬。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关注苍生。借古讽今,

143、讽刺唐王朝统治者只知礼佛而不知爱民。(7)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8)对比。将豪门的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的惨景对比,极力表现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四、古诗词的结构技巧概念说明示例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

144、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首尾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

145、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转承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闽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

146、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表达技巧题4类型表达技巧指

147、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排比、设问、反问表达方式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点面)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对比、象征、衬托、渲染、烘托、想象、用典结构手法铺垫、照应、抑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点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虽然表达

148、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说明:(1)若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并且也可以调换顺序。题型一修辞手法常考点: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常见考查方式1(2016山东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2(2013安徽卷)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题技巧学习1常考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

149、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女。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2夸张如何

150、确定夸张上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诗句“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3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答题步骤第1步:明方式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2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3步:析作用分析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

151、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典例示范(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读懂诗歌入夜,洞庭湖上昏蒙蒙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解题流

152、程第1步:确定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2步:分析表达效果。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第3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自主尝试答案

153、: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黄河“三万里”,华山“五千仞”,这里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北方中原的雄伟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苦之情跃

154、然纸上。答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华山之高,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念。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岁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间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第二联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解析: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战斗的鼓

155、角震动着江城。“烟尘”这里指边境战争,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

156、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解析:(1)判断修辞方法时有的需要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像曲词中反复出现的“如”字;有的需要看外部特征,如对偶,讲求词性相对;有的需要了解其特点,如元散曲中说“学扇”,这本来是人的动作,在这里却说是“新月”“学扇”,比拟的修辞方法便可判断。(2)解答这个题目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常规,写景的顺序无非就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等,这个问题可以联系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写景顺序。至于动静结合的问题,只要分析出散曲中哪是静景,哪是动景即可。答案:(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

157、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意思答对即可)题型二表达方式常考点:1描写(1)描写讲究角度:远景和近景;俯瞰与仰视。(2)描写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3)描写讲究技巧: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白描渲染、细节描写、衬托(正衬和反衬)。2抒情抒情分

158、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1)借景或借物抒情;(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3)托物言志;(4)用典抒情;(5)借古讽今。常见考查方式1(2018浙江卷)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2(2017天津卷)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2016浙江卷)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4(2015江苏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2015全国卷)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题技巧学习常考但易忽略的表达方式例析(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红藕香

159、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析: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白描。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如下情境: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

160、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和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此处只例析借事抒情。例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元稹西归绝句)析:这首绝句借展读友人书信,表现自己对友谊的欣慰,对友人的感激之情。(5)点染:所谓“点”指的是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讲述的道理;所谓“染”,指的是用具体的事物、景物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和讲述的道理。两者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一气而下。 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柳

161、永雨霖铃的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答题步骤第1步:明方式准确指出诗歌在表达上运用了何种方式第2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3步:析作用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典例示范(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送王昌龄 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

162、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读懂诗歌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绪满怀。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举酒道别,树林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解题流程第1步:弄清“点染”手法。“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第2步:找出

163、点染的句子。(1)点,“送君多暮情”勾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2)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深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自主尝试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

164、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读懂诗歌首联,视角由近及远,写恬亭周边景致和远处绿水环绕青山。颔联主要写诗人伫立亭中所见,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颈联,诗人与世相忘的闲适之情油然而生。尾联又转入写景,借景抒情。 眼前的美景勾起了诗人无尽的遐想,诗人更加渴望这样的美景能够永存,这样闲适的情怀能够永驻。解题流程第1步:首先要弄清诗句的意思,尾联是写等待夜深之时相伴徘徊,在秋风斜月之际垂钓而回。第2步:分析其中所用的艺术手法,可将平时掌握的表现手法和原诗句相对照,发现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情

165、景,是虚写。尾联描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于构思技巧,因为所考查的诗句在结尾,且又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自主尝试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适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满川风月替人愁”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

166、案:这句诗采用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使那本来很美的“满川风月”也是一派愁容。这一江风月的悲愁,正是诗人愁情的外射。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平湖乐 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注练:白色的绢。入手:到手。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吾土:故乡。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在抒情上的手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白抒情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其次,要结合这首元曲来具体分析。考生分析该元曲内容可知,上半部分写风光美丽,但下半部分的“终非吾土”一句点明作者身在异乡,所以曲中写的

167、虽是“乐景”,抒发的却是“悲情”。答案:此曲在抒情上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作者写他乡之美,所写景色愈美,愈反衬作者的思乡之烈,归心之切。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雪 张实居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答案: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柳絮二阕(其二) 韩琦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

168、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析:从表达技巧上分析,这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词语精炼,由“穿入”而“过”,这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无限蜂儿”争先恐后地追着它飞,更衬出柳絮飘得极快。蜜蜂的性情是慕香爱色,而柳絮偏一“穿”而“过”。既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又活泼有致。引来了“无限蜂儿”成队追逐。诗用“有时穿入花枝过”表现柳絮的狡狯轻薄,用“作队飞”表现蜜蜂的快乐和轻捷,精切传神。答案: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169、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解析:题干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将士一天天稀少的情形,与国破家亡的诗歌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

170、含情感,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透露出无限悲伤之情。答案: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题型三表现手法常考点:比兴寄托、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对比、象征、虚实相生、欲扬先抑等。提醒: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171、。常见考查方式1(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2(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2015安徽卷)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2014湖南卷)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5(2014重庆卷)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题技巧学习1找准角度鉴赏表现手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最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很多时候,表现手法与其他手法在运用上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亦可将其他手法视作表现手法的基本内容。2答题步骤第1步:判品读诗歌,结合相关内容判断运用何种表现手法第2步:析

172、结合诗句内容,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3步:赏赏析该手法的运用效果,即分析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注:有时,可以把第2步和第3步糅合在一起。典例示范(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采地黄者 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读懂诗歌春季里天不下雨,麦子都旱死了。秋季里庄稼又遭霜打。挨到年底断了口粮,

173、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食粮。凌晨扛着锄头出门,直到天黑也采不满一筐。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养尊处优的子弟。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毛色发亮,光彩照地。希望换些吃剩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解题流程第1步:本题明确说明该诗“叙述与对比”两种手法都比较鲜明,不用考生思考、寻找,就指明了答题的艺术手法。第2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鄞(今陕西渭南县内)。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第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

174、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

175、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自主尝试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月圆 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

176、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读懂诗歌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寥。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解题流程第1步:分析诗歌是如何虚实结合的。“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

177、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第2步:分析表达效果。最后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自主尝试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在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花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78、。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解析:要说明理由,首先要掌握烘托手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首以伤春之景来写离别之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如何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如果理解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手法是反衬;如果理解为是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就是以乐景写乐情,手法就是正面烘托。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79、10(2019湖北武汉四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安月夜 白居易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本诗为作者在元宵节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帝王州:指都城长安。原诗是一首七律,诗题有改动。作者时任翰林学士,本诗写于中秋之夜。元九即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析诗歌,看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第一首诗。以“喧喧车骑”写游人如织,而作者只身在长安,疾病缠身,无心欣赏美景。他人之

180、喧嚣热闹与自己羁旅无心游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句,一人与万人对比,倍增己之哀苦。第二首诗,“犹恐清光不同见”一句中,“不同见”说明作者此时在望月思念友人,担心朋友不能和自己一样看到月亮。 因而本诗既写作者思念友人,又想象友人也在思念自己。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故所用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答案: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凄苦。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以己心推友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

181、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题型四结构技巧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和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结构。懂得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

182、歌的必要条件。常考点:伏笔、过渡、抑扬、线索、倒装、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常见考查方式1(2016全国卷)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2(2011大纲全国卷)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2008四川卷)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2006辽宁卷)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题技巧学习古代诗歌结构技巧解题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线索的设置。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全篇构思

183、:层层深入、一字贯穿。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形成对比等。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诗歌结尾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答题模板结构技巧(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典例示范(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184、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读懂诗歌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解题流程第1步:找出作铺垫的诗句。本诗的后四句是曹霸的作画,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在前四句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形成了两层铺垫。从众多画工画不

185、成功和真马难画的角度分析“铺垫”。画先帝马的车载斗量的画工们,没有一人能形神毕肖地画出玉花骢的样貌,说明此马难画,这是第一层铺垫;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气,说明真马很难画,这是画马的第二层铺垫。第2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自主尝试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 苏轼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186、赏析。读懂诗歌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解题流程第1步:理顺行文思路。第一句写景状物,景色,月色清新皎洁;事物,雨过天晴,雨水清洗了东坡也冲洗了天空。月夜因而明澈、干净、静谧,从天空到东坡一尘不染,让人清爽舒畅。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抒情。第2步:分析结构特点。第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显然是为作者三、四句的抒情提供环境条件。然后分析诗人构思的作用。自主尝试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

187、精神境界。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

188、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12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渡百里湖 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联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

189、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答案: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13阅读下面的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

190、层次,请简要分析。解析:注意从归隐角度分析这首元散曲的内容层次,首先理解诗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考点四诗歌思想感情的4大题型常见诗歌情感六大类型一、忧国忧民类分类示例1.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5.表达广大

191、劳动者或正直人士的呼声,反映现实生活杜荀鹤山中寡妇二、建功立业类分类示例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类分类示例1.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孤独,凄凉、思乡之情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思念亲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5.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柳中庸征人怨6

192、.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杜甫登高四、生活杂感类分类示例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2.昔盛今衰的情怀姜夔扬州慢3.借古讽今的情怀刘禹锡乌衣巷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五、送别漂泊类分类示例1.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4.思乡念亲之情李白渡荆门送别5.漂泊哀伤之情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六、儿女情长类分类示例1.对恋人的挚爱诗经静女2.对自由幸福的追求韦庄思帝乡3.对负心者的不满氓4.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孔雀东南飞基础过关练1

193、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词中“愁”的具体内容。(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

194、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

195、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答案:(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昔盛今衰之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羁旅之客之愁(8)亡国之愁(9)人生失意之愁(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2请回忆下列诗词句,并思考所寄寓思想感情的类别。(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96、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1)悲天悯人,关心百姓(2)建功立业,报效国家(3)思念亡妻,缠绵悱恻(4)怀古伤今,物是人非(5)归隐田园,亲近农家(6)辛苦久战,亲人分离(7)寄情山水,远离红尘(8)老而弥坚,报国无门3判断下列诗歌的题材类型。(1)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2)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

197、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江城子(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4)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5)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7)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

198、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8)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半死桐(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答案:(1)思乡(2)咏物(3)怀古(4)送别(5)羁旅(6)山水(7)边塞(8)说理(9)爱情(10)悼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

199、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题型一词句情感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

200、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常见考查方式1(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3(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4(2017江苏卷)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5(2015全国卷)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2015全国卷)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技巧学习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典例示范(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籍别离已久犹为

201、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读懂诗歌分别已经很久了,你还在郡里,没有得到升迁;只能悠闲地面对着春风喝酒。送别客人时,特意经过沙口堰;又常常到水心亭上去赏花。清晨时分,江面水汽蒸腾,连着城池,白茫茫一片;雨后,山色一片青绿,映照着城郭。你富有才情,对此江山佳景,诗兴应更为高涨;但独处远郡,纵有好句,但酒醉中的高声吟唱又有谁能欣赏唱和?解题流程第1步:抓住人、事,确定蕴藏的情感。尾联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是诗人张籍和

202、朋友刘禹锡。“诗情应更远”,包含着对刘禹锡才情的肯定,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有谁听”三个字以问句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醉中高咏究竟谁来听?深处和州偏远地区,纵有满腔抱负也难以施展,对刘禹锡的境况,作者不免有几番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慨叹。另一方面,醉中高吟只有作者知道,所以,只有作者能够知晓对方的心声,可以说,作者与刘禹锡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知音吧。第2步:分析诗句写出规范答案。根据“读懂诗歌”中尾联的大意,分层写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主尝试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发临

203、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答案: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204、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题型二典故情感题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见考查方式1(2016全国卷)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技巧学习“3步走”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典例示范(2016全

205、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懂诗歌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

206、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早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解题流程第1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下的注释,交代了“任公子垂钓”这个典故的内涵。第2步:体会诗人的用典用意。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第3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自主尝试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

207、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阮郎归 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绍兴三年(1096年)岁末,词人在郴州贬所度过了整整一年,心情无比哀伤,便提笔写了这首词。丽谯:城门更楼。小单于:乐曲名。末尾两句诗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解析:末尾两句的意思是“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本来是汉朝使臣诈骗匈奴单于的话,后人却把它当事实引用。解答本题可以从典故“

208、鸿雁传书”入手,这里的书指的是家书,家讯;而“有雁传书”和“雁无”则是形成对比,这说明很久没有家里的来信了,诗人失望、悲哀之情就非常明显了。答案:末尾两句通过鸿雁传书的典故,极言自己在郴阳连雁儿也没看见一只,家讯久疏,表现了词人远离家乡、梦断魂孤的失望哀伤之情。题型三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常见考查方式1(2017全国卷)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

209、,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2(2016全国卷)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3(2016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2016江苏卷)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2015江苏卷)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答题技巧学习概括分析整体情感的6把钥匙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2看作者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

210、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4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

211、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5看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6看关键(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

212、”“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

213、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解题流程第1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

214、写了什么。第2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读懂诗歌一篇长恨

215、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第一步:抓诗题,明确题材。根据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可知,本诗是一首即事抒怀诗。诗人因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抒发自己的感慨。第二步: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

216、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自主尝试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算子慢 柳永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解析:解

217、答时,重点抓典型的意象和情语,“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脉脉”三句、“雨歇”两句写两相怀念的情状。“尽无言”句深进一层,表达作者无人可诉说的心情。“纵写得”两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答案: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题型四评价观点态度观点与态度,即诗人在诗作中所表露、暗示、折射或表达出的对人、事、物、景等的好恶、褒贬、臧否的态度与倾向,它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常见考查方式1(2018

218、全国卷)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2(2014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2013北京卷)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题技巧学习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4个角度(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等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考生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需要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2)把握诗歌的情

219、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因此,阅读诗歌要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借此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3)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作者并不会直接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考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4)辨析用典的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和表达更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化用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

220、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 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来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读懂诗歌精卫啊,是谁让你来填海的?你衔来石子,已经在海边堆积了很多。只要大海被填平,海水枯干,海中作恶的鱼龙也就再也掀不起风浪,再也做不了坏事了。精卫的嘴因为衔木石而被磨穿,山中的草木被她衔得残缺不全了。早晨她还在树上,晚上她就到了海里,因为不停地飞翔,

221、她的羽毛时时折断坠落到水里。但只要高山尚在,大海未平,我就愿意世世代代地填下去。解题流程第1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抓住诗歌中的“我”来阐明观点,可以把“我”理解为精卫,也可以把“我”理解为诗人。第2步: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若把“我”理解为精卫,“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志向,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我身死子还生”则表达了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若将“我”理解为作者,“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理想,因其理想尚未实现,作者希望自己牺牲,换来精卫的生命,借此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第3步:组织答案时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自主尝试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

222、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注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史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守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弹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解析:明确题干中提出的两种观点,抓住关键词“遭遇”“超脱”。然后认真分析这首词,概括出词人“自己的遭遇”,找出原文中可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可参考注释进行鉴赏。答题时要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答案:(示例一)认同第一种观点。下片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示例二)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8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