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十九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见下表:姓氏索长勺陶繁锜樊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锉刀工、釜工篱笆工这说明当时()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解析】选C。据材料“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及表格内容可知周初职业分类较细且以此为姓,说明手工业分工细化已达到一定程度,故选C;“必
2、然”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中只提到手工业者,没有提到商人,排除B;材料只提到手工业者以职业为姓氏,并没有说明是否世代相传,排除D。2.“古来名窑出盛世,盛世昌南多名瓷”。昌南制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后成为著名的瓷都。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东汉摆脱了原始瓷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器B.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南白北青”两大窑系C.元代青花瓷一统江湖、釉里红出现D.明清开始进入彩瓷阶段,出现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解析】选C。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还出现了釉里红,故选C;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不是白瓷,排除A;唐朝形成“南青
3、北白”两大窑系,排除B;五彩出现于元朝后期,排除D。【拔高训练】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样式、图案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层意思,排除C;材
4、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未体现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3.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A.北方气候变化B.丝绸之路开通C.人口经常流动D.食品种类繁多【解析】选B。据材料东汉时普及的粉食方法是由西域传入,大麦、小麦与黍稷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主要食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特定历史条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故选B;材料中提及粉食方法是由西域传入,而没有提及北方气候的变化,排除A;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之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较少流动,排除C;材料中
5、提及北方主食是粉面,食品种类单一,排除D。4.(2021年辽宁适应性测试)水碾硙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碾硙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硙业以获得巨额利润C.水碾硙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D.水碾硙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解析】选C。唐代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毁除官方水碾硙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硙业的发展,故选C;唐代仅仅是毁除与民争
6、利的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而宋代也仅仅毁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方水碾硙,说明毁除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不是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A;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硙业,排除B;水碾硙业明显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排除D。【加固训练】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整顿全国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郡国亦不得铸钱。汉武帝以后100余年,共铸铜钱280亿枚,使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由此可见,统一货币()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了百姓赋税支出C.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使得之后的100余年间,“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反映了统一货币
7、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故选A;材料的内容是统一货币,不是增加百姓赋税支出,排除B;西汉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分封制,排除C;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5.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戈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这可以用来佐证汉代() A.官营纺织业规模大 B.家庭手工业发展情况 C.手工工场已经出现 D.纺织业技术相当发达【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张安世的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工技艺并努力干活,在家里经营产业,这个记载描述了汉代家庭手工业发展情况,故选B
8、;官营纺织业的工匠集中在官府作坊,与“内治产业”不符,排除A;手工工场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纺织业技术是否发达,排除D。6.(2021信阳模拟)画像砖盛行于汉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汉代赶集图A.地主田庄生产状态B.商业经济恢复发展C.手工业生产分工协作 D.抑商政策逐渐废弛【解析】选B。由材料“汉代画像砖赶集图”可知赶集图反映的是商业交流的现象,折射出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分工协作的结论,排除
9、C;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7.某历史学家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解析】选A。据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繁华”可知,城市的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故选A;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的强弱,排除B;材料重在讲两宋时期汴京和临安因为两宋的灭亡而衰落,而没有体现出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排除C;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无法得出城
10、市发展稳定与否,排除D。8.(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海外贸易的拓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变化D.消费市场的扩大【解析】选B。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两宋政权都属于局部统一的王朝,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难以进行,因此转向海上丝绸之路,无论出口商品还是海上进口商品,其主要地区集中在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根本因素是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B正确。A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表现而不是背景,排除
11、;宋代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变化,C错误,排除;消费市场扩大属于结果而不是背景,D错误,排除。9.(2020大庆模拟)明代嘉靖年间,王守仁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守仁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材料“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体现了王守仁对工商业的重视,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明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
12、B;材料体现的传统社会结构依然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排除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排除D。10.明政府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晋、陕籍213名,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表明了()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 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解析】选A。明代晋商和徽商兴起,同时期政府制定了关于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特殊政策,晋商和徽商子弟中举数量较多,说明当时士商阶层渗透融合,故选A;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不符合史实,儒生是官吏的主要来
13、源,排除B;政府允许商人子弟应试,说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C;商帮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过分夸大了商帮的作用,商帮最多只能对国家政策有所影响,排除D。11.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宋朝和明朝城市发展情况表宋朝明朝府级城市30140州级城市254193县级城市12341138合计15181471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表格呈现了宋明两个时期府级城市、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数量,对比可以得出宋朝时期府级城市只有30个,而明朝府级城市有140个;而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数量,明朝都少于宋朝,所以明朝时期府级城市建设取得
14、较大成就,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地方行政级别城市发展状况,未涉及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排除A;依据材料,明朝时期也只有府级城市数量大量增加,而州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稍微减少,不能体现城市扩张步伐加快,排除C;表格仅仅反映了宋明时期城市数量发展的变化,体现不了城市均衡发展,排除D。12.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解析】选B。由材料中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可知,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
15、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选B;材料强调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风气,排除A;材料提及雇工辞职的现象,没有涉及政府抑商的政策,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雇工辞职的社会现象,无法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
16、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一作用的看法。【解析】作用:依据材料中“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富民”阶层的作用。看法:结合所学从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的治理、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简要说明对这一作用的看法。答案: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
17、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6分)看法:材料中富民阶层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的治理,崛起的富民阶层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6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瓒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经堂、胡族义堂(下尚有程、汪等四十余家族堂名,兹从略)禀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观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虽蒙训谕,坤等
18、知悔,而宾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附近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黟县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据黟县志卷11附嘉庆十年(1805年)知县苏禁水口烧煤示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态度做出合理的解释。【解析】第一问态度,据材料“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可知乡绅势力反对外民入山采煤;据材料“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可知官府支持乡绅的主张,禁止采煤。第二问解释,应从历史原因及历史影响两个角度进行
19、解释。从历史原因来看,乡绅和官府的这种举动主要受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另外在明清时期的地方治理中乡绅是官府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从历史影响来看,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当地小农经济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不利于私营采煤业的发展壮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答案:态度:乡族势力反对、阻挠外民采煤;官府支持乡族势力,禁止采煤。(2分)解释:材料表明,安徽黟县地方乡绅以破坏风水、影响当地习俗为理由,反对采煤;官府认为采煤影响贫民生计,加以严禁。这种态度实质上是二者重农抑商,固守小农经济秩序的体现,也反映出官府与乡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紧密相连的关系。(说明历史原因,5分)黟县官府与乡族势力的态度和做法,虽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客观上阻滞了当地私营采煤业的发展。这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违逆。(阐释历史影响,5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