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97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

2、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

3、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

4、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B.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

5、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 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D. 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偷悦的道理。B. 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D. 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闻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3.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B. 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C. 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D. 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答案】1. B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

7、能力。A项,“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依据原文“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可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应该是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C项,“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依据原文“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可知,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D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依据原文“中国

8、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可知,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B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第二段的首句话“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这一观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

9、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

10、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

11、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

12、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

13、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

14、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

15、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16、C.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

17、的。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6.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B 6. 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

18、”错误,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B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D项,“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

19、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即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

20、的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即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即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

21、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2、。一份久远的歉疚阎连科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

23、。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

24、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

25、,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他答着去了。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

26、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我从床上坐了起来。二姐说:“你没睡?”我以“嗯”做了回答。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

27、,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

28、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B. “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在文章中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C. 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D. “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8.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9. 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含意: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

29、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表达了我的观点,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 9. 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笔。【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C项“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分析错误,“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只是他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文末“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

30、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等也可以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含义时,要从不同的层次去分析,既要分析出基本意思,也要分析出内含的情感等。“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说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给二姐,给后辈。给二姐是为了表达歉疚,“这份歉疚记述下来”,同时在结构上呼应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给后辈,是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珍视现在,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划线部分隐含的人物心理,要结合全文内容对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扣住语句的典型手法,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31、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本题中对二姐进行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刻画,分析时要重点扣住这些。“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等描写,看似矛盾,实则写出了二姐内心不能读书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不能流露出来,所以只能是强颜欢笑。“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等语言描写更是表现了二姐对读书的渴望。两次“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笔的举动,都体现了二姐对弟弟的期望与祝福。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

32、,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日:“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估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

33、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4、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

35、未瘳者/职此故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

36、泄露宫中消息。B.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C.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D. 王举正恪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

37、首恶者斩之。【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

38、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 “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A、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误,“军需、俸禄”属户部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误,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

39、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恬,恬淡,不在意;干,求取,请求;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亲(的功劳)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同时编写起居注,

40、被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兼任的官职(的职责)太重,不能不回避。”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

41、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法获得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

42、。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思家郑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何日向,江村

43、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14.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使用色彩词“绿”“红”描绘意象,画面色彩明丽,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意境。B. 词人“想到扬州梦我”有“庄生梦蝶”之趣,主体客体行为对调让情感更加强烈。C. 词人写与朋友吟诗畅饮,不写其名,只用“某某”“个个”指代,口语化而又典雅。D. 全词语言平易浅近而内涵丰富,尾句“将毋左”暗暗透露出词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15. 本词的题目是“思家”,诗人是如何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直抒胸臆。开篇即写“我梦扬

44、州”,表达出对家乡的日思夜想;下片“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写出了想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借景抒情。词的上片描写了隋堤、瓜步山、红桥等扬州美景,表达出对家乡风景名胜的向往。用典抒情。“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借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家乡的坚定决心。借助想象。诗人想象扬州美景和诗人回到家乡的生活,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出3点即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意境”错误,写“隋堤绿柳”也是“不堪烟锁”,尽显凄迷;潮打水中月,红桥灯火浸润在细雨之中,樱桃虽红润却是“未成圆”。结合本词表达思家之情,因而意境应为“凄迷忧伤

45、”。故选A。【15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满江红思家是清代作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阙写作者记忆中如梦如诗的故乡,下阙则抒写因这种情思而生发出的归隐之念。结句痛快淋漓呼喊出与现实社会相悖逆的心声,把主旨“思家”推向高潮。翻译:我思念故乡扬州,就觉得扬州也在呼唤着我。首先入梦的是隋堤上杨柳,娇嫩得经不起雨蒙雾锁。那瓜步山下,夜半江潮拍打着岸边;似乎也拍打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细雨洒满十里扬州路,灯光耀然醒目,映衬着如虹跨涧的红桥胜似火。更有那尚待成熟的樱桃晶莹红润,都无不令人魂系梦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扬州,以归隐江村,频卧江楼?与诗朋吟和,同酒友对酌。在自家花园里时时点缀新

46、鲜花草。如同沙鸥一样能自由自在生活。白头老人还为五斗米去屈身弯腰?岂不违背了自己的志趣!这首是采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助想象的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上片着意描写扬州的风景名胜,令人神往。下片抒写对重返扬州的生活展望。全词平易浅近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颇具特色。此词开篇即写“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下片“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直接抒写了对扬州的怀念和想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也透露了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上片借景抒情,“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着意描写扬州的风景名胜,令人神往。下片用典抒情,“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借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47、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家乡的坚定决心。最后作者借助想象,“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抒写对重返扬州的生活展望,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

48、情。(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登岳阳楼中,“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答案】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中需注意“摧”“事”“坼”“乾坤”“誉”“沮”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

49、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19年4月11日上午,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在成都正式开幕,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400余名重要政要嘉宾、知名音乐企业代表和音乐艺术人士 。“音城会”创始人沙恩夏皮罗直言,“成都的城市 和文化令人惊叹,相信这届大会将是最棒的!”如此表达绝不是

50、,而是对成都由衷的赞美和期许。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在本次大会中,共有33家来自海内外的政府、团体及企业就10个合作事项达成共识,共33家单位完成诸如葫芦童声音乐基地、星球音乐嘉年华、“星立方”文创园、“古蜀熊猫”音乐产品授权框架协议等项目签约,可见“音城会”影响巨大、成果斐然。值得一提的是,( )。成都旨在通过“音城会”与全球78座音乐城市建立连接,并将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音乐资源与本土旅游文化进行嫁接,从而促进音乐与旅游产业紧密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济济一堂 规划

51、高谈阔论 协调B. 高朋满座 计划 高谈阔论 融合C. 济济一堂 规划 夸大其词 融合D. 高朋满座 计划 夸大其词 协调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B. 此次大会以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C. 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的议题展开讨论,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D. 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的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

52、“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此次“音城会”不仅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B. 此次“音城会”不仅是成都举办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也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C. 此次“音城会”与其说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不如说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D. 此次“音城会”与其说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级音乐产业大会,不如说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盛会【答案】17. C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

53、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第一组,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这里形容一群“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400余名重要政要嘉宾、知名音乐企业代表和音乐艺术人士”聚集在一起,他们是有才华的人,应用“济济一堂”。第二组,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根据语境“成都的城市”,填入“规划”。第三组,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夸大其词: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根据语境“如此表达绝不是”,填入“夸大其词”。第四组,协调:配合得适当。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根据语境“从而促进音乐与旅

54、游产业紧密”,填入“融合”。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次大会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该句有两个问题,一是结构混乱,“围绕音乐与旅游为议题展开讨论”把“围绕的议题”和“以为议题”两句杂糅到一起,二者留一,排除A项;第二个问题是语序不当,“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应先是“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然后才能“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应改为“为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建言献策,为中国音乐产业升级提档聚智聚力”,排除BD两项。故选C。【19题详

55、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前面说“本次大会”,后面说“成都旨在通过音城会”,由此可知,此处也应该是围绕“本次大会”即“音城会”展开,且由后文“成都旨在”可知,后文论述的重心在“成都”,而前文都是介绍“大会”,所以填写的句子应该是将两处内容连接到一起,而填写句子的后半部分应该是突出“成都”,这样才能与后文的“成都”衔接,这就排除BD两项;分析AC两个选项来看,这两个选项的区别在关联词,A项,该项的关联词是“不仅是也是”,这是表递进的关联词,突出后者,这与下文“成都”这一重心吻合,恰当;C项,该项的关联词是“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这一关联词是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56、,如果此处使用“与其说是不如说是”,那么就否定了此次“音城会”“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这一特点,这就与上文不合,故排除C项。故选A。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_;雨果说,“各种蠢事,

57、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答案】 (1). 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2). 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3). 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

58、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50个字。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自然界中“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来自中科院化学所和国科大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并给出了临界冰核的尺寸。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等人100多年前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的相变“经典成核理论”认为,水结冰这类相变需要经过一个成核过程。临界冰核具有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可能

59、出现的偶然性、存在寿命小于纳秒的瞬时性以及纳米级尺寸的微观性,使得现有的微观探测技术很难捕捉到它。这也成为数十年来的研究难点。【答案】中国首次发现临界冰核,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捕捉临界冰核是研究难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1、2句,事件是中科院化学所和国科大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证实了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第二层是3、4句,交代“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并用论据论证。第三层是5、6句,交代临界冰核成为数十年来的研究难点。据此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中国首次发现临界冰核,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捕捉临界冰核是研究难点。四、

60、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维新是参与国家核心技术研究的科学家。60年过去了。他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皆已成为耄耋老人。他们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工作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这几个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他们的相册里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回顾自己的一生,老科学家李德元说,“我参加了国家核心技术研发,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阅读材料后,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向老科学家致敬”为副标题,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61、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向老科学家致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回首七十年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奉献终生,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他们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他们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不知学弟学妹们是否看过2019年的“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当习主席将手中的勋章一个一个地颁发出去的时候,我的内心激动不已,我当时就在想:他们才是我们的英雄,他们才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才是我们努力想要成为的人!我曾一度很羞愧,因为在“共和国勋章”颁布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些英雄姓甚名谁。他们

62、大多埋头各自的领域,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就如同材料中所说的那样,许许多多的老科学家一生都在从事着“不能说的隐秘工作”。是什么支持着他们?我想,老科学家李德元前辈给出了答案,“我参加了国家核心技术研发,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一生都不曾改变的追求。学弟学妹们是否思考过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人,是光鲜亮丽的明星吗?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吗?是潇洒自在的隐士吗?我想说的是,希望我们都成为一个懂得奉献的人,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常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而奉献就是能增加生命宽度的要义。当一个人懂得奉献时,他的生命意义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了,而是与他人、与社会

63、、与国家和民族相连。在各种选秀节目大火的当下,许多年轻人将成为一名明星当作自己的理想,视明星为自己的榜样。电视上的明星是光鲜亮丽,可是细究之下,他们有谁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呢?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他们的名字又有哪个能被永远记住呢?只有真正的榜样才能被人民永远铭记。希望我们慢慢老去时,回首一生,能像李德元前辈那样,自豪地说我这一生很有价值。学弟学妹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革命战争年代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发展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马兰精神”;新时代下的“女排精神”“抗疫精神”,都成为激励我们的动力。或许我们无法做出像前辈们那样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是

64、我们依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就像在疫情之下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那样,为国家稳定、为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学弟学妹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让我们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胸怀祖国,求真务实,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相连,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在此,让我们一起不畏艰险、迎难直上,向着自己的理想奋勇前行。“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每一位老科学家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向英雄致敬!你们的一位学姐2020年10月13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65、。材料叙述的是研究国家核心技术的科学家隐姓埋名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老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入手进行分析,找出立意点。从他们从事研究的时间角度分析,“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可立意为“人生要孜孜以求”“人生要专注做事”“人生在于默默奉献”“青春在于奉献”等;从从事工作的性质与取得的成就角度分析,“参与国家核心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可立意为“建千秋之功,做无名之人”“不在人前显贵,只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报效国家”“心怀大爱忘我燃烧”等;从科学家的话语角度分析,“我参加了国家核心技术研发,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可立意为“可贵的家国情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小家与大家的取舍”“将

66、个人的发展融于国家发展之中”“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生的价值”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立意的角度。不过要注意,题干要求“以向老科学家致敬为副标题,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那么考生需要添加正标题,同时文体上要符合书信的格式要求。立意:为国奉献,高山仰止;奉献祖国,淡泊名利;立志为国做奉献,不做路旁名利人;接力家国责任,立志奉献祖国。素材:1.胡思得、李德元、李維新这三位老科学家,寂寂无名,默默奉献。但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都凝筑在共和国核心技术研究的伟大事业中,像李冰留下了都江堰、苏轼留下了西湖和诗篇,万古长存。他们以平凡的生命留下了壮烈的伟业。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片面追求

67、实现个人价值与把人生扎根在人民、扎根在家国社会,生命价值的不同。为自己而活,生命有限,渺如沧海一粟;为家国大业而活,生命的力量凝聚到时代的潮流,成为社会海洋里的一朵浪花,潮涨潮落会留下永远的记忆。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读书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生命若想实现价值、永垂不朽,应该让心胸更加开阔、境界更加广远。把天地万物,千秋万代容纳在一己胸怀之中。毛主席少年時代便立志出乡,志在千里;周总理少年时代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胸怀广阔的人目光广远、心系苍生,立身处世自择高处。3.辛弃疾穿越灯节所有热闹繁华,只一心寻找心上的那人,执着坚定、排除热闹的诱惑干

68、扰,坚守内心的笃定唯一,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取得凡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居里夫人遗忘了她惊世的美貌,毫不理会追求者的灼烈以及物欲享受,一心钻研,终于在一个僻陋的、停尸棚改造成的实验室中提炼出镭,并无偿奉献给全人类。钱钟书、季羨林、莫言这些著名的学者文豪无一不是轻拂名利的光环,专心于学术文章。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靓丽的标题,如“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一般采用对仗的句式,彰显文章标题;然后开篇概述材料,评价人物,引出观点,接着回顾“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指出“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一生都不曾改变的追求”,并联系当下,引发学弟学妹思考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最后发出呼吁,表达向老科学家致敬的意思,呼应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