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89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考查角度一:形象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2、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典题探究1人物形象【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3、句中的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解题思路:此题分析“人物形象”。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景物形象【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开

4、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解题思路:此题分析“景物形象”。“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以理解。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3事物形象【典题】 (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 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解题思路:此题分析“

5、事物形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方法归纳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

6、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基本步骤: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

7、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什么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形象的特征)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

8、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

10、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基本步骤: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参考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

11、了思妇的内心。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

12、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1)抓物象的特点。(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基本步骤: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闻雁 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

13、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注:眇:通“渺”,辽远。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14、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对点训练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小园 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

15、中“人”的形象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满庭芳蜗角虚名苏轼蜗角虚名,蝇头

16、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考查角度二:语言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鉴赏诗歌的语

17、言有以下四种类型。1鉴赏诗眼型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2鉴赏炼字型“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

18、在哪里。3鉴赏炼句型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4鉴赏风格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典题探究1诗眼型【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19、。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题思路: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

20、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2炼字型【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

21、在今宁夏灵武县)。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解题思路: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3炼句型【典题】

22、(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初见嵩山 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属“炼句题”。抓住对“数峰”描写的两个关键词“清瘦”和“出”,解说其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精神内涵”可以由物及人,结合注释的提示“知人论世”。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

23、,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4风格型【典题】(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城 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解题思路: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既有举例,又有赏析。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

24、“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方法归纳1分析“诗眼”要立足情感主旨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诗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

25、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基本步骤:(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

26、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基本步骤: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意境或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27、,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基本步骤:句意解说技巧阐释(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分析。4分析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

28、、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在表现感情、主旨方面的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极其口语化。儿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基本步骤:风格术语举例说明感情主旨作用。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注:次:停泊。逗:停留。(

29、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望蓟门 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串全篇,请简要说明。(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诉衷情宝月山作仲殊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注:仲殊:北宋僧人,曾住杭州宝月寺。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将其作为计

30、时器来使用。(1)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简要赏析。(2)请具体赏析本词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词人心境的。4(2012广东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2)简析在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2012苏中三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31、。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注: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1)这首词上阕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2)“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吴世昌词林新话评此词称:“此词直逼稼轩。”请对此作简要分析。考查角度三: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

32、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

33、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典题探究1修辞手法【典题】(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未展芭蕉 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解题思路:本题所指的“表现手法”就是考点中的“表达技巧”,要熟悉常见术语,结合诗句加以辨析,从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看,侧重修辞手法,解答时要点明修辞术语,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

34、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2表现手法【典题】 (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

35、生的想象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用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题目的要求是“赏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3表达方式【典题】(2012陕西宝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 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这一联表面上是借游子和佳人的

36、动作细节烘托鹧鸪的叫声,而实际上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作详细的阐述。参考答案: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鹧鸪啼声的悲凉哀怨。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方法归纳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表达技巧鉴赏题是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甚至不明白究竟从何处思考回答“表达技巧”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应该说,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2立足诗词整体,联系

37、思想内容近年来的古诗词考查题目虽然在具体语句上进行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特别要明白的是,表达技巧只是形式上的讲究,一定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密切联系课文,引入源头活水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

38、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创设情境),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勾连”在一起鉴

39、赏,如将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联系,将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联系;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勾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4审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前面说过,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有的题目,“

40、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哪个角度鉴赏,答题时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有的题目,“切入点”较大,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要求通常是“表达效果如何”“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较为宽泛笼统的说法。此类题目鉴赏难度较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因素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要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高考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语言的组织等。5找准典型特色,突出

41、分析重点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目标明的具体范围,抓住这一范围,不能泛化内容,随意鉴赏;二是抓住重要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只要看准就要抓住关键深入挖掘分析。当然,如没有确切把握,可集中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也不要忘记多写几个可能正确的方面,以免“漏了要点,丢了分数”。基本步骤: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对点训练1(2012广东

42、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诗家:诗人。上林:古代皇家园林。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野水孤舟 梁栋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悲秋 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

43、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天花寺 宋吕夷简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注:贺家湖:又叫鉴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南。唐开元中,著名诗人贺知章还乡为道士,“求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新唐书隐逸传)。(1)诗人主要是从哪

44、个角度来写天花寺的?在诗人笔下,天花寺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对点训练考查角度一:形象1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象征;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诗中“幽竹”“寒花”(菊花),联想竹、菊的形象特征孤傲美丽;由诗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2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

45、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分析时,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等;另一方面要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属于视觉角度,“数声雷”属于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等。3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联系诗歌主旨与情感作答。通过凤凰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天、眼望八荒的形象,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

46、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4(1)参考答案:在这一阕中,通过对蝇营狗苟的世俗观念的奚落,表现出对政治派系内部互相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苏轼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他“百年里,浑教是醉”,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在词中,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鉴赏。题目要求结合上阕内容,也就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上阕中筛选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回答时,既要有分析,更要有概括。(2)参考答案:这首词通过对世事和自我经历的婉曲述说,集中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感和努力自我超越的旷达豪迈的情怀。解析:分析表达的

47、情感,不但要结合上一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要关照词中一些直接表达情感或蕴含情感的词句,如“醉”“忧愁风雨”“抵死”“幸”等。考查角度二:语言1参考答案:(1)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中,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2)“客”是指诗人自己。这首诗抒发羁旅情愁。诗人旅途漂泊,傍晚泊舟淮水边,驿馆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提到“全诗紧扣夕字写

48、景”,分析时就应逐联落实,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情感时要明确诗歌题材羁旅行役,容易联想到诸如作客他乡、寂寞凄清、思乡难眠等字眼。2参考答案:(1)“惊”是“震惊”“震撼”之意,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2)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理解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诗句,逐句分析诗眼在诗中的体现,结合诗歌选材特点(边塞诗),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3参考答案:(1)“乱”字在这里有热闹、热烈的意思,表现出西湖盎然的热闹景象以及秾丽的暮

49、春之景。解析:把“乱”字放入语境中,从“乱莺啼”可以看出是指莺啼的喧闹图景,再从意境解说的角度探究对西湖春景的作用。(2)上阕描绘的是动景:杨花飞、莺啼乱;下阕描绘的是静景:闲庭、窗帷、篆香、月色。上阕以动衬静,借美景表现闲情。下阕中闲庭、篆香、月色给人幽静、空灵之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从容自在,这是一种难得的超然的心境。4参考答案:(1)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词人被贬的悲凉心境。(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

50、,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词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知是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5(1)参考答案:怀念沦陷的中原;痛心于战争惨烈与百姓苦难;深信失地终将收复;决心戍边抗敌,为国尽忠。解析:概括时重点把握“乱山极目无际”“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几个句子。(2)参考答案:拟人。借写流泉、青梅责怪自己背约,既委婉表达思家而不能归的复杂心情,又烘托殷切的报国之意。解析:要把握修辞手法,重点要理解“怪”字的具体内涵。只要这一点理解到位了,那么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把握住了。(3)参考答案:风

51、格豪迈而沉郁,充满爱国激情,与辛词风格、主题逼近。解析:辛词的特点主要是豪迈而沉郁,主旨多为爱国,答题时须从这两点考虑。考查角度三:表达技巧1参考答案: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两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两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两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解析:从修辞

52、手法及表现手法等角度逐句分析筛选,明确术语。从时令变迁看“反衬”,从人物态度看“对比”,从“若”字看“虚写”。2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前两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成是“报国无门”亦可)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53、来回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3参考答案:(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2)“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解析:(1)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景”的赏析区域为颔联,但“情”的赏析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2)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及诗人的身世遭际。诗人关切时事

54、,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诗人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唯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4参考答案:(1)诗人主要抓住天花寺濒临镜湖、窗子临水敞开的地理特点来写,着重描绘了此处环境的幽寂宁静。(答成“空间关系”“地理位置”“寺庙的位置、结构特点”等,意思对也可)解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第一问需要回答描写诗歌形象天花寺的角度,该题可以从诗歌的前两句来分析把握;第二问需要回答天花寺的环境特点,则需要从整个诗歌的内容上加以揣摩,特别要关注后两句点明环境特点的诗句。(2)参考答案:用反问的句式强调没有几个人会像“我”一样有闲逸之心欣赏这里的幽静之景,反衬出诗人超然尘外、不同流俗的胸怀与情致。(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最突出特点应该是后两句的反问句式的运用;诗人的情怀可以结合上一题对天花寺环境及其特点的分析进行综合提炼。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