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862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54 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五十四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选官途径推崇荐举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解析】选C。材料中三人的主张都是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平等,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错误。【加固训练】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

2、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反映了再也没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春秋以来宗法制逐渐瓦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勾结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D。2.下表为西汉初年部分王侯及其出身一览表。表格中现象的出现与哪种制度有关()姓名爵位出身韩信淮阴侯平民樊哙舞阳侯屠户灌婴颍阴侯丝贩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选

3、B。表格信息体现了秦末汉初,韩信等人身份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军功爵制有关,故B正确;韩信、樊哙、灌婴的出身不是贵族,故A错误;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实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错误。3.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A.位高权重B.专治冤狱C.司法独立D.职权有限【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刺史负责监察,其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即职权有限,D正确;汉代刺史位

4、卑权重,排除A;B是六条问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监察不负责司法,排除C。4.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A.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B.阻断了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打破了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了吏部考核官员程序【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考评人才,然后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掌握了人才的考评和任用,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A正确;这一制度有助于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郡县制的实行就已经打破了贵

5、族政治,排除C;题干未涉及吏部考核官员的程序,排除D。【拔高训练】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朝初年到明朝末年,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普遍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D.恩荫入仕机会增多【解析】选B。材料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程度逐渐加深,故B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且“普遍”表述过

6、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故C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仕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5.史书记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这一制度()A.保证了中央控制地方财政B.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C.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解析】选B。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状况编造计簿,逐级上报至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故B正确。这一制度显然不能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

7、政,故A错误;上计的实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故C错误;材料的措施是考评地方官的依据,不能避免地方官弄虚作假,故D错误。【拔高训练】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职责有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据此可知,刺史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优化了选官制度C.改变了地方体制D.异化了监察方式【解析】选A。根据材料“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职责有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可知刺史由皇帝直接任免,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B错误;刺史监察地方,没有改变地方体制

8、,C错误;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异化,D错误。6.(2021衡水模拟)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解析】选B。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正确;A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除;庶族出身的官员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C;D不符合史实,与柱状图不符,排除。7.(2020合肥

9、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解析】选A。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问题,故B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材料不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D错误。8.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初考再考通考最终等

10、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D.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考满制度以3年为期,3年初考,6年再考,9年通考,是以年限考核官吏任期内工作状况之法,表格考核情况说明政府对官员的考核细致明确,故D符合题意。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黜陟,从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表格未体现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故排除B。表格中奖惩方案未明确,故排除C。9.(2020

11、保定模拟)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正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错误,此

12、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10.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将该学堂各项情形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解析】选C。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

13、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C正确;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结果,A因果倒置,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官员选拔的方式,排除B、D。11.(2021抚顺模拟)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

14、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12.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C.干

15、部选拔走向制度化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正确;A、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选官制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人11人举荐、行伍、门荫等唐玄宗34人7人唐肃宗16人4人五代46人24人吏职、幕僚、行伍、荐举、门荫等宋朝

16、北宋72人63人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外戚推荐等南宋63人48人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宋朝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

17、行霈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一中宰相总人数及进士出身人数可知,从唐玄宗到北宋时期进士出身的宰相比重在上升;依据材料一中“举荐、行伍、门荫等”到“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外戚推荐等”可知,入仕途径更多样化。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和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有关。第(2)题根据材料二“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

18、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进行分析,主要从考核标准、形式及程序、结果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变化趋势: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宰相出身从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4分)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2分)(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

19、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

20、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概括。第二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阶层流动、统治基础、行政效率等方面分析。第(2)题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3分)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5分)(2)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