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849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精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题训练161.(2011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8题)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解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答案】D2.(2011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9题)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

2、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主要是考查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查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答案】D3(2011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4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选择D项科举制。【答案】D4(2011山西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3题)阅读

3、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答案】C5(2011河南开封10月月考2题)“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

4、考查科举制度。从材料“惟读惟耕”获取信息。古代人认为人生最佳的两种出世路径 :一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是耕田。通过读书可以当官,这与科举制有关,故选C。【答案】C6.(2011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6题)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即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的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D7.(2011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1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

5、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B是在汉朝,故正确。A是汉武帝时期的削弱地方权力措施,故不正确。C是宋朝,D是唐朝。【答案】B8(2011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5题)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科举制重在考查经义策论不属于科技范畴故排除

6、B项;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是自下而上故是在打破世卿世禄制故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说法错误。故选A。【答案】A9.(2011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7题)“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由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故选A。【答案】A10.(2011江门高三调研13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

7、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答案】B11. (2011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21题)(14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

8、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 文彦博(注:宋

9、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分)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3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儒家

10、思想。第(1)问从商周时期宗法等级秩序来判断。第一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二小问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第(2)问主张从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获得认识,目的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第(3)问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出。【答案】(14分)(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1分)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1分)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分)(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2分)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2分)(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3分)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