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798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课题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潍坊模拟)军机处从内阁分割出了部分重要权力,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大臣与皇帝在一起,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随时发布谕旨。这表明军机处()A.取代内阁正式统率六部B.军机大臣取得了决策权力C.是辅政的重要中枢机构D.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威胁【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而且军机大臣随侍皇帝左右,随时发布谕旨,说明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辅助机构,C正确;军机处只是分割了内阁的部分权力,并未取代内阁,统率六部,排除A;军

2、机大臣并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威胁到皇权,排除D。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解析】选D。军机大臣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A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内阁没有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没有体现出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故C错误

3、;根据材料“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可知,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故D正确。3.(2021日照模拟)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皇帝决策更好执行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军机处地位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中军机处发布谕旨的次数逐渐超过内阁,说明军机处的地位逐渐上升,故D正确。4.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

4、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解析】选B。由材料“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涉及事务广泛,故A错误;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错误。5.(2021临沂模拟)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取消蒙古贵族

5、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解析】选A。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A正确;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6.“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

6、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随后,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得出清政府对台湾进行武力威慑,根据材料中“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可知清政府对台湾进行政治招抚,故D正确。7.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

7、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解析】选B。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错误。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解析】选A。根据

8、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故A正确。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民政根据维吾尔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可知新疆具有一定自治权与独立性,故B错误;材料内容无关专制主义内容,故C错误;地缘政治主要是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因而国内对民族区域的管理谈不上是地缘政治,故D错误。9.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同时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

9、.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解析】选A。材料表明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立的互不统属的“三司”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合而为一,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正确。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行政制度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错误;督抚制度下,权力集中,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由多长官制变为一长官制,实际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错误。10.(2021海口模拟)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时间人口数(口)每口平均亩数顺治十二年(1655年)14 033 90027.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 621 32428

10、.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 355 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 095 7963.56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解析】选D。表格显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而每口平均亩数逐渐减少,这样人地矛盾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生态资源日趋紧张,D正确;材料的信息显示人地矛盾逐渐增加,A错误;材料中显示人地矛盾增加,并不能说明封建社会由盛转衰,B错误;人地矛盾的问题不能说明农业产量的停滞不前,C错误。11.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00多年中,顺治十二

11、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西方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解析】选A。清朝前期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同时也为了防范外国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A;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B错误,排除;康熙时期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反清势力

12、,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海禁政策的执行效果,排除D。12.下图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入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清朝前期()A.对外政策的改变B.对外贸易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衰退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B。图中信息反映了清朝前期广东海关关税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体现了清前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清朝前期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故排除A;清朝前期小农经济仍在发展,故C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

13、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28),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

14、1689),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的边界走向。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6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可知疆域基本奠定;依据材料“康熙二十二年雍正五年”总结清朝完成统一的途径。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当时和对后世的角度去分析即可。对当时的影响可以结合第(1)题的措施从巩固边疆、维护主权、有利

15、于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大一统的角度分析。答案:(1)途径: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消除割据政权,设立行政机构;平定分裂势力;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巩固边疆统治;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6分)(2)影响: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边疆,加强了国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

16、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根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根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提取论题,材料反映了马戛尔尼访华,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作为礼品,并提出了一系列通商的要求,遭到乾隆的拒绝。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中可以看出清朝

17、的腐朽傲慢和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因此可从中国、英国或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角度提出论题,如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其次结合18世纪前后中国和英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述加以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一论题: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2分)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10分)示例二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2分)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开放口岸通商,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等要求,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英国人的要求,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