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考向1 美苏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探索和调整 研透高考洞察新动向【真题研磨】1.(2018全国卷T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12.3-19.1 金属矿业-6.6-18.3 制造业-7.2-11.3【名师点评】核心主干 情境载体 素养考查 解题关键 1929-1933 年经济大 危机 学术 情境 历史解释: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
2、代经济危机对美国就业和工人收入的负面影响,各个行业工人工资的不断下降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 材料信息“1929-1931年”,表明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依据表格数据对比的变化可知,美国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此现象是美国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导致的,故C正确 2.(2020山东等级考T13)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表2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方式 时间 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3、 51.7 28.3 20.0【名师点评】核心主干 命题陷阱 素养考查 解题关键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建设“答非所问”:材料中未涉及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和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的问题,B、D属于答非所问的干扰项 历史解释:通过本题,有助于我们消除一种思维定式,即通常认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成就巨大,但本题反映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的现状 从材料看尽管到1932年农业春播中手播方式占比下降,马拉播种和机器播种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手播的比重还是占了一半左右,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C正确【阅卷点拨】1.解题攻略:“据表3可知”“这反映出”等设问用词说明了两道题目属于历史解释
4、类或由因求果类选择题,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透过材料的表面内容挖掘其实质内涵,从而明确命题意图。(1)2018全国卷T34,美国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不断加深的实质问题。(2)2020山东等级考T13,表格材料中的28.3%和 20.0%两个数据反映了苏联农村生产力水平虽有提升但依然处于长期低下状态的社会现实。2.易错警示:(1)2018全国卷T34,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工人周工资不断减少,与“政府财政支出锐减”无关,D错误。(2)2020山东等级考T13,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列宁时代的产物,1927年以后,新经济政策就逐步被取消了,A错误。【提能增分超重点】【时空
5、体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政策的调整【核心要素】1.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思路 2.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措施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手段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性质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易错防范】1.对苏联工业化与欧美工业化的不同辨别不清(1)欧美的
6、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2)苏联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欧美国家的资金主要靠殖民掠夺。2.对罗斯福新政前后两个阶段的重点与不同分不清楚(1)第一阶段:1933-1935年,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医治创伤,结束混乱状态。第一阶段着重于复兴。(2)第二阶段:1935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第二阶段着重于改革,救济贯穿始终。限时(15分钟 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1920年,列宁把农民看作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看作一种“异己力量”。晚年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
7、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式,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由此表明,新经济政策()A.使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 C.清除了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D.尝试建立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考场练兵提升考试力 B 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式,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可知,此时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缓解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故选B。2.1921年5月,列宁提出: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商品交换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能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但后来,他又
8、指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的这些观点()A.有利于苏俄(联)生产力的有序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始的标志 C.为粮食税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D.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认识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保证军队、工人的粮食供应,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列宁提出用商品交换取代之前的实物交换以及“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等,这是在了解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新观点,故选D;1921 年苏联还未成立,排除A;十月革命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排除B;1921 年 3 月,粮食税政策已经实行,排除C。3.
9、列宁在1922年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谈道:“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共产主义者),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说明当时苏俄有些人认为()A.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B.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性妥协 C.新经济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出路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 A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私营经济,“现在是买卖、投机”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发展公有制经济,故选A;当时苏俄有些人反对新经济政策,不能得出“特殊时期做出的暂
10、时性妥协”的结论,排除B;材料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排除C;材料中“从前是整洁、美丽”不是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D。4.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问题。一五计划期间,已投资开工建设的1 659个项目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仍有613个项目被迫中止了。这主要说明了()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 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 C.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 D.国民经济农、工业比例
11、严重失调 C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受外部封锁,农业方面积累的资金有限,被迫中止部分工业项目,故选C;材料主旨是关于工业项目的,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A;“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说明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国内,而非受外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排除B;通货膨胀、工业项目下马并不等同于农、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住房危机,1928年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以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政府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B.新经济政策造成负面后果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
12、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 D 城市住房紧张说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1928年苏联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工业化建设,加速了人口流动,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故选D;据材料“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可知,政府鼓励私人投资是在国有制的前提下,并非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排除A;苏联住房危机出现时,新经济政策已被逐渐废除,这一危机并非新经济政策造成的,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国民经济结构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无法看出国民经济比例是否严重失调,排除C。6.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5.5%;“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
13、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14.5%。这反映出()A.苏联模式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 B.苏联人民为新经济体制的推行作出贡献 C.苏联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模式积重难返 D.苏联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根据材料“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14.5%”可知,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规定了较高的增长率,对重工业增长率的规划大幅降低,结合所学“一五计划”期间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此时苏联认识到国内轻工业发展的滞后,开始调整经济结构,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故选D。7.1929
14、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 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D 材料“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说明当时胡佛采取了一些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小规模干预,这为以后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故选D;由材料可知当时胡佛对经济发展并
15、不是完全放任,排除A;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胡佛仅是小规模干预经济而非意识到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排除C。8.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时间案件判决结果 1935年5月 国家复兴管理局指控谢克特家禽公司违反鸡肉生产行业制定的规则国家复兴管理局违宪 1936年1月 美国(联邦政府)诉巴特勒违反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是国会立法权对地方经济活动的违宪性使用 1936年6月 企业主诉纽约州建立妇女和童工最低工资制纽约州无权制定最低工资制法案 A.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 B.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罗斯
16、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 D.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 C 材料通过联邦法院对罗斯福新政时期几个新政举措的判决结果,表现了美国政体中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根据史实可知,最终罗斯福新政举措仍然得以实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对旧有的权力制约体系有所冲击,故选C。9.1935年9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积极引进技术 B.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需拓展海外市场 C.国家利益一致
17、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 D.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B 据材料,美国与苏联签订技术协议,结合时间点1935年9月,不难看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为了摆脱危机、开拓海外市场,美国与苏联开展合作,故选B;1935年苏联的“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排除A;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不同,意识形态差异明显,排除C;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全面爆发,美苏两国还没有建立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二、非选择题 1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
18、凯恩斯主义者。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摘编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材料中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最后升华结论。解答本题,据材料“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得出观点: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
19、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结合所学史实从胡佛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及罗斯福创立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角度去论述,最后总结升华。答案:示例一 评析:材料观点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3分)罗斯福新政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盛行自由经济政策;胡佛就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忠实信奉者,也正是自由经济政策才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罗斯福尽管在新政中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所创
20、立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说明他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8分)结论: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上完成了创新,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示例二 评析: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虽有所革新,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3分)胡佛坚持了自由政策,罗斯福新政也同样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由经济政策;尽管罗斯福新政是出于遏制经济危机的需要,但也只是对自由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修正,尤其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更是没有触动;材料观点把罗斯福与胡佛看作自由经济政策的奉行者,正是看到罗斯福新政的本质。(8分)结论:罗斯福新政虽然有所创新,但罗斯福仍是自由经济的奉行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