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评估(十八)(第十八单元) (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19601978年,美国社会从事脑力劳动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推动工厂制度的建立C.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D.加速了城市化的到来【解析】选C。题目以社会从事脑力劳动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的比例变化为情境,考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
2、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引起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C正确。2.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只有1.6%,在西方七个工业大国中排行最末。但从1980年到1988年,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猛增至5.2%,而同期美国为4%,加拿大为3.6%,意大利为3.5%,日本为3.1%,法国为3.1%,德国仅为2.2%。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B.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推进C.撒切尔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D.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解析】选B。20世纪70年代以后
3、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各国纷纷减少对国家的经济干预,英国当时是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推行私有化改革,这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且材料不只反映出欧洲经济发展,还反映了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故A错误;撒切尔夫人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规模逐渐缩小,故D错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A.“各自凑钱的聚餐”B.“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C.“人人为大家,大家为
4、人人”D.“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解析】选D。西方福利制度的实质是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A、C属于西方福利制度的实施方式,故A、C错误;B属于西方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故B错误;“不得不给工人香肠”体现出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的实质,故D正确。4.下表是1947-1988年美国各产业劳动力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年份总就业人数(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就业人数(万人)就业人数(万人)19475 127.51 038.21 554.52 534.819708 267.7797.92 556.44 913.4198510 715.0411.82 7
5、86.67 516.6198811 496.8392.22 892.38 212.3A.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加强B.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C.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D.“中间阶层”出现使产业结构调整【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反映的是20世纪40-8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之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大量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第一、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所以大量的劳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故B正确;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从材料中产业就业结构比例看不出来
6、,故A错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减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危险,故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产量达到年均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经济体制的转型B.农业政策的调整C.垦荒运动的推行D.经济结构的重建【解析】选B。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19531964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19531964年是赫
7、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B。6.1955年,苏共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扩大厂长权限的决议,规定厂长“在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可以自由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订货,有权规定部分产品的价格和劳务费标准,可在编制和工资总额范围内调整企业人员的工资”。此决议()A.开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表明苏联工业转向了市场经济C.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D.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关于扩大厂长权限决议内容可知,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故D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从1953年开始,故A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改变苏联模式,只是
8、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的管理,并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故C错误。7.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工业总产值从2 294亿卢布上升到5 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 128亿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A.农民生活改善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C.改革成效明显D.突破了苏联模式【解析】选C。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农业和工业都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说明当时改革成效明显,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仍然存在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且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生活改善,故A错误;结合所学
9、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故D错误。8.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解析】选B。材料中“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入21世纪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10、体现了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B。【拔高训练】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解析】选A。题干中“经济宣言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
11、人民”可知,不结盟运动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故选A;不结盟运动国家通力合作,经济形势改善,排除B;两极格局瓦解后,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反对霸权主义依然在路上,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不结盟运动的经济作用,D强调的是政治影响,排除。9.下表为19561960年部分非洲国家的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统计(单位:%),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年份比属刚果法属西非尼日利亚罗德西亚尼亚萨兰1956年8.02.02.011.01960年14.05.54.516.0A.这些国家工业发展落后且不平衡B.工业发展资金主要依赖外国投资C.出口贸易是其工业产品主要出路D.这些国家之间缺少
12、金融贸易合作【解析】选A。通过阅读表格,可以看出非洲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数据都十分低,说明其工业落后。从19561960年,数据变化也不大,且有差异,说明这些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通过表格数据,看不出资金来源、出口贸易和经济合作等信息。A符合题意。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B.中东地区矛盾错
13、综复杂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D.亚非独立造成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的尖锐【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国”可知,材料提及的史实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洲地区,故体现的是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C正确,A错误;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题干没有体现非洲,且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是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背景,而不是结果,故D错误。11.1973年,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问题召开会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美巴谈
14、判,巴拿马最终于1992年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得益于()A.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B.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D.巴拿马运河地位的下降【解析】选B。由材料“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可知,尽管美国当时行使否决权,但从最终结果来看,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得益于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故B正确;越战结束于1975年,故A错误;安理会决议由于美国的否决没有通过,故C错误;D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2.19741975年间,一些国
15、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欧共体的经济困境,故A错误;欧共体与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本身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冲击,故B正确;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不
16、是南南合作,故C错误;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始于关贸总协定,故D错误。【拔高训练】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解析】选A。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IMF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我们将借钱给IMF”说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加强,体现世界多极化
17、趋势加强,故选A。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材料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
18、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4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技创新与社会变迁”为视角,评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解析】第(1)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福利国家强化了现代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社会保障职
19、能,通过医疗、保险、就业等制度建设,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张保护网。材料一提供了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相关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概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第(2)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革。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加大、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科学实验和科研探索更加广阔,各个领域间联系加强,综合性更强。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学习
20、中需要对人类历史上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小结。16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经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19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为基础,形成了实验科学体系。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对物质结构的微观认识得到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物理学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2分)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2分)(2)科技创新角度:传统的科技创新
21、主要体现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等行业;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主要在高新技术领域。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新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4分)社会变迁角度: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日渐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苏联美国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
22、9月至1960年)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
23、界大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论题并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而从另一方面,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变化的影响,如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而几乎同一时期尼克松政府进入“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所以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2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8分)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