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37“顺乎世界之潮流”课程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客观评价新思潮萌发的意义。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新口号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有识之士倡导经世致用。(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
2、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代表人物及主张:(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洋务运动。3.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2)消极影响:是地主
3、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1)中学西传:指中华文明向西方传播并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现象。它开始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直到宋元时期,它是伴着和平往来进行的。它传播了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如丝织品、瓷器,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铸铁技术、四大发明及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 (2)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
4、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思维引领由维新思想到民主共和说明了什么?素养点拨1.维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与洋务运动展开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关系密切,以时空观念认识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主张。2.根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等史料,概括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科学素养。3.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梁等人的动机和行动,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维新思想救亡图存的性质和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正面考查该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由改良思想向革命思想转变。5.从史料实证角
5、度,正面分析史料的价值,如甲午战后,中国工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在不断壮大。二、从维新变法到走向共和(资产阶级)(一)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民族资产阶级形成。(3)早期维新思想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4)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张
6、:(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的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6.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提出通过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3)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4)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
7、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二)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背景:(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以各种形式传播革命思潮。2.表现:(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张,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3)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随后,孙中山在民报中将其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8、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4)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论战,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准备,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1.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正确认识兴中会与同盟会(1)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
9、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探究点一从“ 师夷长技”到“ 中体西用”1.原因与背景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
10、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复兴之路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提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2.解释与评价材料“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
11、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维交互:概括材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提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
12、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但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想的“新”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睁眼看世界”。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3.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但主要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且没有完全付诸实践。三、理解、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
13、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等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其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结局。探究点二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材料一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直接目的。这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特点:借助孔子宣传维新思
14、想,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材料二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宣传变法时存在的问题。提示: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材料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
15、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摘自孙中山全集思维交互:(3)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提示: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共和体制。创获: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2.
16、作用:(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二、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1.相同点:(1)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2)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2.不同点:(1)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2)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角度一从唯
17、物史观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1.(2020山东新高考T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1873年”,结合时代背景,此时中国正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是如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摆脱民族危机的问题,华蘅芳等人翻译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
18、论介绍到中国,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这说明进化的思想与中国进步思想家要求变革的思想产生了共鸣,C正确;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以及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不是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的主要原因,排除A、B;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的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排除D。角度二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出发,考查“师夷长技”思想2.(2019海南高考T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
19、.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解析】选B。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该官员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故选B;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材料学习的是技术不是政体,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3.(2017海南高考T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选B。材料只描述了教
20、育内容的变化,不能判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错误;由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以看出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的同时借鉴西方教育,故B正确;晚清此举是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借鉴西方教育,但不是仅仅回归国学,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C、D错误。4.(2016全国卷T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选D。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1903年不会出现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情
21、况,时间不符合,排除A;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B不符合题意;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排除C;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代表,禁止使用外来新词,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正确。角度三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维新思想和思想解放的影响因素5.(2018全国卷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
22、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严复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主张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严复的天演论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其目的是面对民族危机,主张救亡图存,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正确;严复是维新思想家,其目的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A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错误;严复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错误。6.(2017全国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
23、,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想等因素受冲击比较早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等较少,旧的观念影响较大,所以留日学生也少,故A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错误;甲午战
24、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故D错误。7.(2016全国卷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选C。梁启超是维新派,“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是梁启超的主张,A不正确;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动的,并不是梁启超,B不符合史实;改良
25、思潮的开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是早期维新派王韬和郑观应,不是在甲午战后,也不是梁启超,所以D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C正确。【备考策略】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经常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角度,结合不同的史料进行考查。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D.力主实行维新变法【解析】选C。此题首先考查学生对
26、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材料,理解其逻辑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此题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A、D结论与早期维新派不符,B则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2.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是否推行议会制度【解析】选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反对列强侵略、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排除A、D;B属于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分歧,但不属于“根本分歧”的范畴;维新派主张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符合题意。3.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
27、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A.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B.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C.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D.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解析】选A。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用头人、国主、酋长、大统领、皇帝等称号称呼西方的总统,这表明传统的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知识分子,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之辨”,故B错误;称呼不能说明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故C错误;材料不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见解,故D错误。4.巴黎和会后,严复作诗“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并自注说:“战时公法,徒虚语耳。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
28、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这体现出作者()A.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B.极力宣扬进化论思想C.否定近代科技的作用D.正视民族危机的严重【解析】选A。根据“战时公法,徒虚语耳。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可知,严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中看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进化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危机,而是反思西方文明的局限性,排除D。5.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
29、”,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材料二“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
30、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李大钊指出“马克思则以物
31、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观,经历了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的变化历程。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革命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国情入手分析,并指出十月革命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其特有的历史观发展演变进程。第(2)题论证:首先按照要求找到材料二里的第一个观点,即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明确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利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论证时,注意从所学知识中,选取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中最主要的规律,即生产力是社会进
32、步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从进入20世纪(即1900年)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变化体现出的现代特征等层次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标准。答案:(1)变化: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3分)原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实践的失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5分)(2)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渗入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或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矛盾尖锐,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也客观上进一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近代化进程。(6分)总之,这一观点是依据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对整个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来阐释的。(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