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云南省文山州一中高二历史作业课试卷 20162017学年上学期 第 1 周 第 3 次宋明理学 年级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三教”指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C.“三教”应是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2.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
2、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个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3.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 B.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
3、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5.“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6.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知行并重的关系 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7.程颐认为
4、,“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节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贞节牌坊(如右图)。某班同学在对此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应是() A.理学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建筑业的发展 B.理学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糟粕 C.理学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D.对理学应该辩证地分析与认识8.“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在探究“宇宙”之义时,曾经提笔写下
5、:“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主张一致的是() A.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B.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C.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10.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A.道家的“无为” B.佛教的禅宗 C.儒家的“仁” D.“天人感应”学说1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2.明代心学学者多有
6、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 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樊篱13.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 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 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14.南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主张之一是() A.把人与天地的本原合而为一 B.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C.率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D
7、.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15.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16.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
8、陆九渊18.下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下列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不正确的是() A.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B.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C.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理学对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0.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
9、仁,终于在一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三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四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材料五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10、太平。”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材料二据传说,王阳明(王守仁)曾见有位圆寂的和尚与其面容极为相似,身后墙上有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
11、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王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摘编自中华读书网请完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2)你认为材料二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所呈现的特点。一、选择题1.:A 2.B 3.:D 4.C 5.C 6.C 7.D 8.:A 9.A 10.:B11.C 12A 13.A 14.D 15.B 16.:C 17.D 18.:C 19.C 20.B二、非选择题21.参考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
12、关系。(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参考思路: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2.参考答案:(1)主要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心学“太简”,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2)观点: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理由:该传说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理学的影响。观点:没有历史研究价值。理由:未经证实的传说不具有研究价值。(答出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即可)(3)特点: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注重融合、吸纳和借鉴其他思想流派的内容;日趋适应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现实需要。(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