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 ; 分值:100 分;命题人:邓喜琴)一、 选择题:(共40小题,每1.5分,共60分)1. 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A.大禹治水 B.商朝的宗法制 C. 汉朝设郡县D.西周分封制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3、“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
2、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C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3、、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5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A、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天津条约6、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A、社会性质的转变 B、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C、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7、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A、1856年 B、1858年 C、1859年 D、1860年8、十九世纪末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十九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索取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大 B.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深入到中国内地C. 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
4、特权 D. 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越来越大9、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10.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三元里抗英 D.义和团运动11. 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 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12. 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爱国志士和将领主要有:邱逢甲 唐景崧 徐骧 刘永福A. B.C.D.13.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
5、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B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C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14.田中奏折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上述材料表明:A.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B.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不得已而采取的军事行动C.侵略满蒙是日本的终极目的 D.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最终为了征服亚洲,称霸世界15、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的背景A.东北三省沦亡,民族危机加深 B.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将中国沦为其殖民地C.
6、 日本侵略热河、察哈尔等地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吞并全中国16、全面抗战的开端是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17、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直接目的是A、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B、在上海建立伪政权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形成华北华东两路攻势18.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台儿庄战役发生在:A武汉会战期间 B淞沪会战期间 C太原会战期间 D徐州会战期间20、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全民族抗战 B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C国
7、民党正面战场的战斗 D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21、“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45年22.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23.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
8、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24、有学者记载:“但在起义之初,由于条件比较艰苦,每人只头裹包巾,身穿号衣,作为义军标记士卒及新兄弟扎红巾,官长及老兄弟扎黄巾。旅帅以下为黄布巾,以上为黄绸巾,官高一级,拖长一寸。普通百姓则包蓝布巾。”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将士A政治的平等性 B经济的绝对平均C服饰的等级性 D打击目标的正义性25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C有利于中国
9、资本主义的发展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2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本质目的在于A维护共和政体 B限制袁世凯C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国家政权 D发展资本主义28.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
10、法的颁布29.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家被八国联军洗劫过。”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见到过中华民国袁大总统。”赵洋说:“我曾在老佛爷60大寿的庆典中表演过呢。”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A. 张义 B.李辛 C. 王平 D. 赵洋30.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 按照临时约法建
11、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A. B. C. D.31.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32.下面有四幅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12、;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33、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34.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35.右图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
13、矛盾是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矛盾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36. 毛主席说:“1927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下列有关土地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A八七会议上确定了要开展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推翻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C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D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37.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14、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A B C D3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39. 右
15、图是江泽民同志参观某一纪念馆时的题词。你认为这一题词应该出现在 A井冈山纪念馆B南昌起义纪念馆C遵义会议纪念馆 D秋收起义纪念馆40.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井冈山道路二.主观题(40分)45(20分)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1)一些历史学
16、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6分)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2)据材料,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1949年4月)(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4分)4)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
17、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6分)46阅读下列材料:(20分)请回答: (1) 与图一不同,图二所反映的中国革命道路更具中国特色,请写出这一道路的名称?(2分)(2) 图一、图三所反映的两个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有何明显不同?(4分)(3) 图三、图四所反映的抗战路线有何不同?(4分) (4)近代国共两党曾经两次达成的“共同利益的平衡点”分别指什么?各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8分)(5)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历史参考答案1-40 DCBBA CDCDC ACCDB CCBDA CBACD ABCCC DDCAD BCCBD 二、主观题:41 理由:
18、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付诸实施(6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4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4分)提示: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6分)46.(1)图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或井冈山道路)(2分)(2)图一时期国共分裂对峙,图三时期两党合作抗战(4分)(3)图三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图四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4分)(4)平衡点:反帝反封(或新三民主义);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平衡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共同抗日);成果:抗战胜利。(8分)(5)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