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401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7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指导课件: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综合提升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观大题导练纵横线索归纳目 录 ONTENTSC专题综合提升 专题九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体系构建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

2、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3)经济危机、战

3、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针对训练1美国国会于1936年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A保护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B用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C补贴农业以恢复金融信用D“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岗位解析: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非仅仅为保护环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农场主退耕还牧,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可知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B项正确;恢复金融信用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不是补贴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

4、“以工代赈”,故D项错误。答案:B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及政府职能的变化项目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时代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至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项目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时代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影响

5、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项目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时代政府职能政府采用保护关税政策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政府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力、欺骗、偷窃,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压缩国营经济规模,推动民营化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针对训练2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

6、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A“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B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C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D“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解析:“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说明罗斯福赋予自由新的含义,对新政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理念是可以改造为改革的精神动力的,故选C项;“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没有提到不

7、断趋向保守,排除A项;材料“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没有提到罗斯福试图让步,排除B项;“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见“自由”的含义是有所变化的,排除D项。答案:C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

8、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

9、性。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模式”的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苏联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7邓小平的实

10、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针对训练3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建

11、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从材料“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实现近代化,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适用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与材料“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四、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同(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

12、国当时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国家干

13、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针对训练4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苏联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B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解析:三种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故A项

14、正确;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典例(2016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 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

15、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6、(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 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目的”分析保分点救济孤苦无靠者;高龄老人、流浪平民等救济弱势群体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等用法律保障社会救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安定高分点中国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济贫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其统治,其本质是赢得被统治者的认可,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达到政权认同,维系

17、其长久统治第(1)问第二小问:“救济方式的异同”分析保分点国家设置救济机构,政府主导法律保障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高分点对于本问的相同点,考生比较材料一、二中的相同信息可以得出答案,但在对不同点的分析上,往往无从下手,导致失分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材料一的、材料二中的反映出中英之间在救济制度方面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如果结合材料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明确中英之间在救济制度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满分第(2)问:“发展”分析保分点单纯的救济,覆盖面较窄高分点材料虽未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做阐释,但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措施为回答“发展”提供了方向,从而减少了思维偏差。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

18、手段、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手段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人群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针对训练5阅读材

19、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

20、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2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

21、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3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苏联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4分)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8分)(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3分)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