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选A。列宁强调不能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夺权条件成熟,这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设想不同,故A项正确。2(2020湖南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
2、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解析:选A。由材料时间“1919年”可知,当时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材料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计划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3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
3、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解析:选C。据材料时间“20世纪20年代”及该领导人讲话的内容可知,这一讲话旨在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即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A项应为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是苏联模式的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与西方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4(2020山东泰安期中)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
4、明()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解析:选B。材料中提及“私人商店”的经营超过了“社会主义商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实行,允许私人进行贸易,所以私人商店为了能够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质量等,引起了商店之间的竞争,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新经济政策对政治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5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
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选B。根据材料时间和私人企业数量的增多可知,当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B项正确;苏俄的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经济恢复,故C项错误;当时的发展重点是农业,故D项错误。6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
6、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D项正确。7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
7、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材料中从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再到实行农业集体化,都是满足不同时期苏联(俄)的需要,这说明苏联(俄)依据国家的战略需要调整农业政策,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发展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发展工业,故B项错误;实行的不同政策是出于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是随意决定的,故D项错误。8(2020广东惠州调研)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
8、断()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C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D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解析:选C。斯大林认为1927年出现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所以在农业方面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36年确立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在1928年被废除,故D项错误。9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类别土地面积占比粮食产量占比集体农庄97%75%私人土地3%25%A
9、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B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歉收,其主要原因是,集体农庄内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缺少劳动积极性,故A项正确;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集体农庄农业歉收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10(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1937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情况统计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僵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D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解析:选B。由材料1937年
10、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为苏联模式形成初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可知,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B项正确;1937年新经济政策已被苏联模式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所有制的比例而非重工业与农业的矛盾,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说,列宁以外的苏联重要领导人长期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异己的存在物,一厢情愿地期待“资本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一天天好起来”,好像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圣物”。该学者认为苏联领导人()A缺乏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动力B看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C注意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过于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选D。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一些
11、重要苏联领导人将社会主义奉为“圣物”,极力贬低资本主义的存在,认为社会主义天生优于资本主义,故选D项;题干未涉及社会主义探索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苏联领导人看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问题,排除C项。12(2020江苏南京三模)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
12、现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解析:选D。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
13、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14、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央的推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对农民的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总结。 (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中农业集体化表现出的不足以及材料二农业合作计划总结分析。第二小问意义从对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
15、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牺牲农民利益。(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14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
16、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
17、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明确观点,在选取观点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找便于论证的角度;第二,论据必须充分,且与观点保持统一,能够充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所列举的论据层次和逻辑要清晰。答案:观点论证“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苏联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所有交流媒介受到严格的控制“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