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262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二)作者,于有恒,湖南汨罗市二中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解读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特点。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城市化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

2、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学情分析我校学生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设置难度小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自己探

3、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

4、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

5、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分析 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

6、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今天汨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汨罗城”,通过汨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过渡汨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7、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推进新课一、城市化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2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

8、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二、城市化的意义提问: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变大了,有何好处呢?学生根据自身感受自由发言,并根据教材归纳出结论: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9、,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老师注意巧妙点拨。小结: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

10、起和成长的前提。(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四、城市化的特点比较学习:课件展示图表资料,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并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是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多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是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约40%)。课件展示“城市化进程曲线”,由学生观察得出:(指导学生读图:城市化水平高低看数值,速度看斜率大小。)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

12、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1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分析发达国家从1970年开始,产生大城市市中心区萎缩,小城镇发展迅速的原因。(何谓逆城市化?)问题小结: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大城市过度扩张,造成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城市居民多拥有小汽车,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向环境更好的乡村和中小城镇迁移。这种乡村人口数量增多,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现象,叫逆城市化。阅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前三段,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学生归纳总结:(1)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为39.9%);(2)城市化速度快;(3)地区发展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材料: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

13、平平均为39.9%,而印度为28%,斯里兰卡为23%,孟加拉为20%。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称为“滞后城市化”。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滞后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农村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缺乏,阻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材料:与“滞后城市化”相反的是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则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这种“虚假城市化”对国民

14、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可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产品产量减少,难以供应大量增长的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大量的城市问题,如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学生分析并小结:“滞后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五、中国的城市化过渡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不合适的城市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又怎样呢?设问:2002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39.1%,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4%),城市化水平较低,同时,中国农村大

15、量劳动力剩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国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小结:城市化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城市化还能推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应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设问: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哪一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城市问题?试想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学生讨论发言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目前城市化水平也不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大量的城市问题,如就

16、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国家应加强对农村人口进城的合理引导,并致力于发展经济,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也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样可以就地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探究活动1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40活动1。2结合中国国情,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向的见解。学生活动辩论。学生先思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然后自由辩论,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打开学生思维。小结:1略2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经济要快速

17、发展,“三农”问题是关键,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离土不离乡是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人口和环保是关键。(仅供参考)课堂小结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目前城市化水平也不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过快发展造成的“虚假城市化”,也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防止出现“滞后城市化”,在发展经济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找到根本的出路,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生生合作辩论,知识面拓展,地理思维进一步严密,语言表达能力加强。2通过师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观和学习观。3利用各种图片以及其他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

18、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学反思1放手不放羊,精心设计是关键。2新课程导向性是前提,结合身边的实用性是基础,科学性、知识性是关键。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

19、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

20、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3城市聚集区增加。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

21、城市群落。如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地带,面积达53 500 km2,城市人口的比例高达90%。类似这样的巨型城市带还有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大城市区,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德国的莱茵鲁尔区和荷兰的港口城市群等。4逆城市化现象。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化新现象。在这些城市中,一些收入较高的高薪人士陆续迁移到大城市邻近的卫星城居住,以获得更优越的居住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逆城市化的结果往往是形成城市带、城市群,而不是以分散代替集中,也不是以小城镇代替大城市。三、世纪新兴生态城珠海生态城是指城市以环境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充分利用自身和周边环境资源,从物流、能流、信

22、息、金融、人口等各领域建立相互协调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珠海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南与澳门接壤,东与香港、深圳隔珠江口相望。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珠海市1996年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为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落实,珠海市确立了市、区、镇三级环境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1997年,珠海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的称号,1998年荣获“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1999年获得“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珠海市共投入约68亿元,主要建设

23、工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绿化、海洋资源开发与污染防治以及海岛生态建设与海岸线保护等工程。2经济发展规划工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扩建了城市供电设施、煤气管道以及市内主要交通干线等。二是生态工业。首先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旅游农业基地,把旅游和生产、科研相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3社会发展工程。重点建设了珠海大学、市文化中心以及高科技产业中心、南方软件园和广东珠海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等。珠海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首

24、要位置,明确提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环境效益。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和经济发展都要服从环境保护这个大前提。珠海生态城的建设,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同步发展,城市生态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四、政治体制和政策对城市的制约政治体制和政策对城市发展有多方面的制约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比较显著的制约作用有下列六方面。1政治体制。政治中心的功能和规模与政治权力的集中程度成正比。实行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心的功能比较单纯,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政府驻在级别较低的城市,有些州政府驻地人口不到1万。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政治中心功能多样化和综合化。我国政治中心行使

25、经济管理职责,与经济管理有关的金融、保险、信托、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国际谈判等机构集中在政治中心。为了便于管理,我国政治中心选择交通方便的中心城市,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会迁移都与交通位置有关。有些城市规划专家建议我国建设华盛顿式的纯政治中心功能的首都,结果无法实现。按照我国的体制,政治中心在人、财、物分配方面有优先权,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遴选政治中心时,竞争激烈。按照区域与城市的客观条件,选择政治中心的地点,是我国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2财政体制。国外城市财政来源较广,工资税、房地产税、营业税等是城市的重要财源,人丁兴旺,城市财源也兴旺。在低工资政

26、策下,我国居民大都不纳税,同时享受不少政府补贴。因此,城市人口越多,政府的财政负担越大。按照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和税收是城市主要财源。其中,工业利润和税收尤为重要。19801989年工业利润和税收占北京市财政收入74%。因此,我国城市需要工业支持,“以工养城”。综合性城市规模较大,补贴的项目较多,更需要工业支持,加上综合性城市有发展工业的条件,普遍有比较发达的工业。我国省会城市大都是省域内的首位工业中心,只有济南、成都、呼和浩特、南宁等少数几座城市是第二位的工业中心。3计划生育政策。1970年以前,我国对计划生育工作重视不够,人口的自然增长很快,成为城市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197

27、0年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达到5.8人。1970年以后,开始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从1973年开始,又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75年降到3.6,1980年又降到2.2。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较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得更快些,对于控制城市人口的增加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由于19661970年有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25年后进入生育高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仍将保持一定的自然增长率。上海市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注意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城市管理水平较高,从1993年开始全市进入人口的零增长阶段。4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政策。我国城市有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农

28、村户口的居民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在基本生活用品按户籍分配和工作、上学、就医有户籍限制时,农村居民在城市居住比较困难。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村居民流向城市,制约城市规模增长。在1978年以前,政府鼓励和组织城市居民迁往农村。特别在19671976年全国有1 500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2 000万职工、医生及其家属下放农村,有1 500万城镇居民迁往农村,三项合计达5 000万(赵德馨,1988)。因此,我国城市人口在相当长时期处在停滞状态,个别年份甚至有减少趋势,这种状况是在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所罕见的。这部分从城市到农村的倒流人口,成为潜在的返迁城市人口。5住房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住房属于实物工资

29、性质和福利性质,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设,职工居住,职工只缴纳象征性的住房费。1980年测算房费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 0.1元,相当于建筑成本的9%,相当商品费的4.5%。由于国家财力不足,住房建设严重滞后,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1952年的4.5平方米下降到1978年的3.6平方米。1978年缺房户占城市居民的37.7%,其中包括无房户、不方便户和拥挤户三种类型。住房政策制约了城市居住用地和总用地规模的增长(朱铁臻,1987)。1978年以后,企事业单位开始大量筹款建设,同时开始出售部分商品房,筹集居民资金,住房建设迅速增长。到199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7.1平方米。由于住房的实物

30、工资和福利性质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分配上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1990年缺房户仍占城市居民15%。90年代,住房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比较完整的房地产市场。80年代住房制度的初步改革已经加速城市居住用地的增长,90年代住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进一步推动居住用地和城市总用地的增长。6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体制与政策全面调整。除了坚持计划生育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外,其余政策全都促进城市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发展商品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增加了城市的产品流通量和对农村的服务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从第一产业游离出来,为城市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全面的多层次开放,建立市

31、场经济体制,极大地繁荣了城市经济,可以消纳农村提供的劳动力。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中,由于居住用地增长等原因,城市用地的增长比人口增长更快一些。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是渐进的,政策是逐步完善和实施的。像建立房地产市场,住房制度改革等对城市发展关系较大的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才局部实施。从整体说,经过13年的摸索到1991年12月才开始比较系统地实施。因此,改革开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到90年代才有较充分显现。改革开放的长期摸索过程决定我国城市增长的渐进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必然出现城市化,这个普遍规律在中国是同样要发挥作用的。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体制和政策环境,有的阶

32、段城市化滞后,有的阶段城市化同步,有的阶段在局部地区城市化可能超前。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进入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市化则明显减速;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又步入加速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相对成熟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在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进一步加剧。这主要

33、是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区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和扩散。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向外迁移,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大都市连绵带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它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大都市连绵带首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南部以及欧洲发达国家。世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与发展,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

34、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目前全世界有6个大都市带,它们分别是: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人口约占美国的1/4。这里是美国社会经济的崛起地带,文化底蕴相对深厚,拥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洲五大湖大都市带。包括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这里是美洲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带,综合经济实力非常雄厚。以美国为例,芝加哥是著名的铁路枢纽,底特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城之一,克利夫兰是大型机械制造中心,匹兹堡是特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

35、、大阪、神户等城市,面积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约占日本的六成。这一带是日本经济精华之所在,拥有许多大型港口、著名大企业、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所等。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南部大都市带。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人口约占英国的1/3。这一带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摇篮,目前拥有许多高水平的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城市。人口接近5 000万。这一带文化历史悠久,汇聚了许多著名的古城和文物古迹,加工制造业非常发达,所制造的工业产品因品质精良而驰誉世界。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

36、为两翼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绍兴、宁波、湖州、南通等一系列大中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地带。总人口超过7 000万。六、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居高不下,车水马龙,到处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但从长远来看,城市人口猛增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1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导致耕地面积的骤减。美国纽约市19861991年城市规模扩大了60%,从中央广场到市郊的直线距离就达160千米,仅大市区面积就达32 400余平方千米。伦敦从南到北的直线距离已扩大到320千米。都市如此地对土地地疯狂蚕食,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2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目前世界

37、城市中大约有600万市民无家可归。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中,一半市民居住在贫民区。在开罗的一些街道,居民的人口密度已达到15万人/平方千米,有的人只能在下水管道或露天街道上栖身过夜。3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人口的聚集,大工厂移向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据不久前对广州的空气检测表明,这里已成为世界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兰州的市民常年生活在“云山雾海”中,马尼拉空气污染近20年来增加了7倍,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里,每年有6万市民死于空气污染。4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联合国许多专家预测,在下世纪,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像洛杉矶、休斯敦、特拉维夫、北京、上海、雅加达等,将会出现水源奇缺的情况。半个世纪

38、以后,争夺水资源的战争将比现在的石油大战要激烈残酷得多,这都与城市大量耗水有关。看来如何发展城市、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七、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出现巨城市是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一般地,这样的城市都是城市集聚区,因此,使用城市集聚区的概念更普遍些。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集聚区是纽约,1920年其人口已达849万。 1930年,纽约的人口超过1 000万,而伦敦的人口也超过了800万,并于1950年成为第二个人口超过1 000万的城市集聚区。随后,又有东京横滨的人口突破1 000万的大关。 70年代,人口规模超过1 000万的城市集聚区又增加了4个,即大阪神户

39、、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超过800万的巨城市则达到17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首先为大都市带定名的,是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他于1957年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描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到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城市化地区。随后,他对大都市带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市街区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 500万

40、的城市人口,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他于1989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有:(1)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南到圣迭戈,向北一直延伸到圣弗朗西斯科一带,故称之为“圣圣”(SanSan)。这个大都市带是美国新兴的经济中心。(2)巴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带。大体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一带,这是巴西两个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城市集聚区的人口超过了2 500万。(3)意大利

41、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带。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罗伦萨,向西延至法国的马赛。米兰是意大利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业中心,而马赛则是地中海及法国最大的港口。以上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首先,它们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其次,它们都处于平原地带。平原地带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所以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2)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世界上的大都市带,都是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起着中枢的支配作用。例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大都市带,是美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区。据美

42、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说明这里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3)带状的空间结构。大都市带多数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也有呈其他结构的。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个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等均沿海岸延伸,而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略呈环状。但不论其形态如何,大都市带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同时,大都市带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间,作为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