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232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媒体的命运取决

2、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

3、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

4、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选自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与思考,作者陈焰,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5、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既可以作为阅读载体,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B. 新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之后,但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C. 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阅读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D. 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高信息价值,做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传统纸质媒体的

6、危机和出路。B. 文章从储存制作发行三个方面分析低成本是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C. 文章从阅读的功能上分析了纸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了传统纸质媒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D. 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层深入地展开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现有的媒体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B. 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虽然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却基本相同。C. 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

7、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和高层次受众,因而依然受到市场青睐。D. 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就了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答案】1. B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均优于传统媒体”错误,选项的分析与文意不符,文章第一段说“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

8、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这是新媒体的优势,这其中并没有提到“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文章第四段说“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这是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占据优势,选项中“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错误。故选B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9、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错误,从文中来看,“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并非正反对比,文章主要是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二者并非一正一反的关系。故选A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

10、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错误,根据文意,新媒体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功能,因为传统媒体也有其优势和存在的价值,文章第二段指出“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而文章第四段就指出传统媒体“也有其自

11、身的优势”,这说明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B项,“但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却基本相同”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由此可知,两种媒体形态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也不相同。C项,“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层次受众”错误,从文中来看,本选项的设题区域在第四

12、段,文中未涉及纸质媒体“高层次受众”。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

13、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

14、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

15、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母亲的小木匣王举芳母亲说:“小木匣的锁坏了,你给我换一个吧。”我接过母亲手中那把带着岁月锈迹的锁说:“行,下班后我去修锁匠那里看看。”还没下班,接到多日未见的同学电话,说他来出差,想见面聊聊。我想锁早一天买晚一天买没事儿,下班后便拉着同学一起吃晚饭。吃完饭还没到家,单位领导打来电话,让我明天出差一周。出差回来,妻小声对我说:“咱妈那木匣子里装的是什么宝贝啊?”“咱妈能有啥宝贝?”“整天走着坐着都抱着那个木匣子,仿佛里面有天大的秘密。”妻努努嘴示意我,“喏,你看,睡觉都抱在怀里呢。”我望向坐在躺椅上睡着的母亲,果然,她的双手妥帖地把小木匣搂在胸

16、前。这个小木匣是外公做的。外公是个木匠,那年有人拿了木材给外公,请他给即将出嫁的女儿做两个柜子。柜子做完,外公用下脚料做了这个小巧玲珑的木匣。外公虽是木匠。但外婆是个病身子,加上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吃喝,没有余钱给就要出嫁的母亲买木材做嫁妆,小木匣成了母亲唯一的陪嫁。母亲欢喜地抱着空空的小木匣走出外公的家,进了奶奶家的老宅子,开始了另一段人生。记忆中,母亲总把小木匣放在自己的枕头边,上面的小铜锁一直是锁着的。少年的我对小木匣充满了幻想与好奇,终于趁母亲不在家,用锤子把小铜锁砸开,迫不及待地打开小木匣,里面除了一股淡淡的松木香味儿,什么也没有。母亲回家后很生气,一把拉过我,摁在床边,照着我的

17、屁股啪啪狠劲儿打,边打边说:“让你起邪心。今天不让你长记性,以后你也会对别人的东西起邪心。人,不能对别人的东西起歪心和邪心,你知道不知道?你说你记住了没”那顿打啊,我的屁股都被打开花了,好长时间都得趴着睡觉。小木匣也不总是空空的。刚参加工作那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书和苹果,我想用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赢得女孩的芳心。母亲拿出小木匣,拿来两个红红圆圆的苹果洗净、擦干放进去。把我给女孩买的书放在苹果上面。十几天后打开小木匣,里面的书散发着淡淡的苹果香。我把带着苹果香的书送给女孩,女孩望向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与娇羞。后来女孩一家南迁,我的恋情就如风筝一般断了线。“锁买来了吗?”母亲醒了。“没,我

18、明天一定买。”说完这话又过了四五天,我才去买了锁。母亲很高兴,没有责备我的拖延与忽略。小木匣上了锁,母亲依然一刻不离地抱着它。“我跟你说,我那天看见老王头和咱妈一起逛街,两人聊得挺热乎。你说咱妈是不是黄昏恋了啊?”妻说。“咱爸去世快二十年了,咱妈要真找个老伴,我还真同意。”妻说:“我也同意。”“妈,我看王叔挺好的,哪天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吧。”我试探着对母亲说。“你王叔一点都不好。哦,我是说他可悲惨了,儿子儿媳要抢他的银行卡,这不,他说让我给他保管着。我说可不能放在我这里,我让他约了他的儿子儿媳,我去和他们谈了。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再欺负老王头,就让老王头和他们脱离关系,然后把所有的钱和房产全部捐

19、出去。我会陪老王头一起和他们战斗到底。他们都吓坏了。我这像不像你们说的女汉子啊?”母亲笑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抚摸着小木匣严肃地说:“我的小木匣,不能装别人家的东西,装别人家的东西,沉啊。”母亲走得很突然,却很安然,就那么抱着小木匣在躺椅上睡着了,再也没能叫醒。母亲离世一个月后,我让妻拿出小木匣放在桌子上,小木匣在母亲的抚摸和时光的浸润里闪着光。我轻轻扭动钥匙,打开小木匣,一股说不出的厚重味儿扑面而来。里面放着我和妻的结婚证。“妈这是怕我们离婚,把我们的结婚证藏着,日夜抱着妈”妻禁不住哭泣起来:妻用泪眼望着我说:“我们再也不要一吵架就说离婚好不好?”“嗯。”我的眼睛也开始潮湿。小木匣里本应装着属

20、于母亲的故事,而普通平凡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秘密。妻擦干泪,郑重地把结婚证放回小木匣里,锁好,放在了枕边。(选自时代文学)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少年的“我”因为好奇,偷偷打开母亲的小木匣,母亲把“我”打了一顿,可见母亲教子之严。B. 普通平凡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秘密,她怕我们离婚,竟然把结婚证藏在小木匣中,体现母亲之爱。C. 母亲的小木匣里究竟装着什么宝贝呢?这一疑问贯穿全文,文章的最后揭示了谜底,凸显主题。D. 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母亲与小木匣之间的故事,情感真挚,读来让人唏嘘感动。5. 文章中写妻说看到老王头和母亲逛街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

21、本简要分析。6. 文章以“母亲的小木匣”为题有什么妙处?【答案】4. D 5. 引出后面“我”对母亲的试探询问及母亲的解释。这一情节可以体现母亲乐于助人及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使母亲形象更为丰满。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 “母亲的小木匣”是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由“修木匣”到“说木匣来历”到“打开木匣”,推动情节的发展。“小木匣”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它既是母亲的情感寄托,又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品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围绕“母亲的小木匣”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引发想象和联想。【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

22、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D项,“倒叙”错误,并没有倒叙手法。故选D。【5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中写妻说看到老王头和母亲逛街的情节的作用,首先从情节看,后面是我们队母亲的试探,此情节有引出后文的作用;才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此情节和后面的情节“你王叔一点都不好。哦,我是说他可悲惨了,儿子儿

23、媳要抢他的银行卡,这不,他说让我给他保管着。我说可不能放在我这里,我让他约了他的儿子儿媳,我去和他们谈了。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再欺负老王头,就让老王头和他们脱离关系,然后把所有的钱和房产全部捐出去。我会陪老王头一起和他们战斗到底”共同突出了母亲的乐于助人及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从效果看,此情节引起阅读兴趣,如二人是否这的是“黄昏恋”。【6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标题的含义,以及标题和情节、人物、主旨的关系以及手法和效果。此文情节上从“修木匣”到“说木匣来历”到“打开木匣”,标题“母亲的小木匣”贯穿文章的始终,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文章的线索;“小木匣”

24、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它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以及乐于助人为打抱不平等性格,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从效果看,标题“母亲的小木匣”引发想象和联想,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三)

25、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于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4G相比,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网络体验,同时还将满足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

26、需求。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已制定了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的计划,于2017年展开试验网络的建设和相关测试。如果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5G端到端商用系统、5G远程驾驶、5G无人机、5G载人驾驶、5G切片视频、5G未来课堂在26日北京召开的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约400家企业纷纷“盛装亮相”,集中展示信息通信业的前沿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华为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基于3GPP 5G标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27、包括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和全球首款5G商用终端。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麒麟980,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业内人士指出,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是5G商用的三大类业务。实际上,在一个工厂里,这些业务都会同时存在。(摘编自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领跑5G商用在路上,人民日报2018年9月28日)材料三:“在5G信

28、号覆盖范围内,只要戴上这个手套,你就能操控远处的机器人,让它跟你做出相同的动作。”大唐电信技术经理王竟辉告诉记者,5G具有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操控,未来可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特殊作业。在5G信号的支持下,远程签名机械臂基本实现了即时响应、同写同传。每秒10G,这是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实现5G商用。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应坚持研发与应用并重,继续推进5G技术的研发试验,按时完成第三阶段的组网测试等工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培育5G

29、与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探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5G网络规划,坚持创新与合作并重,保障5G按期实现商用。“5G引领网络技术的创新,但目前5G还有很多挑战尚未解决,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摘编自正被揭开“面纱”面对挑战5G的创新永远在路上光明日报2018年8月25日)材料四:据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同时,全球移动通信协会的移动趋势报告指出,虽然到2025年,全球范围的5G网络的人口覆盖率(5G用户数总人口数100%)将高达15%,但是,5G的快速发展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地区。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

30、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在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占比从高到低:韩国(60%)、日本(49%)、美国(48%)、欧洲(28%)、中国(27%)。(摘编自各国5G最新排名!搜狐网2018年9月24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B. 5G时代,在一个工厂里,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海量物联网这些商用业务会同时存在。C. 实时监测到的5G速率,是4G速率的100倍,5

31、G将把人们的移动宽带体验推向新高度。D. 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领跑。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可实现商用。B. 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C. 作为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体验。D. 在未来的2025年,全球的5G用户数将达到13.6亿,我国5G用户全球最多。9.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

32、答案】7. D 8. B 9. 政策上支持: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上保障: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历史机遇: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用户优势:中国有4.54亿5G用户。【解析】【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33、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分析有误。文中是说“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并没有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这一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华为面向全球推出的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这个句子的内容有遗漏,丢了“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这一内容。原文是说“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麒麟980,搭

34、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移动平台”,“搭配巴龙5000基带调制解调器”这一关键技术不能漏掉。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并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材料一第一节中“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总结出,我国有政策上的支持,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

35、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二第二节中“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可总结出在技术上保障方面,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预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材料三第二节中“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是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可总结出,我国正面临历史机遇,网络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材料四第三节中“按照2025年时的5G用户数从高到低:中国(4.54亿5G用户)、欧洲(2.03亿5G用户)、美国(1.89亿5G用户)、日本(9500万5G用户)、韩国(3700万5G用户)”,可总结出,我们有用户优势,中国

36、有4.54亿5G用户。【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古代

37、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光实少武勇,有胆气,轻财好施,不事细行,意豁如也。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时蜀中诸郡未下,乃图雅州地形要害,兼陈用兵攻取之策,请官军先下之。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

38、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遇敌迎击,败之,斩首数千级,优诏嘉奖。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

39、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悼,赗赙加等。(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B. 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C. 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择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D. 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贼众辟易不敢近/杀其族三百余口/又发冢墓/坏其棺椁/11.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光实开朗豁达,自小威武勇猛。他年轻时就以有胆量和勇气闻名,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B. 曹光实惨遭报复,发誓报仇雪恨。他因参与追杀盗贼,遭其首领张忠乐的报复;面对杀害族人的血海深仇,他最终攻克雅州如愿抓获张忠乐。C. 曹光实善于安抚,赢得各族民心。雅州被平定后他被授予黎州、雅州的知州,能够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归附的人,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D. 曹光实贪功冒进,付出生命代价,他轻信李继迁的假意投诚,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不与其他人谋划,仅率几百骑兵前往,结果被李继迁的伏兵杀害。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

41、内句子翻译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答案】10. B 11. C 12. (1)(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屡次败逃,形势窘迫不能保存自己了,您答应我投降吗?”(2)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勇武的(3)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解析】【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42、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环其居”“鼓噪并进”这两个动作行为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夷人张忠乐和盗贼,因此这两处前面要分别断开;“光”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挥戈突围”前面省略的主语也是曹光,因此前面要断开;“贼众”“贼”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前面省略的主语也是贼,因此这两个词前面要分别断开。故选B。【11题详解】

4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后被王全斌举荐入朝”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全斌遣入贡京师”,是说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入朝进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

44、,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绐,欺骗;数,屡次;奔北,败逃;存,保全;许,答应。第二句中,因,介词,依靠;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但是;与,亲附、结交;所与,所与,所结合的国家,意译为同盟国;知,通“智”,明智;以,介词,用;武,勇武。第三句中,大行,做大事;顾,顾及;细谨,小节;大行,行大礼、讲大礼;辞,躲避;让,责备。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

45、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曹光实,雅州百丈人。曹光实年轻时威武勇猛,有胆量和勇气,轻视钱财,喜爱施舍,不拘小节,心胸豁达。乾德年间,宋太祖命令王全斌等人平定了蜀地。不久盗贼

46、们聚集起来闹事,夷人张忠乐,曾聚集他们进行攻击劫掠,并且怨恨曹光实杀害了他的同伙,(于是他)率领几千个盗贼,半夜突然来到曹光实处,包围了他的住处,喧嚷着一起攻进去。曹光实背着他的母亲,挥舞着兵器突围出去,盗贼们躲避他不敢靠近,(后)盗贼杀了曹光实家族的三百多口人。(盗贼)又挖开他的祖坟,破坏祖坟里的棺材。曹光实拜见了王全斌并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他,发誓要报仇雪恨。当时蜀地各处都没有攻克下来,(曹光实)于是绘制了雅州地形关键图,并陈述用兵攻取的策略,请求官军先攻克雅州。王全斌认为曹光实的志向雄壮,命令他率领军队在前引路,果然攻克了雅州城。俘获了张忠乐而满足了他报仇雪恨的愿望。于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

47、黎、雅二州的知州,兼任都巡检使,曹光实安定当地百姓,慰问、劝勉前来的人,南方各族的人都依附他。乾德六年秋。王全斌派遣曹光实到京城向朝廷进贡,曹光实于是上奏说蜀地内安定太平,请求取消义军让义军回乡务农。宋太祖很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是蜀地才智出众的人。”等到平定交、广以后,盗贼们还没有被平息,朝廷任命曹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曹光实上任后,捉拿追逐盗贼们,沿海地区得以安宁。皇帝亲征河东。任命曹光实主管威胜军的事务,命令他征调军粮。大军北征的时候,曹光实与潘美分道出击雁门。曹光实担任前锋,遇到敌人就迎头痛击。打败了敌人,斩杀了几千人。朝廷特颁诏书嘉奖他。李继捧入朝拜见天子时,朝廷任命曹光实为

48、银州、夏州、餒州、麟州、府州、丰州、宥州都巡检使。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逃入外族部落,成为边境的祸害,曹光实利用机会乘其不备袭击到地斤泽,擒获和斩杀了很多人,攻破了李继迁聚族而居的帐幕,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及几万只牛羊。只有李继迁得以幸免,(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屡次败逃,形势窘迫不能保存自己了,您答应我投降吗?”于是李继迁向曹光实表达诚挚的情意,行甥舅之礼,约定某天在葭芦川投降。曹光实相信了李继迁的话,并且想独占招降李继迁的功劳,就不与别人谋划。到了约定的日子,李继迁事先埋下伏兵,命令十几个人到城里迎接曹光实,曹光实让几百名骑兵跟从自己赴约。李继迁走在前面引导曹光实一行人向北走去,将要到

49、达那个地方的时候,(李继迁)举起手挥动马鞭,伏兵马上响应,曾光实于是遇害,去世时,享年五十五岁。皇帝听说曹光实遇害的消息后感到震惊、悲伤,赏赐助办丧事的财物,增加了一个等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13. 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

50、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B. 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和“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C. 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诗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D. 上片主要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14. 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3. D 14. 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如“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翠蛾羞”。对汉代和亲政策的批判。“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却“不减翠蛾羞”。对宋朝边备废弛、求和苟安的讽刺。词作借古讽今,结尾

51、二句用反语,表面是歌功颂德,实则对当朝执政者的软弱进行了辛辣讽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D,“隐隐”以下句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体现的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前后情感色调并不一致,故不能说“奠定全词的基调”。故答案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对诗词内容进行理解和赏析,然后从理解中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地

52、骑兵驰骋射猎的雄壮场面。古人每以“猎”指称战事,“闲猎”实际就是进行军事操练。落日、劲风渲染出紧张的战斗氛围平沙千里提供了辽阔的习武场景,弓箭骏马烘托出骑士的讽爽英姿。循此理路当展开对国力军威的铺陈,高扬英雄主义的风采。不料“隐隐”以下折人了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其实此“愁”不但非“闲”,相反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内容在堂皇的颂词下蕴含着辛辣的讽刺。皇帝贵为天子,统有天下,后官佳丽,供其享用;庙堂有治国的贤相,边疆有善谋的良将:没想到国家的安定却要靠小女子的和亲换来。“不减”一句将此前的堂堂国威全部扫却,其犀利简直使大宋君臣无地自容。结尾二句又复归歌功颂德之词,极尽椰榆挖苦

53、,矛头直指皇帝。回观上片所写的骑射场景,可知它只是词人的想象之境,现实的情况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只能以割地赔款来求得苟安于一时。有鉴于此,词人才会以下计大段的讽刺感慨系之,以与上片的理想之境构成强烈对比。根据以上对诗词内容的把握和赏读,考生即可根据自己对诗词的情感理解进行把握。【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54、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中魏征希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_,_。(2)望海潮中具体描写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_,_。(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并未给人留下反思的句子_,_。(4)声声慢中的“_,_”词句直接表达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答案】 (1). 鸣琴垂拱 (2). 不言而化

55、 (3). 市列珠玑 (4). 户盈罗绮 (5). 六朝旧事随流水 (6). 但寒烟衰草凝绿 (7). 这次第 (8). 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垂、拱、化、珠、玑、盈、绮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16.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56、”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志趣相投”,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

57、缘,应使用“志趣相投”。“清澈”,清净而透明,“清新”,指清爽而新鲜。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故应使用“跌宕起伏”。故本题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

58、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B.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如果没有想象,我们就会到处碰壁。C.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D. 在2015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

59、中国选手孙杨以1分44秒65的成绩夺得了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的冠军,成为首位史上获得该项目冠军的亚洲人。【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借口为名”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C项,“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仅是

60、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D项,“首位史上”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史上首位”。故选B。【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

61、、“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助,请大家开怀畅饮!B.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一定好自珍藏!C. 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

62、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D. 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献策,畅所欲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选项B,笑纳:套语,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是自己接受别人礼物。选项C,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63、。此处语境是我帮助别人。选项D,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处用词不符合语境中的身份。故答案选A。19.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夜缒而出则思正身以黜恶且庸人尚羞之而相如廷叱之何必劳神苦思貌恭而心服吾得兄事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词类活用现象。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正,使动用法,使端正;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64、耻;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劳,使动用法,使劳累;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故选B。【点睛】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

65、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

66、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20.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君幸于赵王A. 沛公安在?B. 故燕王欲结于君。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 求人可使报秦者。【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依据倒装的成分不同,倒装句又分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又叫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词有四种:之

67、(苟以天下之大),者(寻人可使报秦者),之者(马之千里者),数词作定语,不用标志词(铸以为金人十二)。考生平时对每种特殊句式要掌握其规律,然后结合语境加推断。例句是被动句,“于”表被动。A项,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安。B项,状语后置句,故燕王欲于君结。C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D项,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人,“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故选C。2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相如奉璧西入秦 奉:捧着B. 无疆之休 休:休息C.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交D. 吾其还也 其:还是【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

68、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B项,休,是美好的意思,不是休息的意思。故选B。【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

69、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22.下列关于三国演义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关张从军后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青州,二败黄巾于涿郡。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并不答谢。

70、张飞大怒要杀董卓,被刘备劝住。B. 孙策在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弟弟孙权,并嘱咐他“内事不决,可问周瑜;外事不决,可问张昭。”C. 关羽兵败归降曹操,面对曹操的苦心感化,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没有曹操的官文,各守将均不放行。D. 孙权想当大司马,曹操不许,孙权怀恨在心,想袭击京城。吴郡太守许贡暗中派人给曹操送信,信使被抓,孙权杀了许贡。许贡家客三人为报仇,用箭毒杀孙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江苏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了解名著的各种

71、写作手法。A项,“他们一败黄巾于青州,二败黄巾于涿郡”赏析有误。他们一败黄巾于涿郡,二败黄巾于青州。B项,“内事不决,可问周瑜;外事不决,可问张昭”赏析有误。应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D项,选项中的孙权应该是孙策。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进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四、写作(6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2、800字的记叙文。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难忘的相遇:求学路上,遇见了给你人生启迪的良师;在生活中,遇到了相知的朋友;在事业上,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遇”,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少迥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诵的故事!【答案】生命的遇见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那场遇见是那么的壮烈,人生又是另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千年的叩拜也换不来的,唯有我们的心灵、思想、灵魂才能遇见这一场壮烈。生命的遇见是心灵的交流。高山流水这一曲惊世之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场伟大的相遇吗?唯有他可以听懂他的音乐,唯有他可以让他奏出如此绝世之音,他们的遇见便是心灵那一场交流,彼此听懂,了解和认识琵琶行这一流传至今的

73、佳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样伟大的遇见吗?一位江州司马,一位琵琶女,一曲琵琶曲,他们遇见了。他的不尽人意的官场,她的不尽人意的生活,他们的内心那一份抑郁只有他们才懂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这场生命的遇见的壮烈他们的遇见便是那心灵的交流,因为生命的遇见,心灵不再孤寂,因为遇见,心灵又多了一份安慰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马克思遇见了恩格斯,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光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没有这场生命的遇见,如果没有这场思想的撞击,世界何时才会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呢?施莱登遇见了施旺,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在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学说-细胞学说,打开了生物界的大门,成就了一个世界性的辉煌。他们的

74、遇见,让他们在思想上更进了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在这场遇见之后,无论是他还是他,在思想都更进了一步,促进了共同的发展。生命的遇见是灵魂的融合。那一束淡雅的菊花见证着那位使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灵魂的融合。陶潜,面对世俗是多么的无奈,他遇见了,遇见了大自然的灵魂。他弃权贵而去,“守拙归园田”。品一口淡茶,于自然之中采菊,这场伟大的遇见便是灵魂的融合,他的灵魂多了一份高雅。还有那一位诗人-刘禹锡,生命的遇见让他与陋室的灵魂紧密结合,那一种傲岸的情操是世人所不能及的,一句“何陋之有”道出了无穷无尽的韵味。一场场生命的遇见,是那一个个灵魂的融合,他们的境界便更高了一层。灵魂的融合,见证了生命的遇

75、见。无论是心灵的交流,还是思想的撞击,还是灵魂的融合,都见证了生命的遇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场壮烈的遇见唯有它们,聆听生命的声音。【解析】【分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提供的是一段有关遇见的内容,表达对遇见的理解。材料首句重在“大的遇合”,注意,是“大的”,非一般的遇见;“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并非仅仅遇见,第二句是相遇之“难忘”的具事呈现,注意每一件事情里的关键词“人生启迪”“相知”“赏识”,它是理解材料“生命的遇见”中“生命”一词

76、内涵的风向标,遇到的是震撼心灵的,激发精神的,富有哲理意蕴的,是一种有关生命的生活认知、体验和感悟。遇到的可以生活中具体的某人,可以作品中的某形象,无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作品中的人,都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某人阶段在某方面有一定的影响的启迪,可以是唤醒糊涂的自己,可以激励颓废的自己,可以是指引迷惘的自己,可以是安抚伤感的自己,可以是让骄傲的自己冷静理智等。本次作文明确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比如,写遇到理解自己的同学,则可以在开头写自己受到了委屈和误会,遭到同学们的非议和冷遇,可以运用心理描写,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然后交代事情的原由,和经过。

77、最后写在这万分沮丧的时侯,一位同学对自己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让自己感受到被理解的安慰,让自己走出了低谷,也让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自己今后如何面对这类事情有引导和帮助作用。【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

78、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素材:与遇见相逢/相遇相关的名言1.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我不会遇见你。(海子 )2.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3.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仓央嘉措)4. 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席慕容)5.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佚名)6.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7.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8.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 (欧阳修)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10.从此转身天涯,相见不如怀念。11.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高别的意义。(北岛)12.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汪曾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