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137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启东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阶段调研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用含32P的磷酸盐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的结构以及化合物中均具有放射性的是脱氧核糖 核膜 ATP 脂肪 转运RNA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只含C、H、O,不含P元素;错误;核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组成元素有C、H、O、N、P)和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所以细胞膜的组成元素有C、H、O、N、P等,正确;细胞器膜包括本质上是生物膜,具有磷脂,正确;脂肪中不含有P元素,错误;转运RNA的组成元素有C、H、O、N、P,正确。【点睛】理清脉络,掌握各化合物的元素

2、组成:1、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2、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4、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5、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2. 人大量进食糖类后,下列哪一现象在胰腺细胞中不会出现( )A. 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增加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联系加强C. 细胞核中DNA复制加强D. 核糖体的功能增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大量进食糖类后,因糖类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促进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由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

3、工、高尔基体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全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综上分析,在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在胰腺细胞中会出现: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增加、核糖体的功能增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联系加强,与题意不符,A、B、D三项均错误;胰岛B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进行细胞增殖,细胞核中DNA不能进行复制,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考点:血糖调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自身结构会发生改变B.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可经核孔向细胞核内运输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主动运输D. 小分子

4、物质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答案】C【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通过核膜进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通过核孔进出,例如RNA、蛋白质,DNA一般情况下不出核;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的例子:水、气体、甘油、乙醇、苯、脂质、脂肪酸等;协助扩散的例子:水通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神经细胞中的Na+内流和K+外流;主动运输的例子: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一般是主动运输;当然小分子物质也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例如某些神经递质;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和胞吞进出细胞。【详解】A、载体蛋白在运输物质时会与被运输的物质结合,其自身结构会发生改变,A正确

5、;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是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催化复制和转录过程,B正确;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D、小分子物质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例如某些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C。4. 下题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B. 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C. 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D.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酶具有专一性,

6、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A错误。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当达到一定值后,由于酶量有限,反应速率不再随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B错误。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C正确。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D错误。故选C。5.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甲的分裂能力最强,分化程度最高B. 过程中均未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C. B细胞中含有控制淋巴因子合成的基因D. 淋巴因子与膜受体的结合实现了细

7、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通过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加,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图中是细胞分裂过程,是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详解】A、细胞甲的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低,A项错误;B、过程为有丝分裂,过程为细胞分化,这两个过程中均不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B项正确;C、B细胞与T细胞都具有人体的全套基因,C项正确;D、淋巴因子与膜受体的结合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项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对于细胞分裂和分化概念的理解及对细胞生命历程的了解,把握知

8、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理解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分裂能力越强。6.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A、由“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及减数分裂知识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A错误;BC、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同卵原细胞,即

9、卵细胞中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B正确,C错误;D、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与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6条染色体,且有3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和分化,分化不会改变遗传物质,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体细胞一样,而图示胚胎细胞虽说含6条染色体,但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B。7.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B. a管的结果表

10、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C. 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D. 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答案】B【解析】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

11、半保留复制,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8. 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B. 禁止近

12、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C. 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D. 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答案】C【解析】A、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A正确;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B正确;C、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而隐性基因不表达,并不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C错误;D、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

13、0,即aa=1/3600,则a=1/60,A=59/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地区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059/601/30,即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名师点睛】分析题文: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则a=1/60,A=59/60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B. 转基因技术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C. 诱变育种诱变出的变异品种就是生产上需

14、要的品种D. 杂交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使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答案】B【解析】通过二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A错误;转基因技术育种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B正确;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性,因此诱变出的变异品种不一定是生产上需要的品种,C错误;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使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D错误。10. 以下对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倍体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 不同物种之间

15、、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D.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C。11.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

16、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12.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细胞)分

17、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会加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一定

18、是胞吞或胞吐。据图分析可知,Ca2+内流促使包裹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胰岛素释放到细胞外。【详解】A、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储存在ATP中,A正确;B、由图可知,Ca2+内流促使包裹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胰岛素释放到细胞外,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后不会继续降血糖,会抑制胰岛素分泌,C错误;D、根据图示,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会加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而血糖浓度的降低

19、会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的过程,D正确。故选C。13.某种南瓜的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类型,研究人员以一种矮生南瓜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B. 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 一定浓度范围内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可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D. 由实验结果可排除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答案】B【解析】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以保证数据测量的准确性,A项正确;据图可知,对正常株而言,茎伸长量与赤霉素浓度成正比,不能说明赤霉素对

20、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图中赤霉素和小于25umol/L的生长素均可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C项正确;矮生型突变体施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均不能增加茎的伸长量,说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型,排除激素合成缺陷型,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重性的含义。判断激素的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应看是否出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其中高浓度抑制应是与浓度为0时进行比较,而不是与最适浓度下的表现进行比较。1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

21、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

22、围,C正确;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15.下列关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建立生态农业,延长食物链,降低系统总能量利用率B. “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 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D.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投人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点。【详解】A、建立生态农业,延长

23、食物链,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错误;B、“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效的部分,B正确;C、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D、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带来环境的污染,D错误。故选B。16. 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 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 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D. 三

24、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环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A、受体母亲提供细胞核,供体提供去核卵母细胞,这样就可避免受体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物质(线粒体中的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A正确;B、红绿色盲属于核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由图示可知捐献者提供的是去核的卵细胞,因此不会把其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传递给三亲婴儿,B正确;C、由图示可知三亲婴儿的的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和父亲,C错误;D、由图示可知三亲婴儿的获得运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形成早期胚胎需要进行早期胚胎培养等,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及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

25、传等知识。17.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为了提高果酒的产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以营造无氧环境B. 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C. 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D. 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果醋【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为果酒和果醋的发酵示意图,果酒制作时,选用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果醋制作时,选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醋酸菌在氧气、

26、糖源都充足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当由果酒酿造改为果醋酿造时,首先要提高温度,并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详解】A、在制作果酒时,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这样可以防止发酵液溢出,A错误;B、进行果酒发酵时,选用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B正确;C、改变通入气体种类(氧气或氮气),通入氧气,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通入氮气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所以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C正确;D、果酒的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的发酵温度是3035

27、,所以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果醋,D正确。故选A。18.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选择培养或鉴别培养的方法来筛选出目标菌种,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B. 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D. 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答案】A【解析】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纤维素,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8、,A错误;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呈碱性,从而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B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C正确;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D正确。19.以二倍体兰花花药为外植体,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获得兰花植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为防止杂菌污染,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B. 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再分化C. 该育种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 经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二倍体兰花的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和条件。分析题

29、图:图示表示将二倍体兰花的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其中表示取出花药过程,阶段表示脱分化,该阶段能形成愈伤组织,其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阶段表示再分化过程,该阶段能形成胚状体发育成幼苗,表示移栽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要求无菌无毒的环境,其中外植体要进行消毒处理,而培养基需灭菌处理,即过程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A正确;B、过程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植物激素以利于脱分化,B错误;C、高度分化的细胞首先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株,整个育种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D、过程形成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兰花植株,D正确。故选B。2

30、0.有关组织细胞中化合物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温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B. 在大豆种子匀浆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液体变成紫色C. 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浮色D. 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色来鉴定【答案】B【解析】【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鉴定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变为砖红色沉淀;(2)脂肪用苏丹和苏丹染成橘黄色或红色,需要用到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详解】A、在甘蔗茎的组

31、织样液富含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因此甘蔗不能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A错误;B、大豆种子匀浆中富含蛋白质,先后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摇匀后,液体由蓝色变为紫色,B正确;C、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D、鉴定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用是否产生酒精来判断,酒精用重铬酸钾进行鉴定,D错误。故选B。二、多选选择题21.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图中AC表示相关物质。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A为氧气,全部释放到空气中B. 图中B为NADPH,外界CO2浓度升高时,B的含量暂时升高C. 该过程消耗的NADP+和C均来自叶绿体基质D. 该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2、储存在B和ATP中【答案】AB【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图中表示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过程,故A为氧气,B为NADPH,C为ADP。【详解】A、根据分析,A为氧气,部分用于细胞呼吸,部分释放到空气中,A错误;B、根据分析,B为NADPH,CO2浓度升高时,C3转变为C5的速率加快,消耗NADPH,所以在短时间内B的含量会降低,B错误;C、暗反应会为光反应提供NADP+和ADP,暗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消耗的NADP+和C均来自叶绿体基质,C正确;D、光反应的实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NADPH和ATP中,D正确。故选AB。22.果蝇的红眼基因(

33、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C. 雌、雄亲本产生的X配子中含白眼基因的比例相同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答案】BC【解析】【分析】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出现残翅,则亲本长翅果蝇为Bb,子代中残翅占,而子代雄蝇中有为白眼残翅,则雄性中残翅占,所以亲本红眼基因型为XRXr,白眼基因型为XRY

34、,故亲本基因型为BbXRXr、BbXrY。【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亲本雌蝇基因型为BbXRXr,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XRXr、BbXrY,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分别为BbXRXr、BbXrY,雌性亲本产生的X配子中含有r基因的概率为,雄性亲本产生的X配子中含r基因的概率1,不相同,C错误;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为纯合子,产生的卵细胞和极体均为bXr,D正确。故选BC。23.如图为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放射性RNA与T2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在培养基

35、中加入3H-尿嘧啶用以标记RNAB. 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C. 第0min时,与DNA杂交的RNA来自T2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转录D. 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答案】ABD【解析】【分析】图示为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内放射性RNA与T2噬菌体DNA及大肠杆菌DNA的杂交结果。在0min时,T2噬菌体尚未感染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杂交的放射性RNA百分比为0,说明其还未进行转录,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为100%,其转录未受到影响,而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T2噬菌体杂交的放射性RNA百分比越来越高,说

36、明噬菌体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其转录受到抑制。【详解】A、U是RNA特有的碱基,3H-尿嘧啶来标记RNA,A正确;B、若RNA能与DNA杂交,则RNA一定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C、在0min时,大肠杆菌还没有感染T2噬菌体,所以在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2噬菌体,其不会转录,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时间增加,和T2噬菌体杂交的放射性RNA百分比越来越高,说明噬菌体的转录增加,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其转录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ABD。24.下列关于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的叙述,正确的是

37、( )A. 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B. 凝胶珠拖尾现象(蝌蚪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注射器(或滴管)出口离液面太远C. 制作的凝胶珠的颜色为淡黄色,说明凝胶珠制作比较成功D. 将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2-3次,目的是洗去CaCl2溶液【答案】BC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制备酵母细胞的过程:(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的CaCl2溶液;(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

38、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5)固定化酵母细胞:以恒定的速度缓慢的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CaCl2中溶液中,注意要高度适宜。凝胶珠拖尾现象(蝌蚪状)产生的原因:海藻酸钠浓度过高、注射器与液面的高度不对;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化的酵母细胞数量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者椭圆形,说明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如果实验成功,应该有气泡产生并具有酒味。【详解】A、溶解海藻酸钠,最好采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法,当海藻酸钠完全溶化时,用蒸馏水定容,待其冷却到室温后,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A错误;B、凝胶珠拖尾现象(蝌蚪

39、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注射器(或滴管)出口离液面太远,B正确;C、制作的凝胶珠的颜色为淡黄色,说明凝胶珠制作比较成功,C正确;D、将固定好酵母细胞(凝胶珠)用无菌水(蒸馏水)冲洗2-3次,目的是洗去CaCl2溶液,D正确。故选BCD。25.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提取细胞中的DNA必须用蒸馏水涨破细胞B. 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可去除蛋白质C. 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提取D. 将丝状物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答案】BC【解析】【分析】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选材标准: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原理:(1)D

40、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此外,DNA不溶于酒精溶液,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3)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与二苯胺反应呈现蓝色。【详解】A、在提取DNA时,如果是动物细胞需要用蒸馏水涨破,如果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A错误;B、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DNA,过滤除去蛋白质,再调节NaCl的浓度为0.14mol/L,析出DNA

41、,B正确;C、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可以破坏DNA进而影响DNA的提取,C正确;D、将丝状物DNA溶解于2mol/L的NaCl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D错误。故选BC。三、非选择题26.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组别第13天第49天第10天叶面喷洒日温/夜温光照日温/夜温光照分组检测AH2O25/18适宜25/18适宜A1光合速率A2G基因表达量B?25/18适宜18/12弱光B1光合速率B2G基因表达量CSA25/18适宜18/12弱光C1光合速率C2G基因表达量(1)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所选幼

42、苗长势相同细苗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重复进行实验(2)实验中A组为_组,B组叶面应喷洒_。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_(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3)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暗反应中_过程。(4)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_的影响。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5)该实验的目的是_。【答案】 (1). (2). 对照 (3).

43、(等量)H2O (4). 诱导气孔开放 (5). C3的还原 (6). 明显降低 (7).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 (8). 促进 (9). 探究水杨酸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解析】【分析】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温度及是否喷洒SA,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和G基因表达量,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等,所以本实验所选幼苗长势相同、幼苗进行随机分组并重复进行实验,故选。(2)据表分析,A组应该为空白对照组,

44、B组和C组在第49天作为一组对照,而C组喷洒的是水杨酸(SA),则故B组叶面应喷洒(等量)H2O;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诱导气孔开放使结果更科学准确。(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G基因的表达产物(一种酶)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而H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该酶参与了暗反应阶段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4)据图并结合表格分析,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中外施SA后,G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SA的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5)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杨酸对低温

45、、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7.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出现不正常分离而形成异常配子所致。(2)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_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

46、成类型及比例为_。(3)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亲本实验结果6号单体()x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6号单体()x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_而丢失。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_(雌或雄)配子育性很低。(4)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基因R位于6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

47、株为_(填“父本”或“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_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_,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答案】 (1).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2). 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 (3). 20 (4). 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 (5). 多于 (6). 联会(无法形成四分体) (7). 雄 (8). 母本 (9). 乙品种6号单体 (10). 自交【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

48、或减少,本题中单体属于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而单体形成的原因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而形成异常配子所致。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单体做母本时子代单体占75%,单体做父本时子代单体占4%,说明n-1型雄配子育性很低,所以在实验时最好让单体做母本。单看6号染色体,甲品种基因型为RR,乙品种6号单体基因型为r,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Rr和R,然后让R自交就可以得到RR型的植株。【详解】(1)6号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少一条6号染色体,说明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49、而形成异常配子所致。(2)正常植株染色体数为42条,则该单体植株为41条,一个四分体等于两条染色体,所以该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20个四分体,剩下一条染色体无法联会形成四分体,该植株产生的配子n型:n-1型=11,则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3)据图表数据可知,6号单体()和正常二倍体()杂交的后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这是因为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使后代单体占大多数。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无法联会而丢失。据表中数据可知,6号单体()和正常二倍体

50、()的后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这说明n-1型雄配子育性很低。(4)根据上述分析,6号单体为父本时产生的n-1型雄配子育性很低,所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乙品种6号单体进行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使该单体自交,在后代中即可挑选出RR型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点睛】学生要能够根据表格信息,得出n-1型雄配子育性很低的结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能够根据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要学会进行实验设计。28.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

51、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2)若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分析。2的基因型为_;5的基因型为_。如果5与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如果7与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如果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隐性遗传 (3). HhXTXt (4). HHXTY或HhXTY (5). 1/36 (6). 1/60000 (7). 3/5【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

52、图分析可知:-1和-2均无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和-2均无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已知-3无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1和-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2),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系谱图可知患乙病的都是男性,所以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若-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2的基因型为HhXTXt,-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HHXTY或2/3HhXTY。-6的基因型中为Hh的几率是2/3,

53、为XTXt的几率是1/2,所以-5与-6结婚,则所生男孩患甲病的概率2/3 2/3 1/4=1/9,患乙病的概率1/21/2=1/4;因此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91/4=1/36。-7为Hh的几率是2/3,-8为Hh的几率是10-4,则他们再生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2/310-41/4=1/60000。由于-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HH或2/3Hh,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后代为hh的概率为2/31/4=1/6。Hh的概率为1/31/2+2/31/2=3/6。所以表现型正常的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3/6:(1-1/6)=3/5。【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相关个体

54、的基因型,对人类遗传病后代的发病概率进行预测,本题的难点是(2)用分解组合法能简化问题解决,结合题干信息“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进行计算,注意审题是携带者占正常的比例。29.高山姬鼠是栖息于横断山区的重要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区的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1)选取12只非繁殖期的成年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处于25和5环境下正常饲喂28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平均体重(g)平均体脂(g)平均摄食量(g)0天28天28天0天28天对照组36059596160实验组3703131588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高山姬鼠通过减轻体脂、_适应低

55、温环境。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增多,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导致_增强,弥补了低温条件下因散热_而导致的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2)科研小组继续检测了实验鼠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下: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元合成的瘦素受体依次由_(填细胞器)加工、分类和包装并运送到相应部位,与瘦素结合后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瘦素是一类激素,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抑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促进食欲的神经肽NPY、AgRP;另一方面促进下丘脑另一些神经元合成抑制食欲的神经肽POMC、CART,从而调节动物的食欲。在低温胁迫下,高山姐鼠体内瘦素的含量_(增加/不变/减少),而摄食量增

56、加,原因是_。(3)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_调节,实现体重、摄食量等指标的生理变化,维持了内环境的_,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答案】 (1). 降低体重和増加摄食量 (2). 细胞代谢(细胞呼吸、产热) (3). 增加 (4). 内质网、高尔基体 (5). 減少 (6). 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对合成NPY、AgRP的神经元抑制作用減弱,导致体内NPY,AgRP基因的表达量增加 (7). 神经一体液调节 (8). 稳态(相对稳定)【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以增加

57、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据图分析,瘦素含量与体脂呈正相关,图中的NPY和AgRP是促食类神经肽,POMC和CART是抑食类神经肽,据图分析,体温条件下瘦素与下丘脑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NPY和AgR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促进食物摄取,增加产热。【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细胞代谢增强,使机体抵御寒冷的环境,弥补了低温条件下因散热增加而导致的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

58、。(2)瘦素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其形成过程类似于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依次是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并运送到相应部位,与瘦素结合后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据图可知,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的体内瘦素的含量随着体脂的减少而减少,而摄食量增加,其原因是瘦素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而对合成NPY、AgRP的神经元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体内NPY、AgRP基因的表达量增加。(3)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重、摄食量等指标的生理变化,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点睛】本题以高山姬鼠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机制为载体,考查了生物体温调节机

59、制、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30.池塘水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1)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 L、50只/ 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图1。实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_,输入其中的总能量是_。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_。第4天到

60、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a.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b.有害代谢产物积累c.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2)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据此分析图1中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_。(3)由上述实验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_,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等问题。【答案】 (1). 群落 (2). 水样中的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 利于藻类植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 abc (5). 捕食与竞争 (6).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

61、,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7). 防止藻类过度生长(防治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爆发) (8). 密度【解析】【分析】群落是指一个地域的所有生物;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藻类植物的数量可以从自身和天敌等两方面考虑。【详解】(1)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构成群落,输入其中的总能量是水样中的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藻类的生长需要光照,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利于藻类植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均会抑制藻类细胞的分裂、生长,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也会导致藻类细胞密度下降,所以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

62、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故选abc。(2)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又由于大型搔也可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所以二者之间也存在捕食关系;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其原因可能是C4组的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了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3)由上述实验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防止藻类过度增长(防止因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爆发),但需考虑大型溞投放的密度(或数量)等问题。【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考查对群落概念、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生物的种间关系。31.水稻穗粒数可影响水稻产量。研究者筛选到一株穗粒数异常

63、突变体,并进行了相关研究。(1)农杆菌Ti质粒上的T-DNA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_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研究者用此方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到穗粒数异常突变体。(2)研究者分别用EcoRI、Hind、BamH三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用Hind处理野生型的总DNA,处理后进行电泳,使长短不同的DNA片段分离。电泳后的DNA与DNA分子探针(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DNA片段)进行杂交,得到下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由于杂交结果中_,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注:T-DNA上没有EcoR I、Hind、BamH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64、)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_不同。由实验结果判断突变体为T-DNA单个位点插入,依据是_。(3)研究者用某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DNA(如下图所示),用_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再利用图中的引物_组合进行PCR,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经过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4)研究发现,该突变体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_(填促进或抑制)水稻穗粒的形成。(5)育种工作者希望利用B基因,对近缘高品质但穗粒数少的低产水稻品系2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可行的思路是_。【答案】 (1). 染色体DNA

65、(或“核基因组”) (2). 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 (3). 不同酶切后含T-DNA的片段长度 (4). 用三种不同限制酶处理都只得到一条杂交带,而野生型无杂交带 (5). DNA连接酶 (6). (7). 促进 (8). 培育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入B基因的水稻品系2植株【解析】【分析】根据电泳图分析,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而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不同,说明不同酶切后含T-DNA的片段长度不同;用三种不同限制酶处理都只得到一条杂交带,而野生型无杂交带,说明突变

66、体为T-DNA单个位点插入;当T-DNA插入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会破环B基因,导致突变体产量低于野生型,说明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详解】(1)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所以农杆菌Ti质粒上的T-DNA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染色体DNA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研究者用此方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到穗粒数异常突变体。(2)由于杂交结果中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不同酶切后

67、含T-DNA的片段长度。由实验结果判断突变体为T-DNA单个位点插入,依据是用三种不同限制酶处理都只得到一条杂交带,而野生型无杂交带。(3)DNA连接酶可以将末端连接起来,所以研究者用某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DNA,用DNA连接酶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再利用图中的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未知序列。(4)当T-DNA插入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会破环B基因,导致突变体产量低于野生型,说明B基因可能促进水稻穗粒的形成。(5)育种工作者希望利用B基因,对近缘高品质但穗粒数少的低产水稻品系2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可行的思路是培育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入B基因的

68、水稻品系2植株。稳定遗传的植株后代不会发生性转分离,更有利于提高产量。【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识记,本题对学生的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要求很高,看懂图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点:(4)的问题学生容易答成抑制,而根据题意分析出突变体B基因会被破坏,破坏后产量下降,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3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刺激机体产生_性免疫反应。(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_的

69、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a、b、c、d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_未标记的抗体荧光标记的抗体实验组ab对照组1cd对照组2同b同b若A、B与EV-GP结合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荧光值应_。(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

70、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提供一种思路:_。【答案】 (1). 抗原 (2). 特异 (3). 甲 (4). 和 (5). a:B,b:A,c:无关抗体,d:A(a:A,b:B,c:无关抗体,d:B) (6). 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 (7). 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或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或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示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的水平根据曲线图可知,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乙和对照组。分析图2,表示单抗与病毒混合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

71、染率。根据柱形图可知,单克隆抗体和病毒混合,加入单抗、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较低。【详解】(1)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所以EV表面的糖蛋白(EV-GP)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据图1可知,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乙和对照组,所以应选取甲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3)根据图2可知,将制备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而加入单抗III、V后,感染率较低,因此抑制效果最好的是III、V。(4)根据分析可知,要探究A、B的结合位点是否相同,在实验组需先加入未标记

72、抗体A(B),然后加入另一种被标记的抗体B(A),然后测定荧光强度大小;对照组1应加入一种无关抗体,然后加入一种另一种被标记的抗体B(A),观察两种抗体结合位点不同时荧光强度的大小,在对照组2应该先加入另一种未标记的抗体B(A),然后加入同一种被标记的抗体B(A),观察结合位点相同时荧光强度的大小;标记抗体已占据结合位点,当相同的荧光标记抗体在加入时已经没有位点可结合,故实验组的荧光值应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5)EV-GP具有A、B抗体结合的位点,说明A、B两种单抗均对EV有治疗作用,可以使用A、B来进行治疗;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运载药物,所以可以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根据题

73、意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所以可以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所以治疗EV病的方法: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明白题中出现的图像、表格;弄懂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想要测定的是什么,对照组1是测定不同结合位点荧光强度,对照组2是测定结合位点相同时的荧光强度,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1、2的荧光强度大小即可判断出判断出A、B结合位点是否相同。33.废水中含有多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研究者利用培养基分离出能降解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如图1所示。(1)据题意分析,图1中

74、的培养基类型是_,接种方法是_。(2)为鉴定图1中微生物的种类,下列可作为鉴定依据的有_A菌落的大小 B菌落的表面 C菌落的颜色 D菌落的形状(3)为将图1培养基中的真菌与细菌分离,新制了PDA培养基(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并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接种时用绒布轻按图1培养基表面,使绒布面沾上菌落,再将绒布轻按在新制培养基表面,培养结果如图2。比较图1、2可知,图1中菌落_(填编号)为细菌,判断理由是_。图2中出现菌落5的原因不可能是_A绒布未灭菌 B被抗青霉素细菌污染C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D由无菌培养基自然发生(4)经分离纯化后分别测定真菌、细菌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

75、用,如图3所示。进一步研究发现,真菌能将所产生的降解酶分泌到胞外起作用,而细菌不能分泌,降解酶只在胞内起作用。据图3,说明两种菌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的差异。_从细胞器角度,分析说明细菌不能向胞外分泌降解酶的原因。_【答案】 (1). 选择培养基 (2). 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法) (3). ABCD (4). 3,4 (5). 细菌无法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6). D (7). 在24小时内,两种菌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基本相同;在24小时后,真菌降解效率优于细菌 (8). 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降解酶进行加工、运输和分泌【解析】【分析】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76、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目的微生物常用选择培养基,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图中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图3中,在24小时内,两种菌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基本相同;在 24 小时后,真菌降解效率优于细菌。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根据题干“利用培养基分离出能降解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可知,图1中的培养基类型是选择培养基,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2)鉴定菌种的依据通常包括,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故选ABCD。(3)为将图1培养基中的真菌与细菌分离,新制了PDA培养基(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并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

77、成),细菌无法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所以图1中菌落3、4为细菌。与图1相比,图2出现了菌落5可能是绒布未灭菌、被抗青霉素细菌污染、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不可能是由无菌培养基自然发生,故选D。(4)根据图3分析,在24小时内两条曲线基本无差别,24小时后,细菌曲线高于真菌,说明在24小时内,两种菌降解有机污染物效率基本相同;在24小时后,真菌降解效率优于细菌。内质网、高尔基体能够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加工、运输和分泌,而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降解酶进行加工、运输和分泌,所以细菌不能向胞外分泌降解酶。【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一部分内容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能够对题中出现的图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