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990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期中备考历史试卷Ⅱ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备考卷历 史 2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成为新

2、的行政中枢;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初由宦者担任,魏晋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皇帝为了侵夺丞相的权力而设立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魏晋时期;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体现三省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君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

3、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 )A监察官拥有实权B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C公民大会有否决权D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说明监察官主持会议,至于他是否有实权,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判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辩论是国王与监察官围绕某一主题发言,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个人矛盾,故B项错误;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经过辩论,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说明公民大会有否决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外邦使节说了什么,更无法得出其影响辩论结果的结论,

4、故D项错误。3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C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对剥削阶级的打击,而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主张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这一变化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政策的变化,故B项

5、错误;题干未提及政权建设问题,故C项错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共实行的民主政策只是在局部地区,D项内容夸大其词,故D项错误。4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 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 )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答案】C【解析】南北分榜录取是科举制录取的改革,与文化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南北分榜录取不能起到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51名进士全部来自南方,

6、北方无一人,南北的巨大差距必然会引起南北势力的失衡,南北分榜录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南北势力的作用,故C项正确;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南北分榜录取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平,故D项错误。5美国打破了英国文官制度中品位分类的等级观念,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 )A否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理念 B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C杜绝了行政工作的懈怠和懒散 D极大地提高行政部门的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可知这一做法便于因事择人,量才使用,适应了行政工作的专业化趋势,故B项正确;A项“否

7、定了”表述错误,职位分类是对文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排除;C项“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没有史实依据,排除。6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 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 用资格中的

8、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 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 开放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 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 误,故B项错误;D项属于两者的相同点,排除。7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C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

9、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孝道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错在“开始”;材料所述体现不出唐朝统治政策的开明开放,排除D项。8法国民法典基于古典自然法学理论,在内容上以罗马私法为基础,恪守查士丁尼时期法学阶梯的结构,以合理的编排顺序,概括明确和规范的用语,使法典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这主要体现了法国民法典( )A强调内容的继承性B重视语言的规范性C注重文风的实用性D重视结构的严谨性【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国民法典编排顺序合理,用语规范,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这主要体现了法典的文风注重实用的

10、特点,故C项正确。9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C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发展。由材料可知,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故选D项;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从“引

11、进来”变为“走出去”,排除A、B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宜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装装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天人合一与民休息兼爱尚贤道法自然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指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守自然规律,故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如轻敛薄赋、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以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

12、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故答案选B。11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蕃坊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体现的是唐朝时期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的瓦解

13、是在宋朝时期,A项排除;B、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2下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夷族的记载,这反映出司马迁( )记述出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史记匈奴列传“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东越列传“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秦本纪史记楚世家“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史记西南夷列传A认识到大一统国家的特性 B强调华夷有别的天下秩序C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 D构建华夷同源的历史叙事【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的匈奴、吴越、秦

14、国、楚国等国人都是五帝的正宗后代,说明司马迁强调华夷同源,故选D项;汉朝时,匈奴与中央敌对,排除A项;司马迁强调华夷同祖同源,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夷人是五帝的后代,非中央管理地方的史实,排除C项。13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美国在签署条约时提出了各国自己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被大打折扣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C明确放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美国提出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意味着各

15、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还是敞开着的,为了本国利益,他们可以进行“自卫”战争,说明非战公约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被大打折扣,故A项正确;B项错误,非战公约并未限制军备竞赛;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地制止战争,并非主要说明非战公约明确放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制止战争,并非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故D项错误。14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冲突C决定了

16、此后100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D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述会议都是战争或者冲突后的国际会议,它们都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说明这次会议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故选D项;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解决了”说法错误,因为此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是很尖锐,故排除B项;此后还有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等,故排除C项。15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

17、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 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中周恩来是反对实行联邦制,没有涉及苏联模式,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减少无偿援助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合作援助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形势并未恶化,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地位与外交环境不断改善,援助方式变化不足以导致中国与受援国关系恶

19、化,排除D项。17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 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仅有中国与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的伙伴关系,还有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故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A项错误;“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述过于笼统,不能体现出材

20、料中的主旨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关系,故D项正确。181965年伦敦政府法生效,建立了大伦敦议会,下辖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和1个伦敦城议会,其中12个自治市和伦敦城共同组成内伦敦,其余20个自治市构成外伦敦。新成立的大伦敦议会主要负责提供更具全局性的服务,如消防、 救护车、主要道路的维护和废物处理等。这说明英国( )A自治机构改革适应城市化发展 B三权分立机制的内容不断拓展C议会权力扩大威胁了有效行政 D自治机构受到中央政

21、府的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伦敦政府改革,大伦敦议会管辖的范围扩大,用于处理全局性的问题,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议会的管辖与服务问题,不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B项;议会管辖范围扩大是为了更好的行政,故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中央政府对自治机构的控制,故排除D项。19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约有一百多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从此,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

22、益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以看出,公民权的取得不再是依据血缘,而是按照地域,表明这一地区正在向国家过渡,故D项正确;由材料“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知个人自由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20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

23、盾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答案】C【解析】从春秋时期起,古代中国就出现了“县”这一行政区划,其主要职能包括“劝农课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内容,故选C项;“监察百官”的权力属于中央,排除A项;“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属于两宋时期市舶司的职权,排除B项;“总领禁旅”的权力属于中央,排除D项。2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 )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

24、管理机制 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控制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据材料“四民分居管理”和“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可知国家对基层实行严格控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不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的做法改变了原来村社管理,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对基层的做法,不是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22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B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C政

25、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D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货币被统一的圆形方孔货币取代,这是秦统一六国之后采取的货币统一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不能反映出商品交换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的现象,不存在强国对小国的经济控制,排除B项;货币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代表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排除D项。23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社会实行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

26、是其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B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多元”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多元”呈现一致性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围绕着美国来开展和实施的,因此它的崩溃与美元有着直接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支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故A项正确。两个“多元”并不呈现一致性,范围也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美元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依旧是国际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该体系的崩溃是自身问题,不能代表整个金融市场,故D项错误。

27、2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答案】B【解析】材料“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体现的是赋税政策变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负担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

28、此更为活跃”,并未体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25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值百抽七点五起,直到二十七点五。这些变化(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B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底”可知此时中国依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不

29、能根本上实现关税自主的局面,但是客观上国定税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民族工业,有利于其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关税自主权问题,不能反映关税在整个财政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第II卷本卷包括三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6西方的法律传统扎根于古代的罗马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

30、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材料二 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它的法制文明。它是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西方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西方法制文明的渊源和基石便是由古代罗马人所创造的法律制度。罗马还开创了一个先例和原则:政治或政府的内部权力必须受到制衡。罗马首创的这一权力制衡原则成为日后西方政治的普遍原则,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当今的西方政治体制中,无论是采取哪种政体的国家,权力制衡原则均是其政治发展的首义和灵魂。摘编自兰奇光罗马文明历史地位的重

31、新评价(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积极影响。(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力制衡机制下的近代英美政体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6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4分)【答案】(1)主要特点:法律溯源悠久;体系完善;重视社会实际;注重法律程序;与时俱进。(3分)积极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3分)(2)政体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2分)原则: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2、;保护私有财产等。(2分)(3)启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合理借鉴世界先进法治经验。(2分)【解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罗马法上下千余年”可得出法律溯源悠久;从“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可得出体系完善;从“诉讼法包括非常程序等”可得出注重法律程序;从“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而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可得出与时俱进。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罗马帝国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政体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原则,结合所学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中的权力制衡、国家性质即可得出原则

33、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等。(3)启示,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启示需要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合理借鉴世界先进法治经验等方面思考。27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

34、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整理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

35、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

36、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摘编、整理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

37、兵源的稳定。(2)变化: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等。(3)区别: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解析】(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得出历史悠久;据材料一“西周时按不同性别书

38、于版”“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汉代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得出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据材料一“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得出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据材料一“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得出强调等级特权。第二小问作用,从政治、经济角度组织答案,政治上,据材料一“不迁不移,恒业不变”得出,有利于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据材料一“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得出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

39、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经济上,据材料一“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得出,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据材料一“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得出,强化小农经济。(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得出,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8年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植,以准入条件入户”得出,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角度组织答案,经济上,据材料二“随着国家优先发

40、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得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上,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3)问,据材料一“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进行人口控制”“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得出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结合所学得出,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28新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1、。(10分)材料 下面是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阶段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知识产

42、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于同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至2009年,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据王逸舟等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一2009)、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学知识,从上面表格中提取一个主题,并予以简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以团结社会主义阵营为主。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

43、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参加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国际会议,参加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力图打破外交困境。综上所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对象主要是以社会主义为主。【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主题。如,由表中“华约”“波兰、苏联”“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等可以看出,第一个阶段中国的外交具有社会主义阵营色彩;由表中“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等可以看出,第二个阶段中国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限制,具有全面性;由表中“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可以看出,第三个阶段的中国已全面深入参与国际事务。选择其一,或另拟主题。其次,结合一定时期的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等知识,对中国的外交活动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