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精品系列历史2012版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学生版)【考点定位】(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三年高考】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
2、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
3、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4(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来源:学科网ZXXK二2011
4、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 C D来源:学科网2(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5、 登高 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5(2011年浙江省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来源:学科网ZXXK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
6、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上海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B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2(2010年福建卷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3(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盖天津(城
7、)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 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 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 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 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4(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1)19世纪后期,一位中国人从欧洲买回一种设备,他称之为“神镜”。后来,杭州有人利用这种设备做生意,招牌上写着“第二个我”。这种设备是 A望远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电视机5(2010年江苏卷历史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
8、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两年模拟】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A 电视 B 广播 C 电话 D 电影2(福建省福州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3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9、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4(浙江省金华十校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中国风”的出现 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 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 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A B C D5“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 6婚姻自主的要求 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 删繁就简的婚俗 封建思想的痕迹A B C D7照像 坐汽车 乘飞机 听广播 看电影A B C D8(北京市石景山区20
1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9(山东省滨州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
11、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来源:Zxxk.Com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二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2、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八次月考文综)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2(浙江省台州市2011届高三调考文综)右框中文字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婚姻观念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B. 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C.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D
13、.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3(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二)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4(湖北省补习学校2011届联合体大联考文综)“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
14、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 西方婚仪东渐 B. 清末新政推动 C. 民国政府提倡 D. 新文化运动影响【一年原创】1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做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皮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B经济的发展 C思想解放审美观点的变化 D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2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
15、),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3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4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华日报 D新青年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
16、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熊等。上述服饰的作用是 A御寒保暖B标识身份 C装饰美化 D个性展示6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材料二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
17、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考点预测】纵观2010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五个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中国葬
18、礼习俗、通讯的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高考母题】1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3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
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来源:学*科*网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60年代5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 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 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6(16分)某校历史研究性小组,以“近代社会习俗和物质生活的变迁”为课题,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民国初期 第一站
20、:上海。遇到的情景有:大街上自行车、人力车、有轨电车穿梭往来。不少人穿西装、打领带,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街道两旁很多商店、酒楼都起着洋店名。一些年轻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1)课题组在上海遇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1分)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第二站:广州。穿中山装的人特别多,成为一种时尚。广州人喜欢饮早茶,边饮茶边看报纸,吃西餐的人也很多(2)中山装由谁设计?(1分)它有何特点?(1分)西餐传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带来哪些影响?(2分)第三站:汉口。大街小巷上经常看到如图8的情形,在不断的“喀嚓”声中,课题组成员似乎还感受到更深刻含义(3)图8情景反映什么社会现象?(1分)请你说明“更深刻含义”指什么?(2分)第四站:京津一带。课题组对当地民居产生浓厚的兴趣。(4)如图9,北方一带的典型民居是什么?(1分)从图9发展到图10,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2分)(5)课题组完成对四地考察后,准备起草本课题的结题报告,你认为该报告应当如何写(提示:概括四处社会风俗变化的总特点)?(3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