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762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集训 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15【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_是华语文学写作、阅读和传播领域的重要事件。在国内市场早已_之际,中国网文开始扬帆出海,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可谓一个意外的惊喜。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很多文化项目的海外推广和交流活动,都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推动。纯粹的市场行为、商业行为比较缺乏,海外受众基于个人选择主动接受中国文化也比较少。中国网文的出海,正好可以从这两方面填补短板。网络文学也许不像政府扶持的文化项目那么工整华丽、_,但这种基于市场和商业逻辑的传播方式,可以更敏锐地捕捉受众需求,摸索出更有效的传播机制。它可能无法代表我们民

2、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但它被海外受众自发自觉地主动选择,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抵达受众内心感受,其传播也具有更广泛的群众。中国网文出海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符合市场和商业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在这一领域就可以_。事实上,社会、市场和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从来都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同样应该给予重视,培育扶持。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异军突起洋洋大观下里巴人置之度外B异军突起蔚为大观阳春白雪置身事外C突飞猛进洋洋大观阳春白雪置之度外D突飞猛进蔚为大观下里巴人置身事外【答案】B【解析】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

3、速。文中强调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发展速度快,应用“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文中形容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应用“蔚为大观”。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文中说政府扶持的文化项目工整华丽,应用“阳春白雪”。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文中强调政府部门应关心网络文学的发展,不能把自己排除在外,应用“置身事外”。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A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抵达受众内心,其传播也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B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抵达受众内心,其传播也具有更广泛的群众。C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抵达受众内心感受,其传播也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D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抵达受众内心感受,其传播也具有更坚实的群众。【答案】A【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可删去“感受”;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基础”。综合修改,A项最恰当。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网文成为海外读者新宠。B中国网文海外市场潜力巨大。C中国网文显示了国家软实力。D中国网文扬帆出海大有可为。【答案】D【解析】这则材料说的是中国网文在海外深受欢迎,填补了中国文化在海

5、外纯粹的市场行为、商业行为两方面的空白,政府应助力中国网文出海,综合来看,D项最恰当。4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的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_【答案】文字平实(平实的叙述、语言朴实、平实的语言)感情真挚(蕴含真情)具有哲理 (哲理性强)充满悲怆5把下列文段中画线

6、部分的句子改成主谓式的结构。不能随意增加文字。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_【答案】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

7、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

8、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它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

9、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

10、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

11、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

12、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

13、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出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答案】D【解析】“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

14、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表现纠结心理。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答案】C【解析】“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3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_【答案】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4作者以“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为题有何意蕴?_【答案】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