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河中石兽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纪昀 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 铁钯 木杮 湮于沙上 啮沙 溯流逆上 臆断欤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一寺临河干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曳铁钯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不亦颠乎 (8)众服为确论 (9)如是再啮 (10)遂反溯流逆上矣 (11)二石兽并沉焉 (12)以为顺流下矣 (13)棹数小舟 (14)湮于沙上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翻译下列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2、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代学者、文学家 ,字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
3、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二、阅读7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4、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山门圮于河 可据理臆断欤 但微颔之 康肃笑而遣之 但手熟尔 (2)翻译下列
5、句子。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3) 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 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的言行告诉人们 的道理。参考答案1yn p zho y p fi yn ni s y2(1)靠近 (2)经过 (3)寻找 (4)最终 (5)拖,拉 (6)推究 (7)颠倒,错乱 (8)确切的言论 (9)这里意为冲激(10)于是 (11)一起 (12)认为 (13)划(船) (14)埋没3D4(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4)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5阅微草堂笔记 清 纪昀 晓岚6D7(1)倒塌主观判断点头打发只是(2)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3)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4)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