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562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上)高一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与课本的对话历程中,我们共享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我们一起_ 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_ 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_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A. 体验 探究 痴心不改 B. 体验 探讨 亘古不变C. 领略 探讨 亘古不变 D. 领略 探究 痴心不改【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

2、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根据语境分析。“领略”有以下几个意思,领会,理解;领受,接受;理会,理睬;允诺;品尝;欣赏,赏玩。“体验”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也可以指体察;考察。句中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青春,所以选“体验”。“探讨”指探索;研讨;探索讲求。探讨是不确定目标和方面,只是一起讨论其各种可能。“探究”指探索研究,侧重指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选“探讨”。“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为在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痴心不改”指沉迷于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思绝不改变。把“痴心不改”做“乡土情怀

3、”的定语不当,可以说对故土的“痴心不改”。故选B。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 , , , ,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 , ,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因高而置险 因堑而起垒因沟而开堑 因险而置塞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用“因而”格式的排比句,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长城修建时利用天然地形的特点。根据顶针手法,考生可先

4、判定排在一起,排在一起,这四个句子,应由“高”起头,因此,排除CD两项。最后判定第句和第句的顺序,“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是条件,“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是结果。因此第句在前,第句在后。故选A。【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一,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据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二,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

5、的顺序。三,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四,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色彩、氛围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答题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总结这次农村实践经历,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这一

6、突出矛盾。B. 体育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竞技赛场上通过争金夺银来提振士气,更应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方面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C. 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早早地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D. 新闻出版署规定: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的现象;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7、、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A项成分残缺,“树立起”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B项搭配不当,“提升”和“意识”不能搭配。C项重复赘余,删去“目的就是为了”一句中的“目的”或“为了”。故选D。【点睛】常考的病句类型为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

8、,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言标志。4.下列有关红楼梦前五十回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 宝玉挨打后,黛玉、宝钗二人态度各异。黛玉送来药丸,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了半句又忙咽住;宝钗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B.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

9、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C.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D. 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A项中“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是薛宝钗说的,“你可都改了吧”是林黛玉说

10、的。C项中“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错误,贾政非但没夸宝玉,还骂宝玉为“畜生”“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D项黛玉听的是牡丹亭,不是西厢记。故选B。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B. 老舍写作想北平时,自己不在北平,但是文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就在北平。这说明作者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北平,在感情上更显深沉。C. 春江花月夜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 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

11、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D项“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错误。原文说“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各题。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13、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

14、今所未有。(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 屯:驻扎B.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虞:预料,准备C. 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 奄:奄奄一息D. 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 破:打败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 因坐法华西亭B. 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 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D. 至江陵,屯营于城下 师不必贤于弟子8. 把下列课文选句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5、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9. 第段中李靖战胜萧铣的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可概括为:【答案】6. C 7. B 8. (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放了他。 9. 因为秋汛,萧铣轻敌。李靖抓住时机,速战速决。萧铣征兵仓促,难以集结。【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核

16、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根据上下文推断可以判断“奄”字的含义,李靖认为兵贵神速,要速战速决,要趁着水势上涨之势,突然到达城墙之下。因此“奄”字应为“突然”之意,而不是“奄奄一息”。根据成语推断法,“不虞之誉”这个成语中的“虞”可以迁移到此处,意思是意料、意想。“破荆州”中的“破”字可以迁移到此处,意为“打败”。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要依靠考生平时积累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17、要靠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推断。常用的方法有句意分析法、代入筛选法、交换理解法、结构推断法、成语迁移法等。A项的第一个“因”为顺承连词,翻译为“于是”;第二个“因”是表原因的连词,翻译为“由于”。B项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翻译为“但是”。C项的第一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翻译为“来”;第二“以”是介词,翻译为“把”。D项的第一个“于”是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翻译为“比”。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18、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第一句中的“不齿”,意思是“不屑一顾”;“乃”翻译为“竟然”。第二句中的“是”翻译为“这个”;“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翻译为“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怪特”翻译为“怪异奇特”。第三句中的“壮”翻译为“认为有气魄”;“固”翻译为“坚决”;“舍”翻译为“放了”。【9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先整体感知文意,之后根据题干要求来进行归纳概括。本题要求概括第段中李靖战胜萧铣的原因,并要求每点不能超过10个字。考生可将第段划分为几个层次,找出几个层次中的关键词句,再用自己的话

19、将它表述出来,第一层的关键句为“铣以时属秋潦”“必谓靖不能进”,概括出来就是“因为秋汛,萧铣轻敌。”第二层的关键句为“靖曰:兵贵神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概括出来为“李靖抓住时机,速战速决。”第三层的关键句为“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概括出来为“萧铣征兵仓促,难以集结”。【点睛】小题2: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常见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

20、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

21、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

22、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23、。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参考译文: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隋朝大业末年,李靖多次升官至马邑郡丞。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将要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事

24、变,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放了他。太宗不久就召集他进入幕府。萧铣据守荆州,高祖派遣李靖去安抚他。这年八月,萧铣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危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如果趁着水势上涨之势,突然到达城墙之下,这就是所说的疾雷不及掩耳

25、,这是兵书上的上策。即使他知道我方来袭,仓促间征集士兵,也没有办法来对应我们,这就是他们一定会被擒的原因。”于是进军到江陵。萧铣的将领文士弘带领数万精兵驻扎在清江,李靖率领军队打败了他们。到达江陵,在城墙之下屯兵,萧铣十分害怕,才开始在长江以南征集士兵,果然不能快速集结到达。李靖有打败了他的猛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靖马上率领军队占领了他的城池,发出严令,军中之人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出敌不意,从马邑直走恶阳岭来逼迫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很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

26、不是全国军队都来了,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通过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突利可汗和他心腹将领的关系,突利可汗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仅一个人逃走了。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才得到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功绩。”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登凤凰台殷尧藩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梁武台城芳草合,吴王宫殿野花开。石头城下春生水,燕子堂前雨长苔。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

27、。注: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有凤凰飞临,呈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后筑台以示庆贺与纪念。殷尧藩,中唐时期诗人。早年贫困失意,后半官半隐。10. 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11. 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0. 诗歌颔联写昔日繁盛的梁武台和吴王宫殿如今长满了野花野草。此联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感。颈联写石头城下的春水依旧流淌,燕子堂前长满了苔藓,写流水无情,不以人事变迁而感伤,长满苔藓,也表明了此地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繁盛不再的感慨。这两联通过描绘荒凉、衰败的城池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伤,对物是人非的喟叹,景中含情,寓

28、情于景。 11. 诗歌前三联写了历史的兴替,表达了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却说不问人间兴废事,人生在世难得相遇,不如举杯同饮,这是诗人失意时故作豪放之态,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观失望。【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表达技巧有哪些;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再对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的特色,考生要熟知解答写景特色题,要从意象、描写的角度、观察的角度、多感官角度、修辞、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颔联和颈联选取了历史古迹来进行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哀叹。同

29、时由眼前之前联想到昔日之盛,虚实结合。【11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诗歌标题为“登凤凰台”,由标题可见,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诗歌前三联表现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尾联却说“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看似放开怀抱

30、,实则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结合注释)。【点睛】小题1:解答写景艺术类题目,可以思考的角度有以下几个,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2、直接与间接的角度: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虚实结合)。3、观察的角度:远近结合、仰俯结合、上下高低结合、点面结合。4、调动的感觉(多感官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5、运用的修辞: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等。6、表现手法:村托、对比、渲染、烘托、铺陈、白描、动静结合等。7、景物的色彩搭配: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8、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

31、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_。(荀子劝学)(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韩愈师说)(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韩愈师说)(5)舞幽壑之潜蛟,_。(苏轼赤壁赋)(6)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8)大直若屈,_,大辩若讷。(老子)【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无以至千里 (3). 而耻学于师 (4).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泣孤舟之嫠妇 (6). 挟飞仙以遨游 (7). 陟罚臧否 (8). 大巧若拙【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

32、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平时熟练背诵名句名篇,要落实到书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生(通“性”),“嫠妇”“挟”“陟罚臧否”“拙”等。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夜李汉荣(1)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2)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露珠的加冕。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默地酝酿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着

33、淡淡的白光,回味着白昼馈赠的灰尘和足音,像一条文静的白蛇,似在冬眠,又像在夜色里缓缓蠕动。许多天籁藏在这夜的片断里。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3)我就住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夜来了,稀稀落落的灯火结成松散的联盟,阻止着夜的到来。灯似乎赢了,夜色被切成碎片。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不真实的夜,很像一个中性的人,辨不出它的形体、性格和神韵。现代的夜晚是没有性别的。(4)忽然停电了。夜色突破了人的脆弱的防线,终于完全地、大规模地降临。(5)色彩撩人的电视停了,歌星们刚才还大张着的嘴唱那海枯石烂的爱恋,还有半支歌尚没有来得及倒出喉咙,就大张着嘴消失在黑漆漆的屏幕深处。磁带不转了,“梦中的

34、婚礼”骤然收场。舞场一片混乱,许多脚踩着许多脚,许多手从别人的肩上掉下来,不约而同地摸到了同一个肩膀夜的肩膀(6)踏着夜色,我走出户外。(7)我听见狗叫的声音。我听见小孩子捉迷藏的声音。我听见大人们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我听见隔壁那个爱音乐的小伙子拉小提琴的声音。我听见那片不大的竹林里鸟儿们叽叽咕咕的声音它们是在说梦话吧?(8)电不吵了,机械不闹了,商业不喧嚣了。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我听见了无所不在的生命那亲切而动人的语言。我一下子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和植物们动物们昆虫们分享着母亲的博大慈祥。我的兄弟姐妹是这样众多,这样令人怜爱:石头哥哥坐在路边冥想着远古的往事;松树弟弟在年轮里写着成长的日

35、记,述说着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恩;小河,我爱说爱唱的姐姐,把一路的坎坷都唱成了风景和传说;我的喜鹊妹妹哪里去了?现在,你是不是在高高的白杨树上那孤独的小屋里,忧伤地望着天空出神?(9)抬起头来,我看见了北斗,看见了那被无数代仰望的目光打磨得静穆而苍凉的北方最高的天空!我看见了李白碰过杯的月亮,我看见了在李商隐那情天爱悔里奔流不息的滔滔银河,我看见了苏东坡那夜看见宝石般忧郁而高华的星座,被屈原反复叩问的星空伟大而迷茫的星空,我也看见了!世世代代的星空都是我头顶这个星空吗?那么此刻,我是回到了三千年前的夜晚、七千年前的夜晚,是回到更古早更古早的夜晚了!(10)夜不再浅薄,夜很深,深得就像母亲的梦境,深

36、得就像时间,深得就像上帝的眼睛,无限悲悯的眸子里含着天上人间的泪水。而刚才,那人造的白昼使我看不见真正的夜晚,看不见至大至高的永恒的星空。我和许多人都把那些闪着媚眼的霓虹灯当作夜晚的星座了。用它们那涂着颜料的目光判断夜的方向,是多么可笑啊。(11)我踏着夜色在小路上走着。我看见前面的墓地闪着磷火,那是谁在冥冥中以前世的热情与我交换眼神?我于是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若干年后的夜晚,谁从我的墓地前走过?会受到我的惊吓吗?对不起,我提前向你道歉,你放心赶路吧,我是个善良的人。春游的孩子们会在我的坟头采折迎春花吗?当你们挥动着金黄的花束,会不会想到:若干年前,有一个爱在夜晚散步和冥思的人,曾经深深地

37、祝福过他们?(12)电还没有来。电线杆像一群无所事事的闲人,扯着长长的线丈量夜晚。(13)我在小路上走着。我猜想,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14)此刻,宇宙是一位穿着黑袍的神秘父亲,我们是他多梦的孩子(选自名家散文,有删节)13. 请简要概括“忽然停电了”之后“夜”给人的影响。14. 请简要赏析第二段的表达特色。15. “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6. 结合全文,探究 “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答案】13. 现代喧闹停止,人们开始感受久违的声音:狗叫,孩子们捉迷藏的声音,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等。人们回到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

38、和动人的语言:石头,松树,土地,小河,星斗等。人们感受着夜的深沉,产生了对世人的悲悯,对生死的思考。在停电的夜晚,很多人可能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有了许多的梦想。 14. 第二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的片段”里的“天籁”,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夜的静美。 15. 真正的夜会使人真切地融入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感和诗意;真正的夜会让人思考对精神依托和人生方向的探寻,变得清醒而明智;真正的夜会让人深刻地反观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6. 就整体而言,“现代文明”与“自然”是对立的:现代文明的喧嚣破坏了自然的“真实”与和谐,使人们变得浮躁,远离自然而不

39、亲近自然;现代文明使人们变得肤浅,感受不到自然的博大、永恒与深刻。【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提取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然后进行筛选归纳,有些句群、段落、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我们就必须对句意、段意综合归纳,提取重点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由此及彼法,有些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通过“潜台词”曲折表达。这时就要统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要点。解答此题,筛选区间从文章的第五段一直到第十四段。第五段和第七段都写到了声音,一是电带来的嘈杂声,一是停电后人们感受到的自然的声音,可将

40、这两段概括为“现代喧闹停止,人们开始感受久违的声音:狗叫,孩子们捉迷藏的声音,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等。”第八段的关键句为“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我听见了无所不在的生命那亲切而动人的语言。”,可简要概括为“人们回到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动人的语言:石头,松树,土地,小河,星斗等的生命和语言。”第十段和第十一段中,关键句为“夜不再浅薄,夜很深”“深得就像上帝的眼睛,无限悲悯的眸子里含着天上人间的泪水”“我于是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据此,可概括为“人们感受着夜的深沉,产生了对世人的悲悯,对生死的思考。”根据第十三段的“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可概括出“在停电的夜晚,很多人可能

41、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根据第是四段的“宇宙是一位穿着黑袍的神秘父亲,我们是他多梦的孩子”,可概括出“神秘的夜晚,让我们有了许多的梦想。”【14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赏析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道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根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珠的加冕、回味着白昼馈赠的灰尘和足音”是拟人;“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地酸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若淡炎的白光,

42、像一条文静的白蛇”是比喻。【15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从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象征义等进行分析。“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这句话不长,属于简易句子,解释为什么在今夜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把原因说明白即可。国绕以下几点来回答即可,领略自然的美感和诗意:变得清醒而明智;反观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6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探究文本思想内涵,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可脱离文本随意臆造。题干问“作者认为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可知需要回答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

43、达的观点,不是读者的观点。由文章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停电前的表述“现代已经没有夜晚,许多天籁藏在这夜的片段里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不真实的夜,很像一个中性的人,辨不出它的形体、性格和神韵。现代的夜晚是没有性别的。”可知,作者认为“现代文明”与“自然”是对立的,“现代文明”的喧嚣,使人远离生命的本真境界;现代文明破坏了自然的“真实”与和谐,使人们变得浮躁,远离自然而不亲近自然;现代文明使人们变得肤浅,感受不到自然的博大、永恒与深刻。【点睛】小题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丰富、语言抽象成

44、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易句子的解方式是原因翻译。(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子。当然从高考答家拟就不要考以下三成: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成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

45、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

46、汽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

47、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48、。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49、,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叙写层次。18. 文章第段引用了众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9. 请结合文章,阐述第段划线句的内涵。【答案】17. 第五段的结构为总分总。开头一句阐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然后描绘人们挤在车里艰难前行的情形。再例举钱钟书围城和丰子恺散文中出现的拥挤、破旧的汽车。然后补叙坐在豪艇、飞机、火车的旅途也可能是不安、无奈、焦灼的。最后将乘车比喻为人生旅途,说明我们都是苦旅者。 18. 该段引用众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从内容上来看,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从结构上看,引出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之苦的叙述,深化

50、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表意含蓄,富有文采。 19.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家”,比喻为“精神家园”,“无边的旷野”比喻为“寻觅不到精神家园的凄苦前景”。文章以这样的问句作结,由实到虚,赋予“家”以新的含义,抒写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分析段落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落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在段中)。然后对段落层次进行概述。这段文字的层次较为分明,开头一句是该段的中心句,最后一句是该段的小结句,开头结尾互

51、相照应,整段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中间分为两层,一是挤在拥挤车里的旅程,一是坐着舒适交通工具的旅程,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在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人们都是苦旅者。【18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分析引用这一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引用的类型,引用故事、诗文、书信等的作用是不同的;再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第六段中引用的关于思乡的诗文,从表达效果上看,表意含蓄,言简意丰,使文章富有文采。从内容上看,它印证了诗歌前面这句话“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从结构上看,也引出了对人类艰苦

52、追寻“精神家园”的叙述,深化了主题。【19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分析文章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抓句子的位置,抓句中的修辞,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分析“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这个句子就要从修辞着手。该句是一个疑问句,问句当中表达了作者的担忧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同时,句中的“家”和“无边的旷野”并非实指,都有深层含义在里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根据上下文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家”指的是精神家园,“无边的旷野”指的是寻觅不到精神家园的凄苦前景。【点睛】要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具体方法有以

53、下几种,一是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二是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三是要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四是抓

54、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生活中常有远离。有时是身的远离,心却在此处;有时是心的远离,身却居于原地;有时身心齐飞,寻觅特别的风景【答案】离别离别,悄无声息的离别,小贺,你在哪?影子,心中你留下的影子,小贺,你在想我吗?没有关注的人,总是会给你一个意外,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想你,小贺,远在海外的你,会思念在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里有一个人吗?考上高中

55、,我却被命运无情的捉弄,我只有放弃学画,在学海中拼命挣扎。我断了和所有人的联系,包括小贺,渐渐的,在高中的开始,我已把过去的一切藏在心底那个角落里,用没有钥匙的锁锁起来。昨天,查资料时,打开了QQ,发现小贺更新了空间,她在日志中写道她走了,在海外。仅仅的六个字,小贺,在我忘记你的时候,你究竟经历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走的那么远?我疑问过,但是取而代之的却是无尽的遗憾,小贺,对不起,我不该将一切锁起来,真的,不该。心锁突然开了,记起了一些曾经珍存的记忆。印象中,小贺很高,比我高出了一个头,但一个头的距离却让我们更加亲近,大大的眼睛总是闪烁这澄澈的光,仿佛可以照亮一切,她很漂亮,我一直明白

56、在她身上有一种会让别人被他吸引的力量,这种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在我心底,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那个天真灿烂的笑容;还记得你戏称我为“地瓜梗榛子”时,一脸的得意;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初中时光;还记得我们一起等车,一起吃垃圾食品;还记得我们一起听Jay的歌;还记得我在她的同学录上写的文字:你是第一个尊重我的人,也是第一个让我尊重的人;还记得初中的我是多么令同学瞧不起,只有她给了我应有的尊重,只有她;还记得是她劝我要努力追寻梦想,去考素描的真挚;还记得是她让我爱上了文字,爱上了用文字来记录下发生的一切;还记得是她和我说不要在她面前隐藏自己的伤悲;还记得你天真的和我一起定下海誓山盟:上同一所高中;还

57、记得是她当我必须忍痛放弃的时候,没有怪我,陪在我身边,鼓励我,要继续走下去的温情。在我心底,我还记得和她在一起的一切一切。小贺,我想你,或许有一天我会再一次听到那个熟悉的呼唤“地瓜梗榛子”。小贺,我永远都是你的“地瓜梗榛子”,永远都是。小贺,我愿为你向天使祈祷,为你向流星许愿。明天的我会很坚强,明天的我不会隐藏。我相信背井离乡的你一定会思念喜欢大海,喜欢画画,喜欢写文的“地瓜梗榛子”。当离别来临的时候,当一次悄无声息的离别来临的时候,我们很坚强。【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按照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呈现。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理解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材料的中心为“远离”,并根据心、身

58、的远离情况,分为三个层级。一是身体远离,但心留在原地,这种情况多指感情深厚的人远离,如父母打工,心留在儿女身上,为子女牵挂;恋人因种种原因离开,日夜思念恋人;子女离开,忧心家中长辈等。二是身在原地,心已离开,这种情况多指人因为在原地受到某种束缚或远处有着某种念想,如归心似箭的游子;如条件受限无法完成学业、施展抱负的人等。三是身心齐飞,能寻觅到特别的风景,这种人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很好地追寻自己梦想,展现自己得才华。考生根据这三个层次进行立意即可。要特别注意得是本体有明确得文体限定:记叙文。注意记叙文写作记叙的真实性,要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写起,要有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往往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