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D 基础导学B 考情解读A-焦点一“百家争鸣”-焦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难突破C 考情解读考点真题考向命题规律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5年3考)2020年山东卷,1(孟子与韩非子所说“义”的实质)本讲在高考中涉及的比较频繁,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与其他时期儒学的发展或者古希腊思想进行对比;对汉代儒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儒学的发展历程、汉代儒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等 2020年江苏卷,2(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2018年全国卷,24(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的记载)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5年4考)2019年全国卷,2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2、)2019年全国卷,25(儒学对文化的影响)2018年全国卷,4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6年全国卷,24(汉代学术思想适应现实政治需要)基础导学焦点一“百家争鸣”背景1.经济:铁器和1 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各诸侯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3.阶级:2 阶层的活跃。4.文化:3 的兴起,造就了人才派别1.儒家(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4 ”“礼”;“5 ”,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6 ”“因材施教”。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被尊为“亚 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主张:“7
3、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说;舍生取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3)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8 为主,礼法并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道家(1)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道”是天地万物本原;9 思想;倡导政治上“10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主张:“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法家: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11 中央集权国家;法治;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墨家:
4、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12 ”“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意义1.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13 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牛耕士私学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仁政礼教辩证法无为而治君主专制兼爱法家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典例研析1.2018年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
5、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获取信息“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调动知识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分析研判材料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等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数学与物理现象,墨子对这些现象都有记载,这反映出墨子一书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一些数学与物理知识,没有涉及儒家、法家等其他派别的思想,A项错误;墨子
6、只是记载了一些数学与物理知识,并不能说明墨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锁定答案C解法指导:对点训练1.2020年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解析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的意思是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的意思是“义”是君臣上下的关系,这说明孟子与韩非子都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项正确;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是权力的高度
7、集中,且此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尚未建立,A项错 误;材料说明“义”是维护上下等级秩序的工具,没有涉及道德修养,B项错误;孟子所说的“义”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上下差别,不仅仅指统治阶层,C项错误。焦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1.客观: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主观: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14 服务的新理论体系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15 ”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组成 以公羊春秋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16 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内容 大一统思想;“17 ”“君权神授”;仁政;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18 ”学说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8、有利于巩固19 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20 地位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主流思维提升: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仁”“礼”“仁政”“民本”和礼法并施等思想发展组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而形成内容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学说地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 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典例研析2.2019年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
9、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解法指导:获取信息“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调动知识西汉初期的社会形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形势分析研判道家学说兼采众家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巩固统治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兼采众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文化专制,不能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0、B、D两项错误锁定答案C方法技巧:原因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定向瞄准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选择题中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定向瞄准事半功倍:(1)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2)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3)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4)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5)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6)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7)国际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入手。对点训练2.2019年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
11、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D解析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开凿于北魏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与礼义廉耻,从而使“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D项正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至于“衣衫单薄,甚至裸身”,且与“面部表情生动”不符,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政治权力干预与造像面部表情的变化无关,B、C两项错误。重难突破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
12、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 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认识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的异同(1)相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统治。实质:文化专制。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13、展。(2)不同: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儒学。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时则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课时作业1.2020年厦门市期末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 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 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 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A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儒者以忠信作为铠甲,以礼义作为盾牌,心中想着仁去行动,怀抱着义来居处,即使遇到暴政,也不改变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
14、这样的。这说明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宗法等级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革方案,D项错误。2.2020年保定市一模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A.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B.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C.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 D.对儒学的发展迎合时代需要D解析材料说明该学者认同荀子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治国主张,认为荀子对儒学的发展迎合社会发展的需 要,
15、D项正确;荀子吸收法家思想不能说明荀子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立足于儒家的礼治”说明荀子没有背离孔孟思想的精髓,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荀子吸收法家思想,而非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C项错误。3.2020年临沂市期中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D解析材料反映墨子反对儒学的天命观,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16、D项正确;墨子重视人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A项错误;墨子的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B项错误;墨子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C项错误。4.2020年郴州市期末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B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以
17、期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导致了稷下学宫模式的产生,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士阶层,而非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C项错误;稷下学宫模式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D项错误。5.2020年亳州市期末韩非主张“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显然他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A.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B.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C.礼要符合“人主”(君主)的需要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C解析材料“无礼诸侯,则亡身之
18、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说明韩非子认为礼的存在与否对于国家的存亡具有重大影响,强调的是礼要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孔子的主张,A项错误;韩非的礼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明显不同,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是韩非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共同的时代背景,D项错误。6.2020年肇庆市统考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解析汉武帝初年出身法家或法
19、吏的公卿比重较大,到汉宣帝时期出身儒家或儒者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且比重较大,这主要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这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D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消灭法儒以外的学派,A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主要是孝廉,是汉代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之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儒地位的变化,不是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C项错误。7.2020年滨州市期末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下令,民众中有能通一经(儒家经典)者,免除其赋税徭役。这一政策的推行()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 B.有利于促进民众思想教化C.保障了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D.
20、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B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材料“民众中有能通一经(儒家经典)者,免除其赋税徭役”有利于儒学在民间的传播,促进民众的思想教化,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A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儒学的传播,不能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C项错 误;这一政策推行的目的是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不是针对察举制,D项错误。8.2020年泰安市期末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先秦儒学以孟子为代表,主张民贵君轻;而董仲舒则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主张()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先秦儒学的
21、民本思想C.违背了先秦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B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体现了君本思想,这说明董仲舒的主张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董仲舒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不能说明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先秦儒学的仁爱思想与德治主张,且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爱思想与德治主张,C、D两项错误。9.2020年贵阳市一模西汉建立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
22、的派别 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 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D解析材料“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表明汉代儒学紧密结合现实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分化为不同的派别,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理论体系丰富完善,C项错误。10.2020年新乡市一模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 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A.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C.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D.察举制度
23、的弊端暴露A解析太学中的“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现象突出,“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太学的学术性降低,A项正确;材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衰退,而非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力减弱,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度的弊端,D项错误。11.2020年临沂市一模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
24、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答案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结合所学孔孟的治国思想概括回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答案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结合所学汉武帝在思想、选官、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的具体表现与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封建统治、学术思想等方面,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概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