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课程标准 第 1 课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先商时代的中国政治变迁(原始社会夏代)禅让制禅让制世袭制世袭制原始社会原始社会部落部落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国家国家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史料二:夏代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史料一:禹传子,家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礼记 史料二: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礼记 史料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代的中央与地
2、方制度 中央: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方国联盟)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史料一:商朝已经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史料一:礼记曲礼篇中有记载殷有“六太”掌“六典”,“六太”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又有“五官”司“五众”,“五官”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史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史料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
3、务。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3、特点: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祠堂 5、影响: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家谱 宗族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体制 宗法制 史料一:嫡长子继承制(特点)史料一: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史料二: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 史料
4、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巩固分封制(影响)分封对象:诸候的权利与义务: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1、分封制的目的:2、基本内容: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缴纳贡赋、随从作战、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体制 分封制 史料二:分封制的主体:同姓亲族 史料一: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 史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史料一:进行有效统治
5、,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制的目的)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体制 分封制 分封制的意义: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 西周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史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 史料二: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晋侯苏编钟 史料三: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 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史料四: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昭公七年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体
6、制 分封制 分封制的局限性:诸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伴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史料一: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史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史料三:(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 分封对象:诸候的权利与义务:A、王族(姬姓
7、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你如何评价?(一分为二)1、分封制的目的:2、基本内容: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西周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B、弊端:诸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伴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缴纳贡赋、随从作战、镇守疆土、朝觐述职 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与地方 地方制度
8、 中央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概念解析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秦朝 确立形成 明清 顶峰 衰落 汉到元 完善发展 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秦
9、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廷议: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特点:家国同构 3、郡县制 概况: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10、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4、文书制度 1)内容: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隋唐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 省 长官中 书令、门下 侍中、尚书 令 分 掌宰相职权 评价: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
11、亲信手中;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宋朝的中央制度:二府三司制 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进一步限制宰相权利。元朝的中央制度:中书省制 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宰相权力过大,相权反弹,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明朝的中央制度:内阁制 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设内阁: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
12、,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史料一: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明清史概论 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期虽然有了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通过,仍需要皇帝的批红。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朝的中央制度:军机处 盘点中国古代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 时代 先秦 秦 两汉魏晋 隋至唐前期 唐 两宋 元
13、 明代最初 明代 清代 中央 中央官吏雏形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制 废丞相 内阁制 军机处制 盘点中国古代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 时代 先秦 秦 两汉魏晋 隋至唐前期 唐 两宋 元 明代最初 明代 清代 中央 中央官吏雏形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制 废丞相 内阁制 军机处制 地方 内外服制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制 道州县制 路府州县制 行省制 三司制 省制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由单纯的监察官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也是州郡县三级制。元代的地方制度: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代的地方制度:三司制 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