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1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规范练第28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5山东青岛模拟)根据下图信息,完成第12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A.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B.地理环境中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引起其他区域环境的变化C.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全球环境的变化引起的D.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距离海洋的远近变化引起的答案:1.B2.A解析:第1题,图示变化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
2、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2题,图中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是由环境中的地形变化引起的,并非是其他区域环境变化引起的,更不是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从图中看,与海洋的距离并没有改变。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4.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答案:3.C4.C解析:第3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
3、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导学号95860145(2014课标全国高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第57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
4、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5.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6.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7.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
5、植物繁茂答案:5.A6.D7.D解析:第5题,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都有所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6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年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7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增加,草本植物将会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由于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
6、其生存,其将萎缩。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数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第810题。8.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A.B.C.D.9.图中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草原B.苔原C.针叶林D.阔叶林10.图中与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答案:8.A9.C10.B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最低,位于热带,且干燥度最低,最湿润,应为热带雨林,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故选A项。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横穿整个大陆,位于温带,纬度较高
7、,且干燥度居中,所以最有可能的植被类型是针叶林,故选C项。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低纬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热带荒漠,其形成的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位于温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其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降水少。故选B项。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与该区域沿甲、乙剖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下图)一致,据此完成第1112题。11.该区域6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变化有()湖泊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工业用地减少A.B.C.D.12.湖泊的变化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增强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A
8、.B.C.D.答案:11.A12.B解析:第11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直接可以看出该区域湖泊面积在减少,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在增加。第12题,考查湿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的减少,使得湖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导学号95860146(2015四川成都二诊)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下表为亚欧大陆38N52N之间四地日照百分率(不考虑地形因素)的季节变化。据表完成第1314题。月份地点12345678910111216222738383129312823191580727470686656587072808272686
9、863646142466266656638425560656877836963534113.图中四地的地带性植被是()A.地为温带草原B.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地为温带荒漠D.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4.导致地7月日照百分率全年最小的原因是()A.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B.受中纬度西风影响降水多C.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少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答案:13.D14.A解析:日照时间主要受纬度、季节、地势和天气状况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则在相同月份同一地方的实际日照主要受其天气状况影响。因为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日照百分率越大,说明该地区该季节降水越
10、少。表中四地位于38N52N的亚欧大陆,地全年日照百分率都较低,可推断其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全年日照百分率都较高,可推断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地全年日照百分率介于两地之间,且夏季日照百分率在全年达到最低值,可推断其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表现出明显的夏季日照百分率高、冬季日照百分率低的特征,可推断其为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二、综合题(共44分)15.(16分)图甲为非洲部分区域图,图乙为瓦德地区气候资
11、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甲图乙(1)说出图中断层的总体走向,并归纳其北侧地形特征。(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读图分析气候在瓦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答案:(1)断层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大,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2)瓦德地区总体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致使该地区盐沼、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河流较少,植被稀疏,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以判断,图中断层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断层北侧等高线密集,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所以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影响
12、、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总体特征相一致。读图乙,根据瓦德地区气候资料,该地总体年均温较高,最冷月气温大于0 。年降水总量少,且集中在冬季,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很少,致使该地区盐沼、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河流较少,植被稀疏,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16.(28分)下面为某大洲部分自然带分布图以及45S附近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丙自然带分别是甲:,乙:,丙:。(2)丙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是。(3)在甲、丁两处山地东侧,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13、什么?(4)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45S附近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纬度位置。(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和轮廓可以确定该地为南美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美洲西部自然带的分布即可。第(2)题,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甲、丁两处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4)题,按地形变化气候变化自然景观变化的思路分析即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