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407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49张)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2、、小说家等十家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争鸣”指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1)互相诘难、批驳;(2)彼此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局面;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崛起和活跃 教育: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2、“百家争

3、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崛起和活跃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的崛起和活跃 教育: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崩溃,封建经济逐渐形成,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3、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

4、,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地位身世从政经历成就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仁”、“礼”“有教无类”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名人孔子的身世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的从政经历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5、,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孔子的成就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A.孔子(至圣)-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实施方法“忠恕”之道改良政治1.政治思想: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篇 仁的实质:a.民本思想(调整人际关系,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奴隶主贵族)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实施方法“忠恕”之道改良政治“礼”:周礼“克已复礼”“正名”实施方法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篇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7、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篇 礼的实质:礼西周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奴隶制统治秩序,代表奴隶主利益。“仁、礼”对后世中国人有何影响?“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8、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上大人、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美)、可知礼(福禄寿)”孔子的思想:A、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D、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9、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有什么感想?感想: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追求完美。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

10、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11、治国之道以德、礼治国礼法并施以礼为主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

12、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三、道家和法家 1 老子的思想: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塞翁失马;福祸相依 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世界观)(2)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方法论)政治主张(3)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指无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13、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2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继承:(1)世界本原是道(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发展:(1)“齐物论”(任何事务在本质上是相同)(2)“逍遥”的人生态度(3)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三

14、、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2庄子的思想3、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说难等著作。韩非子的思想(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韩非子认为,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订立的办法、规章之类的强制性制度,应明文公布,法应是静态的和公开的,术则是统治者控制其臣下的技巧,应当潜藏胸中

15、,择机使用,不轻易示人。术则是动态的和隐秘的。韩非子的思想(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变法革新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关韩非子的成语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四、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五、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6、(性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也成为历代变革者的思想武器。)3、宽松的文化环境及对人才的重视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人类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宽容开放)(3)(6)(5)(4)性本善,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旁观现实,欣赏自然治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君主须集中权势,运用权术,以静制动。我尊孔子,但主张性本恶。君舟民水,

17、故人君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这叫“无为而治”。荀子韩非子庄子孟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1)(2)孔子老子5、看看以上思想各是谁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