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评估检测(五) 必修3第46章(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3.(2012宣城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某片树林中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样方估算的方法B“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2、C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4.(2012桐城模拟)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D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5.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
3、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B.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6.(2012安庆模拟)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7.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种群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D.b点时,乙种群消失,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为零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9.(2012巢湖模拟)葡糖实紫褐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幕降临后,它们便会飞入果园,刺吸果汁。设想这些害虫接受的
5、信息是( )A.行为信息 B.化学信息C.物理信息 D.营养信息10.采取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11. (易错题)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B.C.D.1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1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
6、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C.D点丙种群繁殖速度最快,E点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则图中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14. (预测题)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15.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
7、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16.(2012宿州模拟)如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只有光、温度、CO2、矿质营养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17.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8、单位:百万千焦)( )种群同化量净同化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计)无A.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125 百万千焦B.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4.2%C.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18.(易错题)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
9、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9.如图为某食物网,则正确的叙述有( )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 g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增加20.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微生物B.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丙处于最高营养级C.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能量循环利用D.若乙为初级消费者,则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比甲的少21.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
10、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22.(2012兖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3.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11、红”的美丽景象。近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涌入该湖。湖水不仅变得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地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24.(2012合肥模拟)下列事实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控制人口
12、增长,同时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25.(10分)(2011安徽高考)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13、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26.(12分)(2012皖南八校联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A、B、C、D、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2)图中共有_个营养级;C和D的种间关系是_。(3)若上述生态系统出现在火灾过后形成的草原上,则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4)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5)在上图食物网中若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若要使C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为y,那么x和y的关系可表示为_。27.(10分)(2012广州模拟)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
14、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_调节。_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负反馈B.正反馈C.激素D.负反馈和正反馈(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原因是_。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_。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_的形式进行流动。(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
15、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_。(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28.(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形式流动。(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的_平衡,形成温室效应。(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 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为 _ kJ。(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
16、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特点。(6)每年的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选种的植物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原理。29.(10分) (预测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发生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灾后河流污染,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等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藻类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
17、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_。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2)地震区域的生态恢复需采用_措施和_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但不能仅靠人工恢复措施,还应依靠_机制。(3)地震灾区内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_,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_保护。答案解析1.【解析】选C。发达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是由于本地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是贫困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2.【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为幼年个体比例较小,老年个体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3.【解析】选D。鸟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志重捕法;“S”
18、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并不是完全停止增长;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关,而营养结构正是由捕食关系构建的。4.【解析】选D。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5.【解题指南】1.考查实质: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2.解题关键:分析坐标图找出物种数目与生产力的关系。【解析】选B。题中说明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生产力降低。而图示中的信息说明了在较低的海拔范围内,
19、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增加,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6.【解析】选C。培养酵母菌时,应在适宜条件下,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应将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抽样检测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7.【解析】选A。据图可知,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在开始阶段,乙种群的竞争能力比甲种群强;甲种群表现为“S”
20、型增长,b点时,甲种群存在种内斗争,同时受到环境的限制,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不为零。8.【解析】选A。森林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即同时具有灌木层、苔藓层、地衣层等;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演替的过程中群落既能够影响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9.【解析】选C。夜幕降临时,光线变暗,作为葡糖实紫褐蛾出行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10.【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产者和
21、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原有状态,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只能干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只有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化,才能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1.【解析】选A。细菌中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植物中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中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异养型生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一定是自养型生物。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生产者的理解。A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层;B 正
22、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固定CO2制造有机物;C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把光能或氧化体外无机物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制造的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D错误,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也可以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13.【解析】选C。图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数量呈上升、下降波动,反映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正确。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对数量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的为捕食者”进行判断,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B项正确。D点后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在丙曲线的A点到E点内,D点种群繁殖速度最快,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应在种群数量最大值对应的点,即图中A点,C项错误。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23、稳定性增强后,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物种恢复稳定状态的速度快,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D项正确。14.【解题指南】1.考查实质: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种类和功能等。2.解题关键:重视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与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共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5.【解析】选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变化,能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乙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甲中部分能量因呼吸以热能
24、形式散失而使乙比甲的能量少。16.【解析】选B。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温度、CO2、矿质营养以外,还有水,故A错误;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充足,温度也高,所以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故B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即总生产量)的10%20%,故C错误;图中营养指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故D错误。17.【解析】选B。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可知,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B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
25、到C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3%;C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能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D错误,通过食物链ABC可以看出,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二是受它的食物种群A的变化影响。18.【解析】选D。因为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等。图中只有1条捕食食物链,秃鹫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营养级之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19.【解析】选D。本题考
26、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A错误,如图所示,在此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错误,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图中仅为某一区域的某一食物网,而不包括所有生物;C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根据D占据的位置,处于5条食物链,D所摄取的各种生物量不确定,因此不能确定消耗A的量。D正确,当E减少时,短期内A的数量将增加,从而G的数量将增加,H的数量也将增加。20.【解析】选D。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B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丙为分解者,不
27、出现在食物链中;C错误,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若乙为初级消费者,甲则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总量比生产者的少。【误区警示】(1)审题粗心,不能依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对图解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不能正确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生态系统不同成分的具体名称。(2)知识混淆,理解不全面。由于混淆了“物质和能量”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甲、乙、丙中含有的有机物“属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可以循环利用,导致错选C项。21.【解析】选A。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是一种科学发明
28、,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根据自然选择特点,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仅是海水摩擦;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进化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决定了鲨鱼的进化方向。22.【解析】选D。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增加种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碳生活方式即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温室效应,减缓生态恶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3
29、.【解析】选B。环境污染使微山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24.【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25.【解析】(1)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处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因此低营养级的大熊猫比高营养级的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2)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尿液和
30、肛腺的分泌物是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3)六个彼此隔离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通过生态廊道打破了地理隔离,彼此交配繁殖后代,实现了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4)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答案:(1)大熊猫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比华南虎低(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26.【解析】(1)由图可知E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所以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由图中A到D再到C可以得
31、出共有三个营养级;C和D既共同以A为食,存在竞争关系,又有C以D为食,存在捕食关系。(3)火灾过后土壤中仍然有植物的根、种子等,所以属于次生演替。(4)因为是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才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所以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5)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题中涉及至少需要A的能量,所以用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因为存在两条食物链,一条是ADC,一条是AC,所以根据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y=25x-20ax。答案:(1)光合作用(2)三 竞争和捕食(3)次生演替(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5)y=25x-2
32、0ax27.【解析】(1)正反馈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反馈,其作用正好与负反馈调节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往往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降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速率,从而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由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答案:(1)B A(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次生)演替 有机物(3)生产者(植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循环过程,以及从碳循环中找出其中的食物链。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利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1)答案为CO2和(含碳)有机物。(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随着现
34、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量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3)图中A与B是双向箭头,且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入了A,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能从A中获取CO2,故为生产者,B、C、D都可以为E提供能量,故E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此题中的食物链就是BCD。(4)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最高营养级D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多能量为:10020%20%=4 kJ;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少能量为:10010%10%=1 kJ;故为14 kJ。(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答案:(1)CO2和(含碳)有机物(2)光合作用 呼吸
35、作用(细胞呼吸) 碳循环(3)BCD (4)14 (5)逐级递减 (6)协调与平衡【方法技巧】有关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首先判断双箭头的两端是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除双箭头外生产者只有发出箭头,非生物环境只有接受箭头。(2)消费者接受一个箭头而发出三个,分解者则接受多个发出一个,两者之间物质流动方向是从消费者到分解者。29.【解析】杀藻剂处理水华会造成二次污染,持续时效较短;而生物修复过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持续时效较长。藻类、大型挺水植物是该生物修复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挺水植物通过遮光,影响藻类生长;还可以通过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繁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两种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不但要重视人的力量,还要充分依靠自然的演替和恢复力;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是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答案:(1)二次污染,持续时效较短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鱼捕食藻类吸收矿质营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遮光,影响藻类生长(2)生物 工程 自然演替(3)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