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专项训练二1(2021安徽池州质量监测)2020年初巴基斯坦、印度出现蝗灾,蝗虫数量多,蝗虫带来的危害严重。(1)造成此次蝗灾的是沙漠飞蝗,它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形态,这里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_特征。(2)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便相互攻击,当其后肢某部位受到强烈刺激时,体内就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5羟色胺,并引起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散居型蝗虫个体表现出聚集行为并转化为群居型。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调节属于_调节。(3)散居型与群居型蝗虫形态和习性差别很大,如只有群居型个体才能产生具有挥发性的苯乙腈(可转化成剧毒氢氰酸)来警告鸟类。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请问蝗虫的这种变化能不能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_,你的理由是:_ _。为蝗虫的进化提供新的原材料。【答案】(1)空间(2)(正)反馈(3)不能因为发生变化的蝗虫只是遗传物质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解析】(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该种群的空间特征,沙漠飞蝗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加大后,5羟色胺释放更多,种群密度进一步加大,这种增强最初发生的变化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3)由题意分析,发生变化的蝗虫只是遗传物质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蝗虫的这种变化不能。2(
3、2021安徽合肥八中联考)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15年510月对相似的甲、乙、丙三个草原群落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问题:实验样地甲乙丙布氏田鼠数量/只(10m)20514生产者的生物量/(gm2)340.04236.92130.36植物物种数/(种km2)353429(1)在每月中旬一般采用_法调查布氏田鼠的密度,以确定其增减。(2)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和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依次是_ _、_。(填“显著”或“不显著”)(3)据表推测,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草原退化,其原因是_ _。为防治草原布氏田鼠鼠害,不宜将其数量
4、控制在K/2左右的主要原因是_ _。【答案】(1)标记重捕(2)不显著显著(3)当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多时,生产者的生物量和植物物种数均下降此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解析】(1)布氏田鼠由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其种群数量需要采用标记重捕法。(2)分析表格数据,乙地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较低,与甲地相比,生产者的生物量明显降低,植物物种数变化不大,所以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影响不显著,对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显著。(3)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导致草原退化,其原因是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过高时,会显著降低生产者的生物量和植物物种数。防治草原布氏田鼠鼠害,不宜将其数
5、量控制在K/2左右的主要原因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快的,可以快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3(2021江苏徐州期末)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0.1 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分析回答问题:(1)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原因是_。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_(填“前”或“后”)滴加样液。(2)在计数前常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
6、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_个。(3)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速率、种内斗争的强度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_、_、_ (填“ab”“ab”或“abab(4)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解析】(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2)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
7、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 00010105108(个)。(3)由图乙可知,曲线a、b均为“S”形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斗争强度ab。(4)若在t2后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且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种群的数量均会下降。4(2021四川成都诊断)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
8、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_(至少答出两点)等。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_。(2)珠峰北坡生长着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藏旺拉,调查这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采取_(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3)珠峰海拔6 0007 000 m几乎终年积雪,但近年来在该地段却出现了绿色植物,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答案】(1)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物种组成(2)样方法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
9、,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解析】(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会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物种组成。(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等。(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近年来在题述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5(2021山东青岛调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
10、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演替,其原因是_ 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 _。(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
11、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请说明理由:_。(5)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_。【答案】(1)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群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不能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5)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
12、,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并且农药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方案二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该林海的土壤中生活着硝化细菌和霉菌,其中霉菌在该生态
13、系统中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5)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前者是化学防治,后者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防治效果较好。6(2021河北衡水中学期末)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
14、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筑巢高度/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20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2240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鸟的优势种是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1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鸟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正常情况下,由于鹭鸟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填“偏大”或“偏小”)。(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
15、了群落的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和_,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答案】(1)池鹭随机标记重捕法偏大(2)垂直空间(3)时间取食地点(或地点)竞争【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中鹭鸟的
16、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鸟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正常情况下,由于鹭鸟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但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较为均
17、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7(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一模)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该团队在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该实验探索出的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有助于控制登革病毒的传播。(1)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以检验实验效果。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
18、_。(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能力,其基础为_调节。(3)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答案】(1)小岛封闭性好,迁出率和迁入率低,对该实验结果影响小(2)自我调节负反馈(3)信息传递通过模拟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达到灭雄的目的,从而降低白纹伊蚊种群的数量【解析】(1)封闭小岛可减少外来白纹伊蚊的迁入,同时阻止岛内白纹伊蚊的迁出,进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9、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3)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可通过模拟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进而将雄蚊大量灭杀,这样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8(2021云南昆明模拟)我国设立的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其中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成为首要任务。有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设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
20、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_。(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样设计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_功能。(3)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1、c2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x 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y kJ,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_kJ,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kJ,其中图中b表示_能量。(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_。【答案】(1)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提
21、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微生物分解物质循环(3)020%a或20%(xy)A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4)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水面浮床上种植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种设计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3)粪便是食物残渣,其所含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因此,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0 kJ。A同化的能量为a(或xy)kJ,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a kJ或20%(xy)kJ,c1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则表示A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