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通过观看裸岩上群落演替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初步认识群落演替的过程;随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出裸岩上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而分析出演替的特点。要帮助学生明确这种变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造成的,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向着使群落相对稳定的方向进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从演替的起点、基质、环境条件、演替经历的时间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要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是普遍存在的,演替是
2、一个过程,因此有起点、阶段和终点。起点不同,演替的类型不同,阶段有差异。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了演替的阶段和方向不同以及其终点的差异。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最终让学生了解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的意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
3、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参考资料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普遍地发生着。因此,任何一块地段,都有可能接受这些扩散来的繁殖体。任何一块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任何一个旧的群落被新的群落取代的过程中,都必然包含有植物的定居过程。故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对于动物来说,植物是它们的食物来源,以及营
4、巢、繁殖的场所。当然,不同动物对这种场所的需求是不同的。当植物环境变得不适宜它们生存的时候,它们便迁移出去,另找新的合适环境;与此同时,又会有一些动物从别处前来寻找新的栖居地。因此,每当群落中植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居住在其中的动物实际上也在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整个生物群落内部的生物又以新的联系方式统一起来。(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内部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群落内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会使微气象条件发生改变,为自己创造不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促进其他生物的定居和加快自身的灭亡,使原来的群落解体,引发演替。(3)种
5、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一个群落中的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外部和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新物种迁入初期首先表现的大多是负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等,定居后出现生态位的分化,虽然经过适应后,正相互作用增加,但很快会由于种内矛盾加剧,或改变了的环境使其实际生态位缩小,或其他物种的入侵,形成周而复始的更替。事实上当某种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加时,不仅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会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竞争能力弱的种群逐步缩小到自己的地盘中,甚至被排挤到群落之外。这种情形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群落中。(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发演替的重要条件。(5)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没有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人类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