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179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 通过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及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西周之所以平定天下,主要是因

2、为政治制度的创新,西周的制度与商朝的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制。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指的是分封制。因此,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拱卫王室,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分封的对象除了同姓贵族,还有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此项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周政治制度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的特征,并且世袭制自夏启就已确立,并非商周两朝的不同之处

3、,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密切结合,故D项错误。2. 战国时期,某诸侯国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某诸侯国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这一诸侯国是秦国,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一带,选项D正确;选项A是楚国区域,排除;选项B是齐国区域,排除;选项C是燕国区域,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解读题干得出这一国家是秦国。3. 据史料记载,春

4、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B.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C.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表明春秋战国政治秩序遭到挑战,从侧面佐证了分封制走向瓦解,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诸侯国逐渐减少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周天子威性下降,势力衰弱,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n)谷,直通之。”这一举措A. 加强北部边防B.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

5、有效管辖C.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原位于秦朝北部,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直通云阳的道路,这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选项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少数民族的管理,选项B排除;九原属于北方,选项C、D排除。5.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

6、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6.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

7、详解】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采取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材料反映士族把持选官,符合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故选B;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废止于清末,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排除C;D是元朝开始的地方管理系统,排除.7. 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讼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A. 注重官员慎言谨行和自身素质B. 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C. 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D. 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

8、污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居官难,居宪司又难,讼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得出官员要慎言谨行,从“先当自治其身”可知注重官员自身素质,故选A;材料没有说明古代中国监察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故D排除。8.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

9、,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决策程序规范化9. 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一县汉朝州一郡(国)一县唐朝道一州一县宋朝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元朝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明朝省一府一州一县清朝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A. 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B. 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C. 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D. 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答

10、案】D【解析】【详解】根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根据上图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清为省,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上图可知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故B项排除。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故C项排除。10.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11、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11.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

12、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12.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

13、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只是辅助皇帝的秘书机构,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

14、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 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A. 表现形式较为单一B. 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C. 民族观念逐渐淡化D. 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这个主轴展开,这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发展连续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多样,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是不断发展成熟的,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5、排除。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对战争期间与英国人有来往的中国人“全然免罪”,对“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关系友好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 侵犯了中国领土D.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政府必须对战争期间与英国人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惩罚充当汉奸的中国人或卖国贼,属于中国内部事务,英国通过条约要求释放,这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故答案为B项。A项英国与清政府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并非友好关系,排除;C项

16、根据材料条款可知,这体现出英国蓄意干涉中国内政,而非侵犯中国领土,排除;D项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关税主权进行侵犯,排除。【点睛】鸦片战争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犯法的罪犯,曾多次抵抗中国政府对他们的依法审理。1842年中英善后章程 (亦称穿鼻条约)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这是攫夺领事裁判权之始。15.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

17、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 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 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去岁仓促开衅”,说明该条约签订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说明了海陆战役都失败,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前没有认真备战,结果导致海战、陆战都失败,此条约应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正确;A项所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已有规定,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海战,排除;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鸦片战争没有海战

18、,排除C;D项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海战,排除。16. 19世纪末,著名扩张主义者、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洛奇曾一语道破“门户开放”政策的“天机”:“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地位的话,那么,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的巨大贸易,以及有希望找到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市场的广大地区,都会实际上对我们永远关闭。”该观点表明“门户开放”政策A. 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B. 实质是缓和列强间的矛盾C. 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D. 使美国在侵华中占据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地位的话”结合所学可知洛奇的

19、主张是在列强瓜分中国基本完毕时做出的外交思想调整,反映了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这表明“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故A项正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矛盾和消弭中国人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故B项排除。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故C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不能说使美国在侵华中占据主导,故D项排除。17. 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 袁昶反对

20、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 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C. 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 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答案】A【解析】材料中袁昶认为义和团攻击使馆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故选A。引用古代的交战礼仪,并非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排除B项。依据所学史实可知,统治者并没有支持其方案,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18. 京城内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联军皆大掠,鲜得免者。有自刭久,项断尸坠者。其生存者,多于门首插某国顺民旗,求保护。”材料表明A. 鸦片战争时B.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C. 九一八事变时D. 八国联军侵华时【答案】D【解析】【详解】

21、材料是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时期的事件描述,因此D正确;ABC均与北京无关,排除。故选D。19.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是农民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国入侵加剧社会矛盾,故A正确;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领导的反帝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是“

22、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20.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23、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21.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 爱国

24、觉悟得到提高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22.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图。下列口号与该图内容相吻合的是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 打倒列强,除军阀C. 打土豪,分田地D. 要想攘外,必先安内【答案】B【解析】从材料图片中箭头的方向我们能看出,这次战役是从广州开始的,一

25、路北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北伐战争,它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土地革命的口号;D选项是蒋介石针对抗日战争时所说的话。23. 毛泽东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说:“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所述A.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成果B.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认识C. 阐明了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D. 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材料所述也就是对“工

26、农武装割据”实践的认识,B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斗争而非合作,A不符合题意,排除;阐明了革命根据地而非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红军长征,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4. 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A. 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B. 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C. 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

27、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故A正确;“1936年夏天”国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B;“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C;“到1937年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夏天”“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25. 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A. 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B. 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C. 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D.

28、 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正太路”,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展开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重创了日军,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故选D;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的战役,排除A;百团大战是破袭战,排除B;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排除C。26. 抗战中某次会战前,中方在3月已获悉日军有从信阳、武汉向鄂西北大举进攻的企图。4月指出:“对敌进犯沙、宜,应迅即预行部署,准备先发制敌第五战区应乘敌企图渐趋明显以前,行先发制敌攻击。由战区密切注视敌情,适机断然实施,但须于四月中旬末完成攻击诸准备。”

29、这次会战是A 太原会战B. 徐州会战C. 武汉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鄂西北”“进犯沙、宜”中可知这次会战应是枣宜会战,故选D;太原会战在山西,故A排除;徐州会战在江苏徐州一带,故B排除;武汉会战不属于“鄂西北”,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鄂西北”“进犯沙、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枣宜会战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7. 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该时期A.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B. 实现了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与制衡C. 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 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答案】

30、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所述是第一届政协会议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中国的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了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与制衡,故排除B;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排除C;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故排除D。28.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的哪项政策和哪项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A.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 民族区域自

31、治,各民族共同繁荣C.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D. 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的信息说明西藏繁荣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有关,故B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9.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密

32、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30.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

33、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那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新时代下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都是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之前形成,且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1. 新华社记者吴冷西曾回忆和评价某次国际会议的新闻报道:有声有色地报道会议中

34、的辩论,也丰富多彩地论述会场外的周旋。第一次把有世界各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卓越形象和外交魅力,传播到世界。该次会议是A. 开罗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万隆会议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第一次有世界各国参加”“周总理为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故B正确;开罗会议时期是国民政府参加,故A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不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C排除;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1971年,故D排除。32.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

35、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 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 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 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错在“开始重视”,C项错在“首次打开”。所以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

36、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3. 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B. 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C. 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D. 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A错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九已经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了,C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

37、在1978年底,D错误欧盟是1993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34. 下面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 共同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D. 1982年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B。35. 201

38、5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俄罗斯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会议的主题是规划组织未来发展,就本组织发展重大问题及地区重要问题协调立场。这体现了我国A.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开展和平外交,消除国家间的冲突D.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大外交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体现的是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大外交活动,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上合组织属于地区性的组织,与联合国无关,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消除,排除。故选D。36. 有个地方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学者不能遁入

39、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下列最符合题意的是A. 古代雅典有限的政治自由B. 古代雅典人人参政的特色C. 古罗马强调法律的重要性D. 古罗马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哲人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公民政治自由受限制,A正确;古代雅典是公民政治,不是人人参政,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不是罗马,故CD错误。37.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历史著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述他亲身经历的战争时,固然也难免在描写某些情节

40、时添加他自己的主观意图,但总的来说,他是以严肃认真、批判求真的态度来写的。他曾广泛游历,实地考察,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古代中国司马迁在他的历史著述史记中,以大量的口碑资料、实地考察、文献资料为基础,加上他本人历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剔抉选择完成。这说明A. 当代史和前代史的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体历史本身B. 史学家可以对历史运动的整体作出规律性把握并认识它、穷尽它C. 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间存在一定背离关系D.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体历史本身,即使是经著述者本人故

41、意歪曲了的历史著述,也在不同侧面折射历史的真实,故A正确;史学家可以弄清部分,但不能绝对认识历史和穷尽历史,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故C排除;历史事实的考辨,不一定需要考古学的进展,故D错误。38. 公元前420年以后,哲人苏格拉底开始鼓吹国家应当由精英统治。大约与此同时,著名政治家阿克比阿德斯也公开宣称,“关于这种公认愚笨的制度,我没有任何新东西可说”。这说明当时雅典A. 民主政治逐渐进入“黄金时代”B. 存在质疑“人民主权”的声音C. 政治家施政已经抛弃正义原则D.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精英统治”“关于这种公认愚笨的制度,我没有任

42、何新东西可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家认为这不是一种聪明的制度,综合两者可以得出两人都对人民主权有所质疑。故答案为B项。A项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间为公元前 443 年至公元前 429 年是,不符合材料所示是公元前 420 年,排除;C项材料只说政治家对民主政治质疑,而非施政时抛弃正义原则,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的政治权力问题,排除。39. 乘着时光隧道,当回到希腊的古典时代,你能看到情景是A. 国王住在高高耸立在山冈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B. 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高兴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C. 公民大会正在讨论

43、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论的场面D. 雅典正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一块陶片或贝壳上写下他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万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属于民主政治,其中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因此C正确,A排除;雅典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因此B排除;陶片放逐法规定超过6000票就会遭到流放,D排除。故选C。40.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

44、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二、非选择题41.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

45、设计的,。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许倬云历史大脉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

46、,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答案】(

47、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点: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可归纳出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相同之处是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根据材料“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48、”“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3)落实: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发展表现进行作答即可,如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4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素养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据素养,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符合主题的时间顺序:图1、3、5、6。挑选理由: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的中国外交发展史,图1、3、5、6符合这一主题要求。【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这一主题可知,所选图片事件必须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活动,所以符合主题的时间顺序为:图1、3、5、6。挑选的理由是因为“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的中国外交发展史,只有图1、3、5、6符合这一主题要求,而图2会议中国没有参加,图4会议不属于现代,故排除图2和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