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156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4年学法分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专题复习要把握一个概念,明确两个方面。“一个概念”是指什么是哲学,我们从基本内涵、基本派别、哲学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方面来理解。“两个方面”即强调哲学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从探究世界的本原看,主要把握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从追求真理看,主要理解认识论的内容。从整个教材看:合理区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认识与社会意识及其价值观的联系。同时要合理区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应 试 指 导年份考点2010T2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单选)T28:意识的作用(单选)T35(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

2、性的关系(简析)T2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单选)2011T2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单选)T2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单选) T2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单选)T2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单选)T28: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单选)2012T2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单选)T2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单选)T28: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单选)T2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单选)2013T3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单选)【命题特征】唯物论试题以荀子名言、英国诗人雪莱无常诗句、传统的电影放映方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古语、唐代诗人李贺名句、漫画

3、破旧立新、艺术家傅聪的艺术观等立意,设置具体情境,考查从诗句、古语、诗词等形式中获取、理解有效信息,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以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漫画你的心境、郑板桥名言、漫画爱鸟工程、建设学习型政党等立意,通过文字、名言、典故、漫画等形式,设置具体情境,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尊重规律的关系。认识论试题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名言、黑格尔名言、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或小于180、对甲型HlNl流感的研究过程等立意,通过名言、古语、自然科学情境等形式,主要考查实践、认识、真理的知识。【学法指导】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和谐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结合这一高考主题,我们必须把握如下几个方

4、面。(1) 理解哲学基本派别,明确哲学概念和作用。结合古诗词、名言警句以及网络热词,合理区分哲学基本派别,认识哲学的作用。(2) 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结合国家方针政策的转变,社会意识的变革,认识意识的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 理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立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案例,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4)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结合人类科技发展和人类具体认识的进步,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的过程。专 题 整 合 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1)

5、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区别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地位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

6、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联系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对第一方面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第一方面问题的正确解决(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基本形态区 别联系基本观点优点局限性及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代表人物:荀子、王夫之、范缜、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

7、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代表人物:拉美特里、狄德罗、费尔巴哈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观与历史观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唯心主义基本形态的区别与联系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区别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

8、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子夏:

9、“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朱熹:“理在先,气在后。”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联系两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两大派别基本观点分歧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两大派别基本观点分歧根本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典型例题1】(2011江苏卷)

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对点训练1】(2012南京、盐城一模)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一观点属于()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C. 不可知论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世界的物质性(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 理 内 容理 解强 调误 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11、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谈物质(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区别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12、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 意识的作用认识世界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13、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特别提醒】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14、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侧重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角度从唯物论的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从辩证法的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联系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

15、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议一议正确认识唯物论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示:(1) 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

16、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 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典型例题2】(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

17、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对点训练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 尊重客观规律(1)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18、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 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有关规律的易错易混点(1)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不能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和违背规律。(2) 不能认为任

19、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附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把规律看做是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3) 规律不等于规则。规律和规则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 两者的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20、、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所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两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制定,也不能被修改、消灭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是由人们制定的,可以被修改、补充或废除。所以,我们绝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联系:规则作为主观的东西,它应该依据客观规律而制定、形成。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 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1)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

21、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2)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特别提醒】正确区分“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1) “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的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2) “意识的能动性”包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

22、,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包括实践。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的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上述分析说明,“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思维拓展】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问题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此部分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意识

23、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错误意识阻碍物质世界发展。(2) 按客观规律办事:此部分一定注意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是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 单独考查意识的作用:此部分一定注意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典型例题3】(2011北京卷)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事

24、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A. B. C. D. 【对点训练3】2011年6月4日,中国运动员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对手,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网球灿烂的辉煌时刻。这说明()A.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获得成功B. 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C.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们成功的关键D. 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的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求索真理的历程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正确理解实践的特点特点内 涵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5、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正确理解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把间接经

26、验当做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果认识超出人的认识范围,人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

27、了意义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理解真理的特点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2) 区分真理与谬误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两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

28、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真理,但如果把阶级斗争视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就会转化为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

29、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的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使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就能使错误认识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3) 认识的过程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

30、升总要求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思维拓展】哲学领域中有关主观性反映的几种表述。哲学领域概念考查角度唯物论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认识论认识认识的反作用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价值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价值观的作用【典型例题4】(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 B. C. D. 【对点训练4】( 2012南京三模)德国思想家、文学家

31、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 B. C. D. 洞 悉 热 点 经济转型明导向,科技发展循规律【热点播报】1. 2013年7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用新视角和新思路,正确

32、认识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把握好、运用好宏观政策,统筹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 2013年2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将于2013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神十”背负的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神十”将巩固和优化“神九”实现的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对“神九”和“神八”飞船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予以改进。【命题透视】1. 请你立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分析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示:(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 推动科技创新,依

33、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 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出口、投资、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4) 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结合材料,分析人大加强基层调研的政治意义。提示:(1)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加强基层调研,能够倾听民意,反映民情,正确表达人民诉求。(2)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人大加强基层调研,有利于推动民生立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更好地维护民生。(3) 人大加强

34、基层调研,有利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4) “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加强基层调研,有利于督促“一府两院”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维护人民的利益。3. 请你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提示:(1)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安排。(2) 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抗灾救灾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性作用的程度和范围。(3) 意识对人们

3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抗灾救灾应该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以高昂的精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振奋精神。(4)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4.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提示:(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载人航天,太空对接等活动,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经验。(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载人航天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对载人航天理论认识的深化。(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太空对接实验,验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对接技术的正确性。(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太空对接实验的成功,将会指导我国下一步载人航天实

36、践的发展。【典例剖析】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并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蛟龙”号深度探海、“超级稻”产量突破900公斤等。这些都是我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的结果。材料二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的科学家颁奖。透过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可以看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正在日新

37、月异地改写着人们今天的生活,描绘着明天更加美好的蓝图。(1) 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2) 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3)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 调控房价保民生【热点播报】 1.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针对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不同情况,我国灵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先后采取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刺激住房消费、“五项措施”“国八条”“国十条”、限购令、征收房产税、建设公租房等措施,运用多种手段,增加供应,遏

38、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调控要点:(1) 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 :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消费性贷款的禁止用于购买住房。(2) 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我国将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全国。(3) 部分城市限购房套数: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4) 囤地捂盘房企将停发股票债券不给贷款: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2.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房地产

39、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是新政府首次对房地产行业正面表态。这表明房地产政策由此前以行政抑制为导向的政策调控方式将正式、全面转向长期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不是简单打压或放松,而是一整套制度设计,至少应包括以房产税调节高端需求、以土地制度改革和首套房贷款优惠支持中端需求、以保障房覆盖低端需求、以拓展融资途径等给予金融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组合。【命题透视】1. 我国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认识论依据有哪些?提示:(1)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我国通过制定房地产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的房地产政策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并指导和服务于社

40、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我国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4)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针对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一个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2. 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和变化过程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提示:(1)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注重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2)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

41、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 竖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典例剖析】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今天,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人们

42、开始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来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结合上述材料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课 堂 评 价1. (2013扬州一模)“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2. (2013南通一模)下列诗词、俗语中包含“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哲理的是()A. 断崖横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B.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C. 凡事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成豆苗D. 路当平处能

43、持重,势到穷时妙转移3. (2013扬州一模)印象普陀是浙江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是一场集自然风光、佛教文化、高品质艺术视觉效果于一体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引导人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一主题体现了()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C.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4. (2013扬州一模)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夜郎自大”成语由此而来。“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A.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 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C. 真理是相对

44、的、有条件的D.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5. (2013扬州一模)“地沟油”之后,市场上又出现了“潲水油”,然而人们对其具体危害尚未认清,也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亟待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这表明()A. 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C. 权威是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D.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6. (2013扬州一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相往往像原始森林里来去无形的灵狐。只有穷追不舍的猎手,才有可能发现它的踪迹。“深一点,才能真一点”,这说明() 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实践具

45、有社会历史性A. B. C. D.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题型分类研究暨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见第6566页)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整合】【典型例题1】C【解析】本题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唯心主义的正确判定。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虽有不同表现,但在世界本质问题的认识上是相同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项是不可知论;只有C项能满足题干要求。故选C。【对点训练1】B【典型例题2】B【解析】本题以诗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理的理解,主要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雪莱的诗只

46、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项中与此哲理相近的只有B项。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关系。【对点训练2】C【典型例题3】A【解析】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及出现的新问题,说明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符合题意,故选A。与题意无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错误。【对点训练3】D【典型例题4】C【解析】表述错误,既然是真理,即正确的认识,就不能被推翻,否则就是谬误。表述也错误,认识是基于历史条件的,而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排除

47、。分别说明了真理的发展过程和具有的特点。故选C。【对点训练4】B【洞悉热点】热点1(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科技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科学的结果。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科技人员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同时又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埋头苦干,是他们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表现。(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

48、技进步和创新。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新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切实履行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

49、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蛟龙”号深度探海、“超级稻”高产攻关成功等科技突破,都有利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热点2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 人们开始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着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不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课堂评价】1. C2. C3. C4. D5. A6.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