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122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1.“新政府赢得了公认的大力支持,因为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撤销了所有对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限制,废除了歧视种族或宗教团体的法律,但是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这个“新政府”是A. 沙皇政府B. 彼得堡苏维埃C. 临时政府D. 苏维埃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新政府”是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没有满足民众退出战争和分给农民土地的

2、要求,故C正确;AB不符合“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排除;苏维埃政府代表民众的利益,应该满足民众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排除。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B 成立华约组织C.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 支持民主德国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

3、员会,故C项正确;A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不是经济方面对峙的措施,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的关键信息。3.出现下表所示贸易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墨西哥对美国出口额统计表(部分)年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6年1 581亿美元85.5%2008年1 830亿美元80.2%2013年2 202亿美元78.3%A.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B. 墨西哥的出口规模在扩大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表格体现的是墨西哥对外贸易的状况,导致表

4、格中现象出现的原因应该在墨西哥自身,A项不是导致墨西哥对美国出口额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故错误;统计表仅体现出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体现不出出口规模扩大,故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在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可减免关税,有利于墨西哥货物大量出口美国,故D项正确。4.列宁指出:“(十月革命)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意志,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沙皇专制直接导致革命发生B. 资产阶级放弃革命的领导权C. 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D. 无产阶级尚

5、未做好革命准备【答案】C【解析】“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说明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故C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革命爆发,故A错误;资产阶级是二月革命领导者,故B错;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一直参与,故D错误。5.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 “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B. 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C. “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D. 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答案

6、】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战后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滞涨时期,为了解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项正确。项说法,并不是“混合经济”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而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排除。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降低,排除。“新经济”的出现带来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6. 对下列当今经济区域集团的评述,正确的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

7、差异B. 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C.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D. 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具体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中国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表述无误,故A项正确。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当为经济和政治领域,故B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其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表述错误,两者之间既有

8、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评价【名师点睛】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利与弊利:促进了各集团内部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和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促进各国更加着重于经济科技力量的较量;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弊: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虽然是历史发展潮

9、流,但他也有些负面影响。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合作的优惠措施只是针对成员国的,不利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不利于缩小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7. 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 “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C. 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 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未考虑农民口粮,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

10、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C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B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8.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这形象的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 引发政治危机B. 持续时间长C. 破坏性特别大D. 波及范围广【答案】B【解

11、析】【详解】“慢性病”的特点是慢性发展,持续时间长,故B正确;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属于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之一,并不能体现“慢性病”,故A错误;破坏性特别大,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对社会的严重的摧毁力,与“慢性病”无关,故C错误;范围广,形容经济危机影响的社会领域和地域广,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9.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强调两个政权

12、的并存不可避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项错误。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0.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

13、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A. 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B. 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C. 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D. 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故B项正确;AC项是世界银行的职能,排除;D项是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责,排除。点睛:材料“成员国

14、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11.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A. 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 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 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 促进了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5、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也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学生可以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

16、本的企图是A.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B. 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C. 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D.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认为“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实质是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经呈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A选项排除。日本的目的并不是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B选项排除。日本愿意承担国际责任以提高政治地位,C选项排除。【点睛】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三大目标:(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既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7、,也是它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做出的适应性反应。13.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A. 巩固区域集团化B. 消除国际竞争C. 促进国际合作D. 推动贸易自由化【答案】D【解析】【详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它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材料中的“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正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推

18、动贸易自由化,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是解决贸易纠纷,显然不可能消除贸易竞争,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宗旨不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故C项错误。14.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表述正确的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的“过”主要体现在政治改革中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点睛:本题以苏联经济

19、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农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年代,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故正确。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不成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多党制,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最终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故错误,正确。故排除ABD,所以选C。15.如图是某

20、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A.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B. 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C. 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D.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图片中美国和苏联相对,体现的是两国之间冷战的背景,而中间的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多种力量,所以图示体现的是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D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后,排除A项;在美苏冷战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欧共体、日本崛起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C项。16.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

21、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7年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A选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不符

22、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七月流血也属于十月革命的背景,故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故D选项错误。故选A。17.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国会据此通过了包括“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四百多项,将战后美国的社会改革推到了新的高峰。通过这一努力美国A.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 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C. 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C【解析】根据“1964年”“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四百多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

23、预,扩大社会福利,C正确,D错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解决,A表述绝对,错误;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排除B。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64年”“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四百多项”,联系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18.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 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是指苏联发展重工业时候牺牲了农业为代价,故C

24、正确;小农经济已经经过改造走集体化道路,故A错误;B不符材料牺牲农业信息;D属于经济体制,与题意不符。19.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判断A. 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B. 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C. 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D. 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答案】D【解析】苏联官方的说法与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相矛盾,这并不妨碍历史真相的探究,故A错误;官方资料的可信度不一定更高,故B错误;苏联解体之后的研

25、究可信度也不一定更高,故C错误;材料说明需要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故D正确。故选D。20.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煤炭(万吨)355016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300955031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 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 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 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答案】C【解析】表格显示钢煤炭涨幅在326% 和368% ,而棉

26、纺织品和谷物涨幅只有40% ,说明苏联注重工业化发展,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C正确;农业集体化主要是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不是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A错误;苏联工业化不是协调发展,B错误;苏联农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D错误。点睛: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历史特征及其历史教训(1)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2)教训: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21.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

27、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C.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D. 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区间的冲突加剧,引发局部战争,导致世界秩序动荡。故答案为D项。A项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主

28、要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而不是美苏冷战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排除。【点睛】“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主流,但各种矛盾仍然存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在有些地方依然尖锐,造成地区战争和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极端组织活动频繁,恐怖事件屡屡出现,严重影响着世界安全。2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 得到了美苏两国的支持B. 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C. 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D.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

29、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天然盟友”并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的主旨和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3.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减耕减产,降低

30、农产品价格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C.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危机时刻政府还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其主要是为减少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产品出口和防止投机,故BD项错误。24.多样性的联合,将会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下列集中体现了“多样性的联合”的国际组织是A. B. C. D.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来看,这个“多样性的联合”的国际组织是

31、欧盟,A项是欧盟标志图,故答案为A项。B项代表亚太经合组织,C项代表北美自由贸易区,D项代表世界贸易组织,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25.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为此,他的农业改革措施是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 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C. 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D. 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描述的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实行僵化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村民众生活现状,为此赫鲁晓夫从农业改革为突破口,实行粮食收购制代替产品义务交售制,故C项

32、正确。A和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B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措施。26.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解决“这项任务” 的新政措施是A. 保护劳工权利B. 恢复工业生产C. 实行以工代赈D. 保护自然环境【答案】C【解析】材料“由政府直接招雇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的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完成重大工程,故C正确;政府雇佣人员完成工程,不等于保护劳工权利,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恢复

33、工业生产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以工代赈,不是保护自然环境,故D错误。故选C。27.剑桥美国史:“克林顿指出,对于这个步入后冷战时代、迈向新世纪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一场春之祭。美国不再与世界相脱离,而是通过之前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这一时期的美国A. 经济滞胀没有缓解B. 政府干预强度加大C. 经济复苏局面呈现D. 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克林顿时期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新经济”,摆脱了经济滞胀的影响,故排除A项;克林顿时期美国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模式,并没有加大政府的干预强度,故排除B项;根据“重新站在了世界的

34、中心”可知此时的美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不是呈现复苏局面,故排除C项;克林顿时期的美国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并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D项。28.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

35、,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29.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A. 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B. 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C. 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D. 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关贸总协定建立在没有严密而完整的多边协定的基础上,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缔约国对其自

36、由贸易的宗旨的认可,故选D;说各国的贸易壁垒“基本消除”不符合实际,排除A;关贸总协定只是临时适用,没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不可能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排除BC。30.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以阻止东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的修筑A. 标志着德国一分为二B. 促成了北约的建立C. 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D. 是美苏冷战的结果【答案】D【解析】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标志德国分裂,排除A;北约成立于1949年,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遏制共产主义的信息,排除C;

37、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最终德国分裂,故选D。31. 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 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C. 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D. 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该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荒地产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赫鲁晓夫实行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38、时期推行的,故B项错误;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2.1961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首脑会议宣言倡导,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撤除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和消除核战争的威胁,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宣言表明不结盟运动A.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B. 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C. 联合全球治理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D. 谋

39、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答案】A【解析】不结盟运动提出了“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这一独立的主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故A项正确;第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提出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现不出联合全球治理,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故D项错误。33.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A. 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B. 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C.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

40、下D. 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当时的美元和黄金之间是直接挂钩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规定了美元和黄金是直接挂钩的,因此材料犯了基本的史实错误,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师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双挂钩,一固定,加权投票”。所谓 “双挂钩”就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一固定”指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会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1、,加权投票就是每10万元就有一个投票席位。因此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34.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 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

42、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C;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在位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而题干中的时间1926-1940年间,属于斯大林领导时期,故排除A;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没有影响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出于隔绝状态,故排除B;题干问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因,D是题干意思的归纳和概括,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要求选择“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

43、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35.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A. 新经济B. 计划经济C. 过度的福利政策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等信息可以看出,李光耀不赞成过度的福利政策,故答案为C项;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信息

44、不符,排除A项;“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制度,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D项。36.“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对于赫鲁晓夫的这封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信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进攻性武器”当中包含核武器信中的“命令”使当时该地区避免了战争这一事件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A. B. C. D. 【

45、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再结合通信双方是苏联与美国的领导人可知,这一事件是指古巴导弹危机,“进攻性武器”当中包含核武器,这一事件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使当时该地区避免了战争,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这一事件发生在1962年,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D项。37.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农产品收购危机A.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 新经

46、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 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使工农受损【答案】B【解析】根据“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农产品收购危机”,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故B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922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取消,排除A;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47、。38.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A. 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B. 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C. 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D. 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华沙条约是苏联针对美国成立的北约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D项正确;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A错误。华约属于军事组织,不会防止军国主义复辟,故B项错误;华约和北约均不是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8、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39.“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来临。”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A. 经济全球化就是进行殖民侵略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无所作为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利益的失衡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答案】C【解析】据材料“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来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落后

49、国家的差距拉大,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即加剧了利益的失衡,故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有双重性,不能简单等于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无所作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说法也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富者、穷者变多”,学生可以据此理解为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拉大,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可以总结为利益失衡,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0.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

50、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A. 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 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D.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体制设立的目的是尽快的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体制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的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选D。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B项说的是列宁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之后的改革。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评价。第II卷主观题二、材料解析题41.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

51、府职能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罗斯福选集材料三 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52、1982财年1983财年1984财年1.医疗、社会保险3.54.85.92.医疗、住房补贴11.21.73.其他项目21.829.735.3(资料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邦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经济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答案】(1)手段:地方政府具体干预;民间互助合作。实质: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仍是自由放任政

53、策。(2)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主要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3)政策调整: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经济背景:经济“滞胀”现象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智慧: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手段,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实质,依据材料一“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通过法令倡导”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得出。(2)第一小问问题,由材料二“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

54、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可得出产品剩余;由材料二“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可得出消费不足;由材料二“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可得出社会分配不均;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别指出其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即可。(3)第一小问调整,依据材料三文字、数据信息分析得知,美国自1982年起逐年削减在医疗社会保险、医疗住房补贴及其他项目的财政支出,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第二小问背景,结合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过后的经济“滞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得出;第三小问智慧,依据材料一二三,胡佛政府应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罗斯福行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最后综合分析得

55、出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考点: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发展罗斯福新政影响;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发展里根主义经济内容【详解】42.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戴高乐曾说,为使复兴的欧洲大陆能有一个符合我们时代条件的平衡,我们觉得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法国方面认为,主要在经济上和我们一起实现一种最广泛的西方集团会带来许多好处皮埃尔。热尔贝著,丁一凡等译: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材料二: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与“欧洲”之间没关系。这固然是一

56、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三: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

57、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答案】(1)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欧洲经济联合。措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

58、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欧洲共同体。 (2)变化:由排斥到参与。原因:英国经济境况不好(或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帝国瓦解、两极格局影响。(3)影响:消极: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破坏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提供发展方向。因素:国家利益。【解析】【详解】(1)根据“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可知,戴高乐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组建区域集团,即进行欧洲经济联合。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这

59、三个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了欧洲共同体。(2)根据“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可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主要原因就是“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英国脱离欧盟给欧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说削弱了欧盟,阻碍了欧洲一体化,破坏了欧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从积极方面来说也为欧盟的制度改革和未来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方向。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可知,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由排斥到参与再到脱离,造成这

60、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利益。43.20世纪20年代起的约七十年里,苏联的建设道路影响深远,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斯大林选集(下卷

61、)材料三 计划就是法律。沃兹涅辛斯基(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苏联工业总产量位次变化表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量53221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材料四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材料五 2000年,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做的民意调查结果如下:14.6%受访者:20世纪俄罗斯的

62、成就超过其他任何世纪;13.2%受访者:这是俄罗斯最不成功和最困难的一百年;2/3受访者: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空前损失据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检讨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的是哪一经济政策?“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这一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能“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的原因?(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式的经济有哪些弊端?(4)材料五中,哪个观点比较客观?它符合怎样的评价方法?【

63、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与作用: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可以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3)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民那里拿走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空前损失”最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1921年”和“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联系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的举措是用粮食税代

64、替余粮收集制;联系所学和材料中的“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来回答;苏联能“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的原因,可以根据“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等信息和所学,从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来回答。(3)苏联式经济体制的弊端,可以根据材料四中的“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等信息和所学,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民那里拿走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方面来回答。(4)联系所学可知,“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空前损失”最为客观;这是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