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历史 01单元知识整合 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两极格局形成20 世纪50 年代中期(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2)50 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动摇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80 年代(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2)60 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3)70 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
2、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结束20 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以来(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1)现代化史观:使世界政治、经济朝着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向发展。(2)文明史观:促进了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加速了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3)整体史观: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壮大了世界和平及民主力量。3不结盟运动、
3、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性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都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日本宗旨不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式不同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
4、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都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1)国家实力从两极格局形成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实力增强,而英、法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从多极化趋势出现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 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从两极格局瓦解看: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看: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中
5、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2)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中苏关系破裂。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3)意识形态和社会
6、制度的异同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5新中国外交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求同存异”的方针。(2)第二次是 20 世纪 70 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日、美建交。(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
7、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第四次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到积极谋求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6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时间指导方针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8、时间指导方针原因20 世纪70 年代发展同美、日、欧的“一条线”外交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北方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20 世纪80 年代不结盟政策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三)中外关联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1)对中国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2)中国的应对措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9、。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伸张正义,维护世界和平。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02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美国外交史学界权威盖迪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将“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身上。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行为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因战争结果而大大加强的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了苏
10、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征。盖迪斯提出,“冷战”是同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存在,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冷战”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提法,盖迪斯实际上已将“冷战”发生过程中的领导人个性等历史偶然性因素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2)著名挪威学者伦德斯塔德却明确提出,盖迪斯关于应将“冷战”的主要责任归之于苏联及斯大林的看法,“走得太远”,缺乏说服力。(3)俄国学者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和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则认为,从后“冷战”时期出现的大量俄方新资料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苏联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他的初衷并不是单方面地、不受限制地推行扩张政策,而是希望避免同西方国家
11、发生冲突;为了建立苏联自身势力范围并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斯大林甚至将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作为当务之急。因此,“冷战”并不是斯大林所希望看到的局面,更不是他的思想的产物。相比之下,他们认为美国的积极进取政策是导致斯大林作出反应并进而促使“冷战”形成的重要原因。(4)另一位长期研究苏联及“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著名学者马斯特尼则指出,对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的政策制定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因战后苏联国内外环境中的种种“威胁性因素”而造成的苏联领导人的“不安全感”这正是推动苏联一步步走向“冷战”的基本原因。(1)未必合适说。“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
12、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一种介于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2)别无选择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了“一边倒”以外别无选择。原因在于:其一,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与中国共产党为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当时世界上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3)双刃剑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把双刃剑,它在保
13、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甚至使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当时,却是新中国延续革命理念和目标的最直接选择。1972 年 2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其中写道:“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如何理解这里的“认识到”,史学界存在争议。(1)理解为“承认”。人民教育出版社在 1992 年以后出版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中都表述为“承认”,即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芮信在是“承认”还是“认识
14、到”中学历史教材为什么使用了“承认”一词?谈教材对“上海公报”中一个词的处理等文章中,一方面指明了人教社历史教材在相关部分用“承认”一词的原委,同时又论证了这样表述的好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30 周年,2002 年 2月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互致贺电。江泽民在贺电中明确说道:“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展。”(2)不能理解为“承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在是“承认”还是“认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中批评人教社历史教材是对历史的歪曲。他认为,在当时,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而没有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特定情况下,如果使用“承认”“一个中国”的表述,就分不清这“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还是中华民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中国”,这也就可能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关于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黄安年认为,美国的立场从“认识到”发展为“承认”,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本课结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