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测试三(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种宣传应出现在()A1917年的沙俄 B1920年的苏俄C1923年的苏联 D1924年的苏联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余粮征集制,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该政策是苏俄在1918年至1921年采取的,故选B项。答案:B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2、”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解析:从材料中的“吸收外国资本”和“向农民征收实物税”可知,苏俄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B项正确;1918年的苏俄已经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国家资
3、本主义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18年的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C、D两项错误。答案:B4(2019天津卷)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
4、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没有把农民当作敌人,A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并未采取武装手段,B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只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并未开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排除。答案:C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
5、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由材料中的“按照国家计划”设立矿井可知B项错误;A、C两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上,由德国公司负责一个钾矿矿井,带有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特点,这与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相似。故B项正确。答案:D6(2018吉林调研)1918年1月,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彻底分离,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指导办教育。1931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579所。1938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由此可知苏联教育
6、()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C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D为反法西斯战争储备了人才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教育面向大众”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技术决定一切”体现出苏联当时要提升科技水平,为工业化建设服务,B项正确;A项中的“摆脱”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题目中时间相去甚远,排除;题目中并未明确体现出军事色彩,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7(2019张家界模拟)“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A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B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7、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D斯大林的革命活动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社会政治生活等较为陌生,从而忽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因素,意即强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个人因素,C项正确。答案:C8(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
8、,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使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得到相应的保障,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的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农庄实行工资制与消除城乡差别关系不大,C项错误;1953年的苏联早已实行了集体化,D项错误。答案:A9(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中“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成倍增
9、长”可知,七年经济计划的重点仍是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结束,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特点不符,C项错误;在此之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就很强,七年经济计划没有再加强,D项错误。答案:A1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解析:
10、材料表明苏联先进技术发明之后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由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D项正确;苏联在这一时期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答案:D11“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当时的
11、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 BC D解析:材料表明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而且腐败现象严重,都符合材料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正确。答案:B1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材料主张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但是又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勃列日涅夫的
12、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B两项都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也是错误的。答案:D13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指的是引发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政策失误带来危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经济、政治危机可以证明这点,B项正确。答案:B14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
13、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由材料中的“大多数美国人”都接受了“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观点可知,大多数美国人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即“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D项正确
14、。答案:D15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美国政府()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以工代赈解析:结合1933年的时间提示理解罗斯福新政中对财政金融的整顿,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恢复股票交易来重振人们的信心,A项正确。答案:A16(2019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
15、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答案:A17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个
16、时期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有效的措施是()A整顿金融 B颁布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材料表明从1934年开始,工人失业人数减少,这与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关系最大,C项正确。答案:C18“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非但没有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危机 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 D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材料表明各国间的矛盾和不信任不断加剧,威胁到了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再结合“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可知,这是经济危机使国际关系紧张,A项正确。答案:A19
17、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为解决“没有煤”与“煤太多”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是()A银行休业整顿B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推行以工代赈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材料表明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导致供需矛盾加剧,罗斯福新政为解决这一矛盾,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计划指导,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工业领域的措施,排除。答案:B20(2018西安八校联考)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
18、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材料旨在强调()A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B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差异消失完全融合D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可以借鉴社会主义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21(2018福建四校联考)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由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
19、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C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解析:材料表明,罗斯福失去大量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联系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新政中的某些措施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劳工利益保障,引起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全国劳工关系法作出工人最低工资以及最多劳动时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劳工利益保障,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涉及资产阶级的利益让步,而B、C、D三项没有直接涉及损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排除。答案:A22(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撒
20、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解析:结合人物信息,撒切尔夫人当政可知英国处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材料内容来看,英国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因此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都与当时的史实不相符合;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答案:B23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前任主席沃尔克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
21、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出现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格林斯潘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加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采用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实行紧缩政策”“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故C项正确。答案:C24下图是某同学根据必修2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课的内容整理出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知识结构图。图中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22、政策摇摆不定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将选择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解析: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混合经济是资本主义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A项是本质体现。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1分,26题17分,27题14分,共52分)25(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济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的特点。试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及其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15分)答案:(1)变化:苏联工业产值在全世界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由
23、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特点: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在工业领域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原因:在帝国主义敌视的国际环境中,出于安全考虑,首先发展工业;苏联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只能集中国内财富,集中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影响:由于集中发展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制约了后来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由于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经济,导致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26(17分)(2019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4、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材料二: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类别年份增长率或产值
25、备注通货膨胀率19904.3%19991.1%60年来最低失业率19916.8%20004%左右30年来最低国内生产总值19910.2%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20004.1%互联网产业产值19995 070亿美元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8分)(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
26、变的是什么?(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可以得出,国家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根据材料中“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政”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的做法,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这一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数据,可以得出美国通货膨胀
27、和失业率逐年走低;从“国内生产总值”“互联网产业产值”等数据,可以得出美国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内容: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影响:国家干预。(2)新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不变: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27(14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当时的德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资本
28、家和工人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被迫转向了软化工人与调和阶级对立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帝国议会通过了法令,先后于1883年、1884年和1889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保险法三项法案。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予以仿效。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全面建立和发展是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时期。这与本世纪(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及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诞生是分不开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开始陷入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
29、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有哪些?(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5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改革有何启示。(4分)答案:(1)因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资本家与工人间矛盾激化;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凯恩斯福利国家理论的影响。(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诱发福利道德问题。(3)启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应建立国家与个人共同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