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635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河西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第卷(36分)注意事项 第一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第112的相应位置。 第二本卷共三题,36分。得分评卷人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喟叹(ku)烘焙(pi)一曝十寒(p)曲突徙薪(q) B莅临(l)抚恤(x)卷帙浩繁(zh)断壁颓垣(yun) C稽首(q)剽悍(bio)喁喁私语(y) 追本溯源(s) D诤友(zhn)信笺(qin)拐弯抹

2、角(m)用舍行藏(c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歉收 坐镇 余勇可贾 毁家纾难 B雾霾 戡误 倚马可待 宵衣旰食 C消弭 孝悌 真知卓见 胼手胝足 D蓬蒿 惭怍 额首称庆 不修边副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明眼人不难发现,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实际上是与美国推行所“重返亚洲”政策 的。 (2)任局长期间,他精心策划和设计了一整套“套现”方案,自认为 ,但最后还是被审计机关识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3)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 ,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A. 休戚相关

3、 无懈可击 泰然处之 B. 息息相关 无懈可击 安之若素 C. 休戚相关 天衣无缝 泰然处之 D. 息息相关 天衣无缝 安之若素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 B微信方面称,对于微信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事实上不论金额大小,银行都要向“微信支付”收取交易手续费。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称,改革的目的是建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D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中国房地产将呈现增长态势,政策

4、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5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语段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光未然虽然走了,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上空激扬回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未来也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A.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B.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宋琬渡黄河) C.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温庭筠公无渡河)得分评卷人二、(9分,每小题

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

6、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

7、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

8、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

9、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

10、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C.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 A. 古代立法者认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如果违犯了法律,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得分评卷人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陈经秀才序欧阳修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

12、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砑,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13、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注:天圣九年,26岁的欧阳修被派往洛阳任留守推官。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绝山而下,东以会河 绝:穿越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 浮泛:乘舟游览 C登览未周,意已怠矣 怠:轻慢 D傍山足夷犹而下 夷犹:从容自得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世因谓之龙门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 可以朝游而暮归

1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D 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1下面的句子分编四组,全都属于“得山水之乐”的一组是 ( ) 披山斩木,遍行天下 水溅溅鸣石间 唱呵后先,前傧旁扶 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 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听八节滩,晚泛舟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记述龙门、伊水的地理位置及龙门名称的由来。引隋炀帝的话及禹贡的相关记载,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 B. “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伊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物

15、产丰富,可赏可用,两全其美。 C. 达官显贵们出游前呼后拥,耀武扬威;作者一行均为“卑且闲者”,能尽得山水之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该文用笔浓淡有致,形象鲜明。尤可贵的是,作者以其谨严而新巧的构思,在赠序文中创造出奇幻的山水游记之趣。第卷(114分)座位号注意事项:第一. 用蓝或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内。第二. 本卷共四题,共114分。题号四五六七总分得分得分评卷人四、(21分)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3分)译文: (2)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3分)译文: (3)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

16、。(2分)译文: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避地寒食 韩 偓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注】当年:壮年。 息机:息灭机心。(1)作者围绕“愁”,具体叙写了哪些缘由? (2分) (2)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何效果?(3分) (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3分)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5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真正的经典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

17、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 ,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正的经典它更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给予的告诫“ ,可以无悔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表达的旷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又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的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得分评卷人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树,不仅实

18、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

19、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这样的树,犹若亲属。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

20、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

21、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6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22、4分) 17请赏析文中第段中画线的语句。(6分) 18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7分)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E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

23、的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哀痛。得分评卷人六、(12分)20. 欣赏泥塑作品,按要求作答。(5分)(1)根据作品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3分)孙女:爷爷吃。爷爷: 孙女: 爷爷: (2)请你为这幅泥塑作品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得用“爷爷吃”或“无题”。(2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题目。(7分)美国“脸谱”(Facebook)网站CEO扎克伯格与其华裔妻子普莉希娜的女儿降生后,为庆祝女儿降生,三十一岁的扎克伯格在12月1日宣布捐出自己所持公司股份的99%用作慈善事业,这笔钱按照当天市值计算大约合450亿美元。当天,他还给女儿写了一封

24、深情的短信。请你根据上述内容,假如你是扎克伯格,你将怎样写这封深情的短信。要求:(1)信的内容不得超过80个字;(2)内容要体现父亲对降生女儿的深情。得分评卷人七、 (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奇葩,本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文学或艺术作品。现在也比喻某人(或某事物)杰出优秀,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有时则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指那些异于常人的较为另类的言行举止。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天津市河西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

25、量调查(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B (A焙bi; C剽悍pio; D信笺jin) 2.A (B应“勘误”; C应“真知灼见”; D应“额手称庆”“不修边幅”) 3.D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4.B(A“公共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C“提升体系”搭配不当;D “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

26、元年”句式杂糅) 5.C(突出西岳的高峻)二、(9分,每小题3分)6.C(A不包括唐律疏议;B应是“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应是有能力制止却不予制止的要处以杖刑) 7.C(A“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错;B其“形”不完全“一刑独大”的是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表述不准确;D“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错) 8.A(“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文中无据) 三、(12分,每小题3分)9.C(应为松懈、懈怠) 10.D (A因此依凭; B顺承转折; C助词代词; D介词,在) 11.D(大禹“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忙于治

27、水;写伊水的清澈、灵动;是“达官尊重”的排场及耀武扬威) 12.A(“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错,应是为了突出龙门地势的险峻) 四、(21分)13.(8分)东西两山夹持着伊水,北面正对国都(洛阳)城门,正处在两个阙楼的位置。(3分,关键词 “直”“国”“当”)然而能够领略这种游览乐趣的,只有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才相宜。( 3分,“得”“卑且闲者”)过了三天陈秀才告诉我(他)将要西去(行)长安。(2分,“且”“西”)14.(8分)(1)逢寒食,留异地,知己少,时局危。(2分, 4点2分,2点1分)(2)借景抒情,抒写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坐愁,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坐愁。效果:含蓄委

28、婉(或形象生动)。(3分,手法2分,其中借景抒情1分,反衬和烘托2分; 效果1分)(3)感慨为功名所累,可又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的内心矛盾。(3分,“感慨为功名所累”1分,“不甘壮年就熄灭机心”1分,“内心矛盾”1分)15. (5分,每句1分,错字本句不给分)(1)驽马十驾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一蓑烟雨任平生 (5)粪土当年万户侯 五、(21分)16. 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4分,每点1分)17. 叠音词,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甜蜜而矛盾的微妙情感,比喻、排比

29、,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6分,每点2分)18. 生活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生活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生活没有了树,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生活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令人忧思。(7分,第点1分; 第每点2分)19.【B E】(4分)六、(12分)20.第一问(3分)示例:孙女:爷爷吃。爷爷:嗯,真香!孙女:爷爷好乖。爷爷:乖,乖,小孙女长成大闺女了!第二问(2分)示例:爷孙情(从泥塑整体角度)天伦之乐(从爷爷角度)乌鸦反哺或羊羔跪乳(从孙女角度)21.(7分) 细则(略)七、(60分)22. 作文参考译文伊水发

30、源于陆浑县,流过洛阳南面,越过伊山而下,向东汇合于黄河。东西两山夹持着伊水,北面对洛阳城门,正处在两个阙楼的位置。隋炀帝初时在洛阳造宫殿时,登上北邙山南望说:这岂不是龙门吗!”所以世称伊阙为“龙门”,但它不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大禹“导河积石”的龙门。然而山在这里截断,高大的山崖张开一个缺口,像是自然断裂又像人工开凿。当年大禹在九州治水,辟山斩棘,足迹踏遍全国,凡是河水破山而出的,都是大禹所开凿,哪里仅是开凿龙门呢? 然而伊水的流水最为清澈见底,河水发出潺潺之声在山石问飞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可以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可作为佐餐的佳肴。两山的山脚都沉浸在水中,没有危崖峭壁和曲折难行

31、的险境,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在漫长的夏日来游览,只有十八里路程,可以清晨出游傍晚归来。所以游览龙门的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但是洛阳是西京,到这里来的大多是达官贵人,他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地轻易出游。倘若前往游龙门,就会有牵马的士兵、骑马的随从、衙门的僚属挤满了道路,前呼后喝而行,先导的侍从不离左右。登山游览还没有走遍,兴致已经消失殆尽。所以没有在伊水激流中泛舟往来,和游鱼飞鸟一般放纵的舒适。然而,能够领略这种游览乐趣的,只有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才适宜。 我为西京留守推官,杨子聪为河南府户曹参军,张应之为河南县主簿,秀才陈经游学到这里,都是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于是彼此约定在这一夜住宿龙门山西峰广化寺,月色下漫步松林之间,攀登菩提峰的上方阁,直到山路尽头才返回寺庙休息。第二天,登上香山石楼,静听八节滩激流的水声,傍晚坐船游览伊水,沿着山脚从容自得顺流而下,吟诗饮酒,到天黑才回城。过了三天,陈秀才告诉我将要西往长安。我正为结识陈秀才得以和他一起游览而高兴,而他又急于要走了,于是就写下这次游历的经过,作为赠别的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