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测试题四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11966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这反映出当时()A冷战形势影响国人生活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丧失C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成风D服饰着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的社会现象是“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服饰着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大。故答案为D项。
2、这种现象与冷战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D2(2018福建三明一中期中)二十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C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由题干中“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以看
3、出这一时期的上海女性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西洋文化的影响,故选A;上海地区的西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西化现象并不是开始出现,排除B;“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说明仅仅是部分女性追求西方文化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排除C;上海地区的服饰变化,并不等于近代上海地区的整体性变化,且其社会生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答案:A3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的这一号召()A推动了近代“断发易服”的序幕B已经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解析:题干反映了康有为的“剪辫”思想,对近代“断发”起到推动作用,故A
4、项正确;康有为主张维新改良,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政府才颁布剪辫易服法令,故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4下列言论可反映新中国婚姻特点的是()A我要自己找婆家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作主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民主平等的实行,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强调新式的婚姻观念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在旧中国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姻观念的体现,故排除。答案:A5(2019江苏卷)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
5、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解析:题中歌谣劝卖脚带者弃行的原因是裹足对女性是一种凌虐,而不是脚带无销售市场,A项错误,排除;“普遍解放”说法以偏概全,B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四乡八镇销场远”折射出女子裹足现象非常普遍,C项正确;歌谣的唱词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舆论方向,但并不一定说明已达成社会共识,D项错误,排除。答案:C6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
6、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解析: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A7(2019江苏卷)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的国人称“国民”,甲午战后中国人民痛恨日本侵
7、略者才不拉倭奴,由此可知这一记载的时间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故C项正确;A、B两项处于清朝晚期,国人称臣民,与材料中的“国民”不符,排除;19461949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此前无条件投降,退出中国,排除D项。答案:C8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西方铁路、
8、电报、电话、电灯等技术在中国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排除C;中国的近代化是从东到西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无法体现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排除D。所以选B。答案:B9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
9、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D。答案:D10(2018浙江卷)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影事概略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1927年、1930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20世纪50、60年代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
10、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A BC D解析:由表格来看,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是属于戏剧电影,但是单凭这一个信息就说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是以戏剧电影为主是不准确的,故排除;由1927年、1930年来看,有声影片传入中国与有声电影开始拍摄时间间距较小,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正确;由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到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可以推断出符合题意;电影用声光电的集中表
11、现方式给人以视听感受,这种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正确。故选D。答案:D11以下关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叙述完整的是()让人们及时地了解各地信息,方便人们的生活大大密切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矛盾和冲突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A B C 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大众传媒最完整的叙述是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避免矛盾冲突而是加剧了矛盾冲突,所以错误;还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正确。故排除A、C、D,所以选
12、B。答案:B1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下图反映的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你认为()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C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弊大于利D青少年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解析: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获取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警惕一些不良信息,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计52分)13(26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
13、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
14、,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题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即全面提取材料中关于西餐在中国传播状况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即要结合时代背景对西餐传播的状况来分析解释;首先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提取西餐在中国传播的信息,抓住两个时期“鸦片战争后”和“民国时期”来归纳整合材料,提取出信息,并抓住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解释即可。其次再对上述分析进行规律和理论性的总结。
15、答案:示例: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的思想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 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
1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材料二: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
17、。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 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苏报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14分)(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
18、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答案:(1)特点: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 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展。 (2)原因: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开办。 影响:近代报刊传递了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了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革命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