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导航 班级 姓名 学号 1.实行“无为而治”(1)背景1)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取道家“ ”思想,采取 政策。(2)内容:1) 减轻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2) 士兵回家,授予 ,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2.向“有为”转变(1)背景1)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2)三大社会问题: 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 骚扰,威胁西汉稳定。(3)“转变” 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1、从“无为”到“有为”来源:学科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背景和条件(1)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2)董
2、仲舒糅合 、 、 思想于儒学中,形成新儒学体系,著有 。(3)汉武帝时期的贤良对策使董仲舒有机会阐发其儒学思想。2.思想主张:1)适应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和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 和 学说。 3)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结果:(1)有利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深受汉武帝赏识。(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并付诸实施。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来源:学科网ZXXK1.表现和措施:1)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2)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规定诗、书 、 、 、 为“五经”,设 。前136年,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4)前124
3、年,设太学,由 传授,合格者即可授官。5)在全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 确立儒学成为用人标准,使儒学大兴;儒家垄断教育,使部分非贵族通过 为官,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使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学成为正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思维导航1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是什么?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为什么?2简要分析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 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来源:学科网3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汉武
4、帝为什么大力推行新儒学?5.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果怎样?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基础巩固知识点1 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经历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有: ( )经济恢复,国力日盛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威胁北部边境的安全A B C D2“萧规曹随”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 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B曹参与萧何一样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问题 C二人都尊崇黄老之学 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
5、)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 限制君主的暴政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B C D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知识点3 儒学成为正统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6、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下列对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黄老无为之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尊儒尚法 D以“柔道”治天下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10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同目的是 ( )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B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课程1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 )儒家理论有助于
7、维护政治统一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理论神化皇权A B C D12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132005年6月6日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博士生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师生合影照片。如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
8、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14我国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标志是 ( ) A汉武帝下令在长安设立太学,讲授五经 B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置学校 C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D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能力升级综合点1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1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新”在何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综合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途径和影响16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放弃了黄老学说,逐渐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他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对古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9、”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地位及其原因,并说明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拓展探究拓展点: 先秦至汉治国思想的演变18公
10、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儒、法、道、墨家最为著名。为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统治者在采取哪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上摇摆不定,法、道、儒家先后登场,从秦朝崇法抑儒,到汉初利用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再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众多的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并不是单纯的儒学思想,而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请回答:(1)法家、道家、儒家各有怎样的治国思想?(2)法家、道家、儒家为什么会成为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统治思想? (3)如何评价“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难点解析】1.董仲舒的新儒学
11、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1)重要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
12、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
13、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2汉代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确立(1)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本课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
14、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来源:学科网【探究学
15、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第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二、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
16、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答案要点提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课下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官办大学太学大学,古代称为太学,西周时已有类似名称,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创办长安太学,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正规大学
17、。设五经博士为教师,弟子50人,后来发展到3 000多人,称“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学习科目为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可以说,这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比欧洲在12世纪创办的大学,要早1 000多年。但西安太学遗址已无迹可寻,唯一保留的太学遗址最早者就只有东汉太学了。太学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太学村,原东汉洛阳城东南部开阳门外。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29年)。建武二十七年(51年)建造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至顺帝时
18、房舍建筑达到空前规模,“凡所结构达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王充、张衡等都曾就读于该太学。解放后经勘察发掘得知,太学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夯筑房基排列有序,井井有条。汉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蔡邕等,以隶书体书丹刻经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复兴太学。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经28块,每字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写成。西晋仍依汉魏之制复兴太学,武帝初年有太学生3 000余人, 至泰始八年(272年)已达到7 000余人,咸宁四年(278年),太学再度繁荣,太学生“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万余人”。中国在近两千年前就有如此规模宏大、师生众多的
19、太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解读春秋繁露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汉代孔子”,因此他的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他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此书中。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系后人辑录董仲舒文章而成。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春秋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春秋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
20、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显现符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国家就可长治久安。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他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说:“天为君而覆活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虽然董仲舒尚未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了,西汉末成书的礼纬就把“
21、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三纲五常的伦理观适应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反映,它在当时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制度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整个地主阶级在历史演进中日益向保守、反动转化,它便成了反对革命、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由于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我国影响深远,危害极大。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其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
22、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进行无类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答案一、预习导航1、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田租田宅诸侯国匈奴积极有为2、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春秋繁露“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儒学家儒家经典礼易春秋博士五经博士太学资格二、基础巩固:1B 2B (曹参与萧何都是西汉前期的丞相,都面临经济恢复,政权巩固的重任。)3C (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4D (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政治统一。)5C (是共同的,排除。)6C (任何主
23、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适应时代的需要。)7B 8C (A项是无为思想,而汉武帝推行的是“有为”措施。)来源:学|科|网9C (C项是新儒学的核心内容,A项只是建议。)10C (两个做法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1D (三个要点都有利于加强政治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2.A 13.A 14.B三、能力升级 15.“新”: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三纲五常”。影响:有利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16.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政,使儒家经典成为政府选拔人
24、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公元前136年,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博士;(3)前124年,设太学,由五经博士传授五经,经考试合格者即可授官;(4)设郡县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从汉武帝起,确立儒学成为用人标准,使儒学大兴;儒家垄断教育,使部分非贵族可以通过太学为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7(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
25、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四、拓展探究18. (1)儒家提倡德政和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动荡之后,生产破坏,宜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轨后,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儒家思想为宜。如此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的治国模式。这种思想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封建统一王朝,如汉、唐、明、清等。而在分裂割据时代或一些统治短暂的王朝,这种思想却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