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381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名校推荐》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五:8 咬文嚼字 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咬文嚼字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2.培养学生对语句鉴赏的感悟力。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对所举诗词例句的评点(如“推敲”);2.如何评价字词的联想意义的使用利弊。教具准备 幻灯投影相关设备、多媒体CIA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2.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掌握文中涉及的有关诗词与相关背景,并采用小组交流探讨的形式突破疑难;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鉴赏、品味文中涉及的佳句,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3.整体感知与精读、略读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

2、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重点熟悉文中涉及的相关诗词。2.教师做好课件,备好相关教学材料(讲义)。导入新课导入1:“推敲”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与诗人贾岛之间的一段文坛佳话诗人贾岛因吟哦诗句,误冲撞京兆尹韩愈马队。韩愈问明缘由,沉吟良久,觉得“僧敲月下门”胜过“僧推月下门”,这是有名的“推敲”故事。但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对此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光潜先生是怎样看待这段文坛佳话的。导入2: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先生总觉得这话不够味,后来经过别人的

3、提醒,更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那么个中究竟是何缘故,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境界,来寻求合理的解答吧!推进新课一、简介作者(多媒体课件显示有关朱光潜先生的照片、作品封面及其他资料)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时发表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4、。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该著作的问世也一举奠定了朱光潜中国美学泰斗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忘其项背。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二、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字词正音婵娟(chn)茗烟(mng)胸襟(jn)斟酌(zhnzhu)尺牍(d)焚香(fn)清沁(qn)付梓(z)蕴藉(ynji)

5、咬文嚼字(jio)锱铢必较(zzh)深恶痛绝(w)岑寂(cn)(二)词语解释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4.粗枝大叶: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做事不细致,不认真,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5.深恶痛绝: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恶,厌恶。6.清沁肺腑:清新地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7.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8.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

6、发展。9.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10.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11.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12.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合作探究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明确:“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15)

7、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方法引导1.理清课文脉络,一定要建立在掌握每节大意的基础上,然后综合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出划分。而段意的归纳与概括

8、应学会抓“关键词”与“关键句”,比如就全文而言“咬文嚼字”是关键词,就某些段落而言,“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又成为关键词。2.建立研究小组,共同突破阅读教学中之难点,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之能力。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做到各抒己见,这种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取长补短,迅速突破难点,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共同性难点可整理出来,由指定的小组代表提交全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择情处理。合作探究研究课文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五个自然段内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课文第一段先简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第二段则对两次改动的得失作出评述与分析,而第三段则在前两

9、段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紧接着进一步阐述“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以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为例稍作阐述。而第五段则以众所周知的“推敲”文坛佳话为例,强调了“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总而言之,前两段是为了引出观点,而第三、第四段则具体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容,而第五段以读者熟悉的典故为例作进一步阐述。因而,从逻辑上看,它们之间是典型的层层深入的关系。2.第一部分谈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史记中“李广射虎”文字的改动与“推敲”文坛佳话三个有关“咬文嚼

10、字”的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例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推敲”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这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3.如何看待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分析?(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盲从,勇于质疑的精神)明确: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他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比如他以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巧云两例为依据,便断言“你这”句式“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

11、着强烈的情感”,但“你这”句式也可用于表示其他的感情,比如妻子撒娇时常对丈夫说:“你这坏蛋!”而年轻的母亲对淘气的儿子也常说:“你这淘气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它们都不含“极端憎恶”的情感,因此判定“你这”句式包含的语气或情感还应视具体语境而定,不可一刀切。对于“你是”这类句式,朱光潜先生不同意郭沫若先生说的“只是单纯的叙述语”,并举出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话作为例子,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其实“你是”本身并不包含假设的语气,那么句中假定的语气从何而来呢?稍作分析不难看出,这里的“你是”是“你要是”的省略,而“你是”毕竟不是“你要是

12、”呀!因而,朱光潜先生的上述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4.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殆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而文中第一种改法中前半句去掉了“见草中石”,一下子就说“以为虎而射之”,既

13、显得突兀,又使后文“既知其为石”,没有了着落,前面既然没有“见草中石”,后面为什么还交代“既知其为石”呢?而且“既知其为石”也没有必要交代,原文中已经暗含此意,过于直露反而失去韵味;再者,原文的后半句“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截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索然无味了。第二种改法的前半句“见草中有虎”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因为“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以为虎”是误认为是虎,而“见草中有虎”是真的见到了虎,意思怎么能一样呢?另外,原文中间部分“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感情,这里去掉了,就失去这一意味。5.怎样评价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看法,你怎么看待“推”与“敲”的优劣?明

14、确:朱光潜先生觉得用“推”较“敲”为好,理由是“推”能表现出僧人的“独往独来,自在无碍”,而“敲”显得“拘礼些”,虽富有“人情味”,却与诗境不合,而且用“敲”则“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有人认为还是“敲”字好,它结合考虑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归寺的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其实

15、,上述两种认识各有优缺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定于某一种认识。用作者的话来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6.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在课文第一部分就有多处纰漏,鼓励学生挑挑他的“刺”。明确:1.根据课文注释,说韩愈月夜听见贾岛吟诗,是朱先生误记。2.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3.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

16、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这“讥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方法引导设置上述几道探究的题目,只是为了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同时也为将来操练诗词鉴赏类题型作好了相应准备。当然对几道难度较大题目的探讨,只是为了从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作业布置1.预习课文后两部分内容,重点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诗词。2.查找一些“咬文嚼字”的资料,以备课堂进行交流。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借助互联网或其他资料,查找有关文学创作中炼字炼句的经典事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基本情况。(美学宗师)2.课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

17、?3.第一部分内部三个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4.第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举事例,作分析)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一)第二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关系怎样?明确:第六自然段首先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并将字的直指意义与字的联想意义作了比较,紧接着作者以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解析了字的联想意义使用所带来的韵味,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而第七自然段则指出字的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这可看作是字的联想意义使用的误区与教训。两段内容,正反对比,道出“咬文嚼字”最紧要的教训是

18、“惟陈言之务去”。(二)第二部分以“字的联想意义”作为阐述的重点,它与文章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明确:“字的联想意义”具有游离、偏于个性的特点,用得恰当,它就可以使意蕴丰富,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较之“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要来得含蓄蕴藉,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明月照清泉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种清沁肺腑的韵味。但如果用得过滥,就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因为俗滥的语言,只能体现出俗滥的思想情感。因此,这部分看似大谈特谈“字的联想意义”,但其实还是在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三)字的直指义与联想义有何异同?明确: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精确的、偏于类型的,而联想的意义却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

19、;直指的意义易用,且多用于科学的文字方面,而联想的意义难用,且多用于文学的文字方面。(四)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明确:“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此处是用来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往往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只要提到貌美的女子必是“王嫱”“西施”,提到俊男必是“潘安”“子建”,提到才子必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五)能否将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

20、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改为“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明确:乍一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品味,“小团月”改成“小龙团”,虽然使文字上显得生动,但却使整个诗句的意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而言,改后的诗句只是表达出这样一种内涵,即诗人将采自天上的“小团月”带到人间来享用,并且是用惠山第二泉来泡茶,这样写只能体现出“小龙团”的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一言以蔽之,改动后失去了原诗的蕴藉的情感。(六)除了课本上提供出来的“套板反应”外,同学们找出自己写作或语言交际中所察觉出的其他“套板反应”,并

21、试作解释。明确:写作或语言交际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步入“套板反应”,比如提到离别,人们总是想起“杨柳”,从诗经东山中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柳咏雨霖铃中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直到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这种“杨柳情结”盖缘自于古人“折柳赠别”之习俗,“柳”者,“留”也。再如今天我们但凡提到情人间书信往来,往往讲“鸿雁传书”,因而“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都借指书信。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秦观有词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22、砌成此恨无重数。”除此而外,像别人高中或金榜题名时,我们常说“蟾宫折桂”,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时我们常说“斧正”,提到酒我们则说“杜康”,说起十三四岁少女我们则云“豆蔻年华”,说起战乱期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我们慨叹“哀鸿遍野”,美梦醒来则惋惜“南柯一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不赘述。方法引导1.诗词的鉴赏应抓住要领,尤其是对文字的咀嚼涵咏,通常情况下不宜直接问“这个字(词)为什么妙呢”,而最好将这个字或词替换成其他语词以进行比较鉴别。因为语境的变换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词语意义的显著变化,也因而增加了对比性。如上所述的“小团月”改成“小龙团”之后,原诗句“清沁肺腑”之意味顿时丧失。2.对“套板反

23、应”举例说明应本着以学生自主为准,可以将之与对待“典故”以及“典故”使用的利与弊结合起来,因为古往今来数以万计的“典故”都是许多套语的直接衣钵传承。介绍适当的“典故”常识,可以增加学生中国古典诗词的强烈兴趣,并且为高考诗歌鉴赏技巧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理解本文写作的目的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2.怎样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明确:“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合作探究一、学生列举文学创作过程中炼字的经典事例典型案例:1.王荆公绝句

24、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简析:“绿”字较其他用字最大的优点即在于其形象性,春风本无形,更无色,但着一“绿”字,则其形其色恍若再现矣,岂是它字所能比拟,更为重要的是“绿”字能将作者满心欢喜的心情传达出来。而黄庭坚(字鲁直)诗中以一“用”字即将蝉在高空尽情享用之惬意传达出来,极具拟人之特色。2.“红

25、杏尚书”宋祁有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闹”字将红杏争春,生意盎然之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典型的“通感”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与听觉相互打通,将审美的精微感受细腻地传达出来,非着一“闹”字无法体现出杏色之浓,情感之浓。二、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改变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思想感情的推敲”。这一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文字的本质。这一观点,对我们阅读、写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明确:这段话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懂得了推敲语言文字并非只涉及作品的形式,而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

26、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语言修养。作者也为提高人们的语言修养提供了途径。使不重视语言修养的人受到触动,得到教益,从而注意起来,养成好习惯;即使平时注意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的人也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接再厉,求得更大的发展。总结归纳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由于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息息相关,而且在运用联想义时弄不好就会误用,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简而言之,“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上述观点是基于对课文第三自然段与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得出的三点:一是运用语言文字

27、要有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观察,这是从态度谈的;二是运用语言文字要力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从要求谈的;三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从追求的目标谈的。二、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例证翔实、典型、充分,说理透彻精当。所谓选例翔实,是说要保证一定的量。既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因为例子多了文章显得冗赘,例子少了,又不能支撑论点。所以,应该以能充分证明论点为宜。本文所引事例就做到了恰到好处。例如文章第六自然段在论述运用联想意的见解时,说到“烟”的联想意义,一连列叙七种,引诗文达四条之多,再加上省略号,使内涵显得十分丰厚,有力地阐明“联想意义丰富,并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

28、的观点。再如全文为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作者列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例1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例2说明文字繁简不同味道不同;例3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又从正、反两方面引用了苏轼等人的诗文中的语句,从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课堂小结“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作业布置1.以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为范例,从中挑选出三个“咬文嚼字”的典型例子来加以解说。2.阅读朱光潜先生的名著谈美书简,增强审美能力。板书设计咬文嚼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