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275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曲阳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题)1. 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 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C.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可知,商王借助神权巩固王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王权力集中程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神权色彩浓厚,而非民本色彩,排除B项;分封制出

2、现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D项。2.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B. 分封制C. 王位继承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因此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尚未出现,AD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 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社会贫富

3、分化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4.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A. 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 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剪灭各种反对势力,这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国政

4、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故答案为B项。A项,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引发了诸多势力不满,这恰恰说明夏初的传子制度并未牢固确立,而从夏朝王位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排除;D项,大禹也并非通过禅让方式传位于夏启,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进入文明社会时间较早,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也有数十处。在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

5、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 城市的出现 礼制的初步形成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6. 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蓝田人遗址D. 龙山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囯内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属于旧

6、石器时代。7. 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A. 丝织业B. 青铜铸造业C. 冶铁业D. 煮盐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因此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青铜铸造业,B项正确;丝织业汉代较发达,排除A;当时冶铁业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D项也不是其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项。8.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是于荀子的观点,其从人性出发主张通过礼

7、法实现国家大治,D选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无为”、孔子的“德政”和法家的“法治”均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9.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争中华夏族

8、和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都对,D项正确,排除A、B、C。10.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A.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 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柔弱、坚强、柔、刚等均是相对而言的,均是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人定胜天”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兼爱、非攻”思

9、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严刑峻法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1.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 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 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 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 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到“礼崩乐坏”和“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可得出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

10、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官僚政治”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D项表述中“式微”是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与史实不符,排除。12. 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法家强调集权,法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 政治运动B. 启蒙运动C. 思想文化运动D. 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掀起的一起思想解放运动,

11、故D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各思想流派的思想迸发和传播,不是政治运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还谈不上启蒙的程度,故不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的现象,但是其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故就其性质而言,C项是片面的,排除。14.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诸侯国相继

12、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和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都是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ACD三项错误。15. 先秦某学者认为,靠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该学派是A. 道家B. 法家C. 儒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该学者反对以礼乐或者人性自觉来治理社会,认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应当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这是法家思想,B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思想主张不符,排除A;儒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与题干内容

13、相反,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16.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各位大臣的奏章外,还负责执法或监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根据材料中“负责执法或监察”的信息,可知这名政府官员应该是御史大夫,故B正确;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秦朝太尉管理军事,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不是中

14、央官职,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7.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可知班固认为秦的统一使人民免于再遭受战国时期的战祸,从而为人民的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故选D;脱离了诸侯统治不是班固所强调的主旨,排除A;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出对人民的影响,排除BC。1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15、A. 社会大变革B. 经济的发展C. 政治剧变D. 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导致社会许多问题亟待解決是导致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剧变是导致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

16、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D选项错误。19.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中,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A. 贵族世袭B. 考试选拔C. 皇帝任命D. 地方推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任命的,C项正确;郡县制是一种官僚政治,长官不能世袭,A项错误;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的,B项错误;地方推荐官员的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D项错误。20.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A.

17、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A错误;郡县制弱化了地方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B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故D错误。21.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 秦始皇非常勤政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答案】B【解析】【详解】“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意味着皇帝总览全国大权,B正确;勤政与题无关,排除A;题干未涉及地方官员失职相关信

18、息,排除C;D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央集权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22.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 通判B. 御史大夫C. 刺史D. 监察御史【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大夫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就设置的官职,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B正确;通判设置于宋代,排除A;刺史设置于汉代,排除C;监察御史设置于隋朝,排除D。2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19、.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24. 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C. 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D.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

20、识可知,秦朝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故D正确;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故ABC错误。25.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

21、“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26.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 中央集权B. 家国同构C. 天下为公D. 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

22、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C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D错误。27.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3、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28. 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 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 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

24、、禹的仁义之道C. 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 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答案】D【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故D正确。商鞅出身法家思想,AB是儒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三项。29.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A.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 春秋

25、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30. 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

26、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题的引子,实际上对解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阅读此类材料时,学生切不可拖泥带水,迅速跳过即可。31. 历史学者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

27、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免B. 郡守由君主任免,县令由郡守任免C.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D. 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全面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点:(1)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

28、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2.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

29、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33.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

30、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 郡县制与封国制有机统一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朝的首创,家天下的政治原则是对前朝的继承,因此B正确;A是行省制度的特征,排除;C是汉初地方行政体制的特征,排除;公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而先秦属于贵族政治,排除。故选B。34.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C.

31、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从封建转帝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从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是春秋战国向秦汉时期转变的时代,由分裂割据到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分封制之下是贵族政治,而秦朝设立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实现了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根据所学可知,神权政治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综上分析可知,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

32、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5.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天人合一B. 建筑功能齐全C. 皇权至上D. 国家大一统【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6.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

33、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37.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

34、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38.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35、,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等信息可知,庄子和荀子都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故选C;A项是老子的主张,排除;荀子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D是董仲舒的主张,排除。39. 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城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

36、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生产技术的进步B. 宗法观念的消亡C. 集权政治趋向D. 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青铜铭文从西周时期颂先祖、祝愿家族昌盛,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更多地体现政治、经济管理的地域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封建国家的集权政治正在发展起来,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青铜铭文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观念受冲击,但没有“消亡”,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没有完善,故D选项错误。40.

37、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

38、题较简单,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道、法、儒、墨四家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二、材料分析题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材料二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39、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材料三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1)根据材料一、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4)根据所学知识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

40、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3)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解析】【详解】(1)根据“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可知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

41、统一天下是支持和拥护的态度。根据“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可知原因是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根据“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知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强调功绩,神化皇权。(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可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的一面在于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的一面在于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