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文言实词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幼而不孙弟:(2)为丛驱爵:(3)放辟邪侈:(4)是罔民也:(5)立之涂,匠者不顾:(6)东西跳梁:(7)不辟高下:“孙”通“逊”,顺从长辈;“弟”“爵”通“雀”,鸟雀“辟”通“僻”,邪僻“罔”通“网”,用网捕捉“涂”通“途”,道路“跳梁”同“跳踉”,跳跃,蹿越“辟”通“避”,躲,避通“悌”,尊敬兄长 考点知识巩固 第五册教材篇目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 祸兮福兮 (8)广莫之野:(9)技盖至此乎:(10)批大郤:(11)善刀而藏之:(12)高下相盈:“莫”通“漠”,辽阔空旷“盖”通“盍”,何“郤”通“隙”,空隙“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
2、盈”通“呈”,呈现擦的意思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不逾矩:(2)小人穷斯滥矣:(3)长而无述焉:(4)足恭:(5)文胜质则史:(6)不可胜诛:(7)出乎尔者:(8)仓廪实:(9)盍反其本:超越。过度,没有限制。文中是无所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过分,过度。虚浮。尽。你。米仓。何不。不为的意思。(10)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11)众所同去也:(12)中于机辟:(13)因其固然:(14)良庖岁更刀:(15)患其无用:(16)斯恶已:(17)敝则新:(18)为天下式:(19)勤而行之:符合。排斥。落入。本来的样子。换。担心。丑,长得难看。破旧,坏。标准,表率。努力,尽心尽力。(20)建德若偷:(2
3、1)质真若渝:(22)大象无形: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固穷古义:今义:坚固,本来。(2)长而无述焉古义:今义:讲述。苟且,懈怠。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形象。坚守。可称道。(3)于予与何诛古义:今义:杀。(4)巧言、令色、足恭古义:今义:足够。(5)质胜文则野古义:今义:质地,质量。(6)君子泰而不骄古义:今义:大。责备。过分。朴实。平和。(7)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古义:今义:增加,动词。(8)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古义:今义:本科。(9)众所同去也古义: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10)中于机辟古义:今义:中间。丰实,形容词。大的树干。拒绝,排斥。落入。(11
4、)为天下式古义:今义:样式,形式。(12)斯恶已古义:今义:罪恶。(13)故建言有之古义:今义:向别人提建议。(14)廉而不刿古义:今义:廉洁,清廉;价格便宜。标准。丑,长得难看。著书立说。棱角。君子固穷:穷且益坚,接天莲叶无穷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欲无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1)穷(2)王 4.解释下列多义词.困窘,走投无路 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极、尽 穷尽,动词 称王 君主 帝王 朝见天子 奚暇治礼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效则治臣之罪:衡下车,治威严:官知止而神欲行:知之为知之:其真不知马也:(3)治(4)知.学习 治理 处治 树立 感
5、觉 知道 识别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夫唯道,善贷且成:王曰:善哉论事:为社稷亡,则亡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5)善(6)亡.善良 善于 好 死 迷惑不解 灭亡的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指出其活用类型(1)君子固穷:(2)左丘明耻之:(3)幼而不孙弟:(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5)树之以桑:(6)虽欲无王:(7)衣帛食肉:(8)死其长矣:(9)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形容词用作动词,坚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子名词用作动词,处罚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名词用作动词,穿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名词用作动词,移植(10)立之涂:(11)
6、以候敖者:(12)患其无用:(13)族庖月更刀:(14)曲则全:(15)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16)柔之胜刚:(17)受国不祥:使动用法,使立形容词用作动词,闲游名词用作动词,担心名词作状语,每月形容词用作动词,曲,委曲;全,保全数词用作名词,自身形容词用作名词,柔,柔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吉兆刚,刚硬的东西二、文言虚词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桀纣之失天下也:所欲与之聚之:莫之死: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从而刑之:百亩之田:(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均为代词,前一个代“百姓”,后一个代“所欲”代词,他们 动词,到 代词,他们 助词,的 莫以告:祭祀以时:树之以桑:域民不以封疆之
7、界:皆以美于徐公:(2)以.介词,把 按照 介词,把 凭借 动词,认为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黑质而白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吾尝终日而思矣:六十而耳顺:君子泰而不骄:勤而行之:.(3)而.表转折 表并列 表顺承 表修饰 表顺承 表并列 表修饰 三、文言句式 7.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不患人之不己知:(2)君子求诸己:(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4)虽之夷狄:(5)祭祀以时:(6)树之以桑:(7)未之有也:(8)莫之死: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主语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9)莫以告:(10)所欲与之聚之:(11)技经肯綮之未尝:(12)何不树之
8、于无何有之乡:(13)不笑不足以为道:(14)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省略句,“以”后省略“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百姓”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句前省略了“道”省略句,省略中心 语“人”,省略宾语“之”四、重要语句翻译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译文: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到这地步就无所不 为了。(2)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 为贼。译文:小孩子不顺从长辈,不尊敬兄长,长大了就 会无所作为,年老了如果不死去,他会成为残害道 德的人。(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 也厉。译文:先生有三种态度:刚一接触感到他很庄重,和他亲近感到他很
9、温和,听他讲话感到他很严格。(4)出乎尔者,仅乎尔者也。译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的。(5)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译文:如果按照先生的说法,虽然大但没有用处,大家都应该排斥它。(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译文: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诞 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诞生了。(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译文:自然的规律是损除多余的,补偿不足的。社 会中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损伤不足的来奉补多余 的,谁还能有多余的东西来奉补天下呢?只有明道 的人。五、名句名篇 9.补写
10、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不患人之不己知,。质胜文则野,;,然后 君子。四十而不惑 患其不能也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2)民为贵,君为轻。,反乎尔者也。故为渊驱鱼者,;,鹯也。(3),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臣之所好者道也,。(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不善已。曲则全,洼则盈,少则得,多则惑。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社稷次之 出乎尔者 獭也 为丛驱爵者 良庖岁更刀 进乎技矣 皆知善之为善 枉则直 敝则新 大器晚成 大象无形(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5 题。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
11、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考点对应训练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
12、政)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始吾于人也:(2)司马牛问君子:(3)人而无信:(4)匿怨而友其人:对待怎样成为君子如果与交朋友2判断下列句式类型。(1)于予与何诛?()(2)其恕乎!()3孔子从宰予的身上得出了什么结论?用自己的话 回答。答:孔子从宰予不受教化,白天上课睡觉得出了下 列结论:对一个人不仅要相信他说什么,更重要的 是看他怎么做。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4孔子在交友上反对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 回答。答:孔子在交友上反对那些花言巧语,说话眉飞 色舞,对人过分恭维的人,反对那些心中藏着怨 恨,却和别人交朋友的人。
13、5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 诛?译文: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成器,带有粪的墙不能 粉刷,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说,)“有一个字能终身推行它吗?”孔子说:“大概(可推行的)是恕吧!自己不想 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9 题。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14、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社稷次之:(2)牺牲既成:(3)得天下有道:(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古时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祭祀用的牲畜方法不储藏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7判断解释下列“
15、以”的用法。(1)祭祀以时()(2)以陷于死亡()(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按照以致来用8选文中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你觉 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集中体现了孟 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给今天“执政为 民”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借鉴。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译文:所以得到众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 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译文: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 侯们都会替他把人民赶来。【课外达标
16、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17、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徯:等待。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系累:束缚,捆绑。重器:指贵重的祭器。旄(mo)倪:旄,通“耄”,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B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2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 “解民倒悬”,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项是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民 望
18、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 时雨降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是动天 下之兵也 A B C D 解析 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 望并拥护的;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 火,而是想称霸天下;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 的分析。A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 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 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 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 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
19、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 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解析 B项原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 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 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 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项文 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 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译文: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抚慰那些受害的 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 兴。(2)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 器,如之何其可也?译
20、文: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 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 容忍呢?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
21、照常种地。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
22、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修身)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课文素材活用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
23、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论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以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须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国家,也要换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
24、末关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3“祸福相倚”(祸兮福兮)“塞翁失马”的故事,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