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的pH值在7. 357. 45之间B. 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C. 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D.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详解】A、正常人血液中pH通常在7.357.45之间,A正确;B、垂体
2、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B错误;C、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C错误;D、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人体pH值调节过程。2.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偏高。 该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A. 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 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 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D. 增加红细胞的
3、合成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用药物处理动物后,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很可能是该药物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其中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不受激素影响C. 不存在信息传递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影响,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神经递质类似于激素,也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过程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4.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
5、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
6、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 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 电刺激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 神经纤维上兴奋
7、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8、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原理和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6.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答案】C【解析
9、】【分析】正常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先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元末梢,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进而在下一个神经元上继续传导。【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就可以和阿托品竞争受体,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因此很
10、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故C正确,AB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熟知突触的结构组成以及兴奋在此处的传递过程,结合题意才可能推知阿托品可能的作用环节。7.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当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病人能听懂话,但不会说话,当H区受损伤时,病人就听不懂话语的意思B.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C. 呼吸中枢等人体很多重要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脑干,如果脑干受损,人就会成为植物人D. 当食盐撒在刚杀死的鱼的肉块上时,肉块不停抽
11、动,说明肉块发生了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当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病人能听懂话,但不会说话,当H区受损伤时,病人就听不懂话语的意思,A正确;B、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
12、奋或抑制,B错误;C、呼吸中枢等人体很多重要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脑干,但脑干受损时,人不会成为植物人,C错误;D、当食盐撒在刚杀死的鱼的肉块上时,肉块不停抽动,说明肉块发生了反应,但不一定是反射,因为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种中枢的分布和功能,掌握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C. 激素能为机体提供能量或用于催化化学反应D. 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
13、,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B、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体液运输,B正确;C、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D、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激素体节的特点。9.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
14、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乙+-丙+-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
15、确。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0.下图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A. 睾丸,全身细胞,A雄性激素B. 中间神经元,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 小肠黏膜,胰腺,A促胰液素D. 下丘脑,垂体细胞,A生长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并作用在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上该图可能表示激素的分泌与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等。【详解】A、雄性激素是脂质类激素,其靶细胞受体位于细胞内,细胞膜上没有该激素的受体,A错误;B、神
16、经递质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中间神经元传递,而不能倒过来,B错误;C、如果是小肠黏膜,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的分泌,C正确;D、如果是下丘脑,是垂体细胞,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提高学生识图辨析相关知识点的能力。11.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盐的平衡B. 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C. 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但是不能感知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D. 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
17、相关腺体【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B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
18、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下丘脑既能感受体温变化,又能感受渗透压变化,C错误;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下丘脑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作用。12.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答案】D【解析】【详解】A.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
19、热量,A错误;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 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D.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故选D。13.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可以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减少B. 饮水后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 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D. 大量出汗能进一步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需掌握水盐调节平衡过程、调节方式及相关激素的生
20、理作用。【详解】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项正确;饮水可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就会减小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从而不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从而调节生物体内水的平衡,C项正确;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以调节渗透压平衡,D项正确。【点睛】易错易混点: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2.下丘脑、垂体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14. 大面积烧伤护理
21、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 体液大量损失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答案】A【解析】【详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故选A15.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T细胞能识别抗原,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的增殖分化C. 浆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D.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淋巴细胞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通过比较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详解】T细胞
22、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浆细胞不识别抗原,也不能增殖分化,只能分泌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之裂解,释放抗原,D正确。【点睛】易错点: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不识别抗原;T细胞既是细胞免疫的主力军,也参与体液免疫。16. 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相当于
23、抗原B. “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C. 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D. 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答案】A【解析】A、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是外来物体,相当于抗原,A正确;B、“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B错误;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C错误;D、“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不能通过使用药物获得,D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1、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
24、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考细胞免疫完成17.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D. HIV破
25、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答案】C【解析】【分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详解】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故A错误;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故B错误;C、“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故C正确;D、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6、18.某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Art)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 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用于治疗艾滋病C. 达到200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D. 低于3.13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不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纵坐标为抑制率,据图可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项正确;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主要攻击T细胞,青蒿素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项错误;据图可知,达到200molL1时,Art的免
27、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项正确;低于3.13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相差不大,D项正确。19.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 在太空中,植物的根不会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特性C. 如果将琼脂块放置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间,并给予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会在琼脂块中进行横向运输D. 在存在呼吸抑制剂的条件下,极性运输会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1、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2、根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
28、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3、胚芽鞘尖端能感光,生长素可横向运输,尖端以下不感光,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详解】A、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B、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但能进行极性运输,B正确;C、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进入琼脂块是扩散,生长素不会在琼脂块中进行横向运输,C错误。D、极性运输以主动运输形式进行。在缺氧或有呼吸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主动运输会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顶端优势、生长素的运输和根的向地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
29、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0.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扔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A.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C. 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D. 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小便浸之,凡十余次则根生(据种艺必用)【答案】B【解析】【分析】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
30、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适时打顶去心,可以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含量,促进生长,A不符合题意;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利用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与植物激素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C、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利用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D、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小便浸之,凡十余次则根生利用生长素促进生根的原理,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 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它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 )A. 杨树顶芽的生长B. 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C. 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D. 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答案】A【解析】杨树
31、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故A正确;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故B错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故C错误;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故D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名师点睛】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植物体的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22.下列关于“研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通过预实验
32、缩小NAA浓度的探索范围B. 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相同C. 实验用月季插条应尽量多带一些幼叶或幼芽D. 统计各组生根数量应取该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答案】C【解析】【分析】研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因变量是生根的数目。【详解】A、该实验可通过预实验缩小a-萘乙酸(NAA)浓度的探索范围,为正式实验做准备,A正确;B、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该一致,即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B正确;C、实验用月季插条应尽量少带一些幼叶或幼芽,如果幼芽过多生长素浓度会较高,再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会抑制生根,C错误; D、统计一
33、定时间内插条的生根条数并得出实验结论,D正确。故选C。【点睛】注意:除了自变量NAA浓度之外的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以减小误差。23.为了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到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结果NaCl茉莉酸+部分细胞质壁分离+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注:“+”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A. 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B. 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C. 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 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答案】D【解析】【分析
34、】本题通过对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的实验探究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质壁分离、自变量和因变量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液泡中的水分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导致液泡体积变小,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A正确;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因此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B正确;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茉莉酸,有茉莉酸的实验组无质壁分离现象发生,说明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C正确;分析表格内容可
35、知:不同组别培养液中添加的成分存在差异,由此引发的结果是,组培养液中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组和组培养液中的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所以培养液中添加的成分即NaCl 和茉莉酸是自变量,而由此导致的结果即细胞正常与否及有无质壁分离是因变量,D错误。故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中各组别的处理及由此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异同,据此找出因果关系,并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A. 低浓度的2,4D一定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B. 用一定浓度
36、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C. 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D. 若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则会导致性早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高,用较高浓度的2,4D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A错误;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高度,B正确;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C错误;乙烯对动物不起作用,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D错误;答案是B。2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种群并不许多生物个体简单相加B. 同一种群内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C. 一个种
37、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 种群密度就是一定区域内所有该种个体的总和【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种群的内容,分析解答。这部分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和掌握。【详解】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而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
38、积中的个体数,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不是一定区域。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26. 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C. 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D. 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答案】A【解析】【详解】A.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A错误。B.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査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C.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
39、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C正确。D.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人群样本中进行,D正确。故选A。【定位】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27.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 该区域麻雀大
40、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 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答案】D【解析】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
41、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点睛】用标记重捕法的应注意: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28.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降低C.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
42、量时,增长速率最大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种群的K值【答案】D【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是不可超越,A错误;B、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环境容纳量不会变化,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C错误;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
43、D。【点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还原容纳量的影响因素,掌握用较大网眼的网捕鱼的目的,属于中档题。29.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B. 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不再变化C. 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d点
44、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据图分析,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B、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B错误;C、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D、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掌握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
45、化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D.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遗传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由于12月份没有未成熟的个体,所以该种群10月份的出
46、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将导致雌性个体不能得到正常交尾,繁殖后代,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错误;D、图示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31.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了中药方剂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1)据图可知,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了大约_%,
47、这是由于构建糖尿病模型时,注射的药物破坏了胰岛B细胞,_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靶细胞_葡萄糖减少,使血糖明显升高。(2)中药组大鼠空腹血糖_模型组。研究者推测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_的含量。(3)依据上述结果,研究者认为与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理由是_。【答案】 (1). 400 (2). 胰岛细胞面积比 (3). 摄取、储存和利用 (4). 显著低于 (5). 胰岛素 (6). 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但胰岛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为30mmolL-1,正常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
48、量为6mmolL-1,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24mmolL-1,大约增加400%;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细胞面积比显著降低;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胰岛细胞面积比高于模型组,且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但中药组胰岛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推测中药、西药均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且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详解】(1)由图可知,正常组的空腹血糖含量约为6mmolL-1,模型组空腹血糖含量约为30mmolL-1,增加量为24mmolL-1,即增加了大约400%;注射药物破坏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细胞面积比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
49、减少,使血糖明显升高。(2)由图可知,中药组大鼠空腹血糖低于模型组,可能的原因是中药组提高了胰岛细胞数量后,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量,所以证实这一推测还应该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3)从实验分析可知,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空腹血糖含量相近,但是胰岛细胞面积比更高,更接近正常组,因此,与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点睛】识记胰岛素的功能,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结合题图分析便可解答本题。32.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请回答。(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_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_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_,从而引起肌
50、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_,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_ (填“增强”或“减弱”)。由_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组别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突触数目相对值敲除Z基因转入Z基因组-25.1组+-34.3组+24.9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_。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是_。【答案】
51、 (1). 传出 (2). 突触前膜 (3). 外负内正 (4). 持续重复收缩 (5). 增强 (6). 2、4、5 (7). 能够抑制(神经一肌肉)突触的形成 (8). 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犃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能结合坐标图分析表格数据。【详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总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
52、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2)由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由2、4或2、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3)第和第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结合(2)题和第(3)题的可知,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图和表格,并从中获
53、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分析柱形图:第1组和第2组相比,单一变量为A基因是否突变,结果A基因发生突变的第2组的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第2组和第4组相比,单一变量为Z基因是否突变,结果Z基因发生突变的第4组的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同样4、5组实验结果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分析表格:第和第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33.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1)实验中,对
54、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租小鼠的_处理。(2)从图2可知,组与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说明血清中的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3)实验中,组小鼠感染的是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天。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图 3 实验二结果图(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
55、,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填选项前的符号)。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答案】 (1). 对照 (2). 相同 (3). 抗体 (4). 无明显变化 (5). 抑制 (6). 细胞内 (7). 细菌X (8). 前1 (9). 活化巨噬 (10). a、d、f (11). 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解析】【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要判断对于细菌X的免疫是T细胞发挥作用还是血清的作用给A组小鼠注射X,使小鼠产生免疫应答,提取T细胞与血清注射到已注入X细菌的小鼠
56、体内,通过对小鼠脾脏中X细菌的分析,说明是T细胞还是血清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只有注射了免疫小鼠T细胞的一组,感染小鼠脾细胞中的细菌X没有数量上的增加,从而说明了活性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也说明了细菌X是寄生在细胞中的。【详解】(1)B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故B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2)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由图2中注射血清的、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活细菌数量增加较快)这一信息可推知:相应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中细菌的繁殖。注射A组小鼠T细胞的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说明相应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即细菌X为胞内寄生菌。(3) 特异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的,因此
57、注射细菌X后获得的免疫只是针对细菌X,小鼠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前都必须先注射细菌X。从实验结果图可知,注射T细胞与血清是在感染的后一天,也将注射细菌X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一天。(4)由图3中三曲线对比可知:活化巨噬细胞可有效杀伤细菌X。(5)若用体外实验验证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应包括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这样才能含有活化T细胞释放的某种物质;还应有该物质活化的对象巨噬细胞,该细胞之前应未被活化,故应选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该巨噬细胞是否被活化,需通过接种细菌X来检测,可见实验中应该选择的材料是a、d与f。故选adf。(6) 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
58、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34.为研究IAA(生长素)对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调节,科研人员做了系列实验。(1)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组别1组2组3组4组实验处理授粉未授粉不涂抹IAA不涂抹IAA在子房上涂抹IAA在花柄上涂抹IAA果实平均重量(g)4. 105. 30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_。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_。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_。(2)根据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并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请利用该模型,完成验证该推测的实验
59、方案并预期结果。图1实验处理放射性检测结果比较3H-IAANPAa段b段c段d段组施加施加组组 (8). b段:组组 (9). c段:组=组 (10). 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 (11). 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解析】【分析】分析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可知,与正常番茄相比,没有授粉的三种处理,只有在在子房上涂抹IAA,才结果实,其他两种处理都没结果实,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种子产生的生长素。根据实验模型图1和图2所示
60、,结合实验处理情况即可对第二个表格中未知项作出判断。【详解】(1)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在子房上涂抹IAA,即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2)根据实验模型图1,表中组应在图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生长素阻断剂NPA,因为生长素是极性运输。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与组形成对照。a、b、c段的预期结果分别是:组组、组组、组组。(3)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
61、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4)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会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因为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所以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提升了学生获取图表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的过关。35.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
62、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 (1). 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2). 1:1:1 (3). 保持相对稳定 (4). 标志重捕法 (5). 活动能力【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63、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比例1:1:1。【详解】(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
6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因此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这一湖泊中某鱼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36.阅读题: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资料1:高山适应在海拔5500米高度,一个人完成运动的能力只有他在海平面的50%,经过两个月的适应后可提高到68%。在3800米左右的高度,气压从海平面的760毫米汞柱,下降到480毫米汞柱,空气中
65、氧分压则从159毫米汞柱降到100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引起肺泡气氧分压随之下降,输送到血液中的氧减少,引起呼吸频率增加,将更多的空气吸入肺;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以加大经过肺和身体的动脉血流量。当人处于高海拔时,肾脏中有专门的细胞能够感受血液中氧气水平的变化,缺氧导致肾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录表达增加,从而制造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可以激活骨髓中的红细胞合成。红细胞浓度增加能够帮助我们适应于更低的氧气分压。身体逐步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运送氧的能力。下图是10名登山队员(24-38岁)在中尼边境攀登过程中平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平均夜营高度的关系。问题
66、:(1)请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人体面对环境中低氧条件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回答不要超过100字)_ 。(2)为什么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浓度的增加需要很长时间(1-2个月)?(不超过100字)_ 。 资料2:细胞是如何感知低氧环境的201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小威廉G凯林、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和格雷格塞门扎。奖励他们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oxygen availability)的机制。彼得JL拉特克利夫研究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这种物质由肾脏的某些细胞分泌,促进红细胞生成,是对血氧水平下降的响应机制。格雷格L塞门扎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缺氧的环境下,
67、HIF-1能够结合ARNT,激活特定基因表达,如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基因、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而控制HIF的开关就是氧气浓度。小威廉G凯林了解到了一种叫做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disease)的遗传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会在肾脏,肾上腺、胰腺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位置生出肿瘤。小威廉注意到,这些肿瘤都生长在血管丰富的部位,而且它们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红细胞的产生。这些特点都表明,氧气可能在它们的生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人们了解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由VHL抑癌基因突变所致。正常情况下,基因编码VHL蛋白。 VHL蛋白通过参
68、与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标记而抑制它。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细胞内羟化酶的效率会有所增加,使HIF蛋白获得一个羟基,而VHL能够识别这个羟基从而与HIF(缺氧诱导因子)结合,让它降解。如果氧气不足,则 HIF 的羟基化程度降低,因此无法正常被 VHL 蛋白标记,从而启动血管的生长。他们揭示的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可以用下图概括。(3)请根据资料用概念图解的形式表达“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 _。(4)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的探索,为治疗贫血、癌症等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请在这两种病中任选一种加以明_。(不超过100字)【答案】 (1). 人体面对低氧环境是通过神经、体液共
69、同调节的。通过神经调节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以增加运氧效率,同时同过体液调节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加运氧能力。 (2). 缺氧导致肾脏相关细胞的EPO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泌EPO,激素EPO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引起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代谢,产生生理效应需要时间。 (3). (4). 针对贫血:通过调控HIF-1通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疗贫血。针对癌症,开发药物抑制HIF-1的活性,不使相关基因表达,使癌细胞缺氧。肾癌患者的VHL基因往往会出现突变,导致人体内产生过量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这又会促进血管和红细胞的生成。基于这一原理,也
70、可以针对VEGF这一靶点开始研发新药,抑制VEGF因子的活性。【解析】【分析】本题打破了以往生物试题的出题思路,给出了大量的阅读资料,需要学生从大量的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以简明扼要的话来解释资料中出现的某个现象或疾病,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详解】(1)人体面对低氧环境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通过神经调节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以增加运氧效率,同时同过体液调节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加运氧能力。(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浓度的增加需要很长时间(1-2个月),因为缺氧导致肾脏相关细胞的EPO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泌EPO,激素EPO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引起细胞内相关基
71、因的表达,调节细胞代谢,产生生理效应需要时间。(3)根据资料描述 “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 为:(4)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的探索,为治疗贫血、癌症等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针对贫血:通过调控HIF-1通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疗贫血。针对癌症,开发药物抑制HIF-1的活性,不使相关基因表达,使癌细胞缺氧。肾癌患者的VHL基因往往会出现突变,导致人体内产生过量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这又会促进血管和红细胞的生成。基于这一原理,也可以针对VEGF这一靶点开始研发新药,抑制VEGF因子的活性。【点睛】本题以资料形式出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学生可边读边勾画出有效词句,然后以自己的话总计出来,注意字数限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