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十九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2)亚洲的觉醒(3)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2.能力指要(1)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及对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经济、政治的变化及特点。(3)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过程,认识世界发展成为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性。(4)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影响。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历
2、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不平衡性加强,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发展和危机并存的时期。2.垄断资本主义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电气的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炼钢和化学工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2)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出现了新的工业化浪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到重工业
3、阶段,世界大工业文明诞生;同时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垄断组织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又一个发展时期。思考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大调整时期,垄断组织出现了。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提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这种变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企业规模扩大,生产集中,从而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经济迅速发展;俄日经济也有所发展。各国垄断资本主义也各有特色: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
4、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是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4)列强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通过原料、市场和资本等,形成了世界性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5)垄断组织对政治的干预增强,现代政治模式形成。现代政治模式大致有两种类型:美、英、法是属于政治民主化国家;德、俄、日则是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的专制主义体制国家。特别提示对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教材反映并不充分。但在2000年全国高考中,考查了俄日和英法的政治体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所编写的权威资料中,作为典型题选取了此题。这就提示我们,应注意教
5、材知识的拓展和隐性知识的挖掘。3.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1)概况: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工人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为适应联合斗争的需要,第二国际成立。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形成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诞生。(2)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斗争的组织性加强;主要斗争手段从政治斗争、暴力斗争转为经济斗争、合法斗争;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又转到俄国;国际工人运动从西方向东方扩展。4.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强和殖民统治的加深,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客观上又使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近代资本
6、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步壮大,成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2)在亚洲,中国、朝鲜、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进入“亚洲的觉醒”时期,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有居次要地位的反帝反封建的旧式起义。非洲以武装斗争为反殖民侵略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最为突出。拉美国家独立后,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反帝反封建是其共同任务,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突出事例。5.列强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及其根源: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世界霸权激化了矛盾,形成了三个中心环节:法德矛盾,焦点在于对欧洲霸
7、权的争夺;巴尔干问题,俄奥是主要对抗双方,同时也涉及到英德;英德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对殖民地的争夺,是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三对矛盾的斗争逐渐演变为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协调矛盾,最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大战爆发,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争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了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不平衡性。思考讨论 世界历史上曾发生过无
8、数次战争,但真正冠以“世界大战”的仅有两次。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局势,说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酝酿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认为什么是世界大战?提示: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和军事的进步、世界性大国的出现等角度思考。根源于世界性经济、政治的矛盾和发展、涉及世界全局、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战争可称为世界大战。疑难突破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和保障。从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许多新特征:(1)它是以发达的科学理论为
9、基础的,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明者多是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手工工场时代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经济为基础的,发明者多为有生产经验的工人和技师。(2)它在多国同时进行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迅速,其中以美国、德国发明居多;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是以英国为源头向别国扩展,英国占有所有发明的绝大部分。(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明应用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比第一次大大缩短。(4)它主要出现于重工业部门和基础工业部门,以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是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交通运输为主。(5)在时间上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便于不同国家根据
10、自己的国情使用不同的科技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垄断应运而生,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垄断组织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成熟。同时,它还促进了世界大工业文明的建立,实现了工业化。还实现了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使世界发展为紧密联系的整体。2.对垄断组织的认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垄断组织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尽管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带来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它的出现是有利
11、于生产力发展的,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就客观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次,其出现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质上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最后,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垄断组织是一种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它使生产力以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速度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性和侵略性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垄断组
12、织垄断市场、价格,加大了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这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第二,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大生产吞噬小生产的结果,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卑劣丑恶的手法。第三,垄断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出现的食利者阶层,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阶层。第四,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五,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殖民扩张必然导致争霸,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一战就是明证。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和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组成,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对世界统治的
13、确立。通过一系列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通过商品、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传统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破坏了古老传统的旧社会结构,推动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使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形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充满着残酷的征服和奴役,
14、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提示“全球史观”逐渐成为世界史研究中的主导理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就体现了这一观点。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终于成为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2004年的全国文综卷和上海卷都涉及了这一问题,对这一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一定要到位。4.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晚期经济发展的三种类型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国开展的状况千差万别,也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现实条件,六大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晚期经济发展方面呈现三种类型。一是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该时期内科技发明的成果都相对较多,又应用及时,资金、资源、市场的条件都较充分,所以发展迅速。二是经济发展速
15、度相对缓慢下来的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在19世纪中期还处在资本主义各国的最前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较好,海外市场比较发达。在机器更新、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扩大投资规模上不够迫切,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比不上美德两国。三是俄国和日本,相对于前面四国,经济基础薄弱是显而易见的。两国同时在19世纪60年代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但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由于两次工业革命在两国几乎都是同时开展起来的,所以其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都十分迅速。上述三种类型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比状况,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斗争。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新特点的历史条件(1)帝国主义掀
16、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在帝国主义疯狂强占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2)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这一时期,列强向亚、非、拉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加速了这里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他们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这就必然给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赋予新的内容和特点。(3)运动性质由旧式民族运动演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斗争的纲领和口号,体现了资本
17、主义发展趋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和主体,出现了新式民族运动与旧式民族运动并存的局面。6.如何认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9世纪中期,英国居“世界工厂”地位,按工业实力排序是英、法、美、德,而到19世纪末,美德经济超过英法。(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英、法、美三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俄、日三国在政治上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的多少不同,其中英法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德日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世界殖民地最少。7.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结构复杂化、设备更新、资金需
18、求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都要求生产规模必须扩大,设备与资金更加集中,于是垄断组织便应运而生。与过去的私人独家企业相比,它具有某些新的特点:(1)作为超大型企业,它更有财力去购置先进设备;(2)更有力量聘请专职科学研究人员乃至设立科研机构,不断提高水平;(3)更有能力了解世界市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4)更需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5)在垄断形成过程中进行的兼并,都是以设备先进、管理得当的企业吞并落后的企业,然后又加以改造,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趋势,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生产力得到更快更高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德国的垄断经济相对最为发达,发展速度也最快,于
19、是超过英国、法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二位。1900年美、德、英、法四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了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72%。取得这样的成就,垄断经济的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从此便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出现,表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经定型。此后虽有较大的发展,又有了国家垄断、国际垄断,但在基本形式上没有再起根本的变化。8.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产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不少重要的变化:(1)人自身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设备对劳动者的要求提高,即使是普通工
20、人,也要有操纵先进机器所需的文化知识。于是,一般人的文化程度在提高,进而使人的思考能力、素质也随着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现象受到抵制。(2)垄断的出现使社会利益集团的划分更为明显,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团体众多、舆论活跃的局面,由此造成了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代表各利益集团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各种活动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其中工人阶级的活动显得更为突出,他们组织工会、建立政党、举行罢工、参加竞选,显示出巨大的力量。(3)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国家机器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由于社会矛盾所涉及的方面和范围远远超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职
21、能进一步发展,国家干预的机会更多,干涉的程度更深。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大体成型了,即比较健全的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这是世界历史局势极为复杂的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改造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垄断组织成为生产组织形式,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经济的变革,导致政治、社会、思想的大调整,国家职能加强,出现了政治民主化和专制主义两种体制,现代政治模式形成。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列宁主义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
22、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加强,围绕着殖民地和霸权的争夺,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和组合,战争危机频频发生,从而构成了极为复杂的世界局势。2.科学技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上的。19世纪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新的技术发明都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关系密切,技术本身越来越科学化。这说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发生的。战争结
23、束后中国的局势、列强的侵华方式也与此有关。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是在此影响下爆发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也与此有关联。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是自然力时代,处于手工业(或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进入蒸汽时代,属于机器大生产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入电气时代,仍属于机器大生产阶段,工业化实现,进入垄断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进入信息时代,帝国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产物,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矛
24、盾的总爆发。在不平衡规律的制约下,帝国主义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是根本原因。在此影响下,国内的和国际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各种矛盾形成合力,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了一战。之所以成为世界大战,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整体世界的形成有关。首先出现了拥有全球利益的大国,从而使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使战争具备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科技的发展为世界性大战提供了必要手段,现代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为全球范围的战争提供了条件。在世界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后,才有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6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造成了经
25、济结构和阶级状况及思想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使东西方的差距拉大。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大肆向中国输出资本,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出现新高潮。7.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活动的几个阶段15世纪末到1900年这四百余年间,资本主义的扩张活动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492年至18世纪后半期是第一阶段,即商
26、业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此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其对外扩张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资本。扩张手段以武力征服为主,凭借其所掌握的贸易垄断权和殖民特权推进其商业扩张。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北美洲,在非洲大陆只限于几个商业据点,在南亚是沿海地区。显然,商业资本主义的潮流,尚无力摧毁东方各国锁国主义的藩篱。18世纪后半期至1870年是第二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扩张阶段。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张目的已从掠夺金银财富转变为开拓销售市场和占有原料产地。其手段也从武力征服变为廉价商品加火枪火炮,奉行商业扩张与武力扩张相结合的政策。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区域扩大到了全球。1871190
27、0年是第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扩张阶段。扩张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浪潮,对世界进行最后瓜分和重新瓜分。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典例剖析【例1】(2002年全国文综,24)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A. B. C. D.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把握,属概念、判断、组合三型合一的选择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电器、飞机制造、通讯技术、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等的出现,肯定实现了;垄断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而资
28、本主义在世界统治的确立,是指世界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使东方服从西方,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答案:A【例2】(2004年天津文综,2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A.经济走向全球化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垄断组织的认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把握。适应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垄断。垄断组织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本质并未改变,仅是局部调整。A、B两项不符合阶段特征,C项与垄断的实质不符。答案:D【例3】(2004年广东,21)第一次世界大战
29、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英日同盟”的缔结B.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C.法、俄军事协定的缔结D.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掌握。日本在战前未参加军事同盟,A项排除。而据时间的先后排序和教材的叙述,D项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答案:D特别提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和高考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考试题的难度也有所降低,强调了对教材的依托和史实的考查。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史实的识记。高考复习中,一定不能冷落教材啊!【例4】(2004年上海,17)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
30、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剖析:题干反映的是萨拉热窝事件,当时被打死的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答案:B【例5】(2000年全国,4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掌握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政治体制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19世纪末
31、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已定型,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是两种基本形式,其形式的不同是由各国的国情决定的。回答第一问时,首先根据俄、日的政治概况,分别概括出政治体制,再以英、法、俄、日的政治体制概括出各自的特点。可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该题的参考答案不太完整,应补充经济方面的内容。此题是与政治常识联系密切的题目,要答好此题,必须适当借助有关知识的拓展教材。参考答案:(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比较彻底;俄国的过渡道路是
32、1861年改革,日本的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高考命题频率高,命题的主要规律是:(1)较多地考查了民族解放运动方面的内容;(2)重视对主要国家经济和外交政策的考查;(3)突出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规律的考查。近几年高考尚未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有国际共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等,要引起高度重视。新教材有关对垄断组织的评价、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认识有了很大变化,观念上有了很多更新,近年高考部分涉及到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等内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二国际及工人运动是新
33、增内容或观念更新内容,复习中思路要开阔,对教材观点要辩证分析。近年来高考命题注重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考查历史的发展变化,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重点内容。此外,对本阶段历史特征的分析归纳,如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轨迹、工人运动的特点及成因等知识也极为重要。复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理清基本线索,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要从总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并引导学生准确勾画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从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入手,构建出完整、系统、立体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把本单元的内容上挂下联,不
34、要人为地割裂与上下单元的联系,各个小专题的内容必须放在整个专题的内容中考查。其次,复习时应着重解决以下重点问题:第一,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应从前提、理论基础、地域、部门等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应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应从生产关系的调整、内政外交的变化、世界格局的调整、工运的新发展等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复习时应联系旧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资产阶级的实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等方面,对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比较。第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掌握列宁主义的诞生,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列宁主义是时代的
35、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第四,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新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作用的观点,分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成为领导力量,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新发展,其中“亚洲的觉醒”是重点。第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点,教学过程中,要从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分析其矛盾的原因;要结合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的史实,认识帝国主义勾结、斗争的本质;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认识帝国主义掠夺的本质。本单元复习课时建议安排6课时。其中,学生自学2课时,老师讲解2课时,测评1课时,测评讲解1课时。拓展题例【例1】(2002年广东,25)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
36、识产生B.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D.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剖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20世纪初期的亚洲,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这时的亚洲社会开始发生新的变化,A、B、C三项反映了这一变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完成。答案:D【例2】(2003年全国新课程,25)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B.没有兴建新兴工业企业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剖析:19世纪末英法衰落而德国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和采纳程度不同。答案:C【例3】(2000年上海,41)恩格斯说:“
37、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国际格局方面:(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剖析:本题从新的角度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具有概括史实、中外综合的特征。第(1)问只要求答出所产生的工业部门。第(2)问要注意仔细审题,题目要求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格局三个方面的不同后果,必须分别加以说明。第(3)问涉及中国历史,需要指出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对中
38、国的影响既包括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活动,也包括中国内部势力的相应活动。参考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任选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任选两项)(2)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格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的联
39、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3)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术动态1.关于亚洲觉醒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的觉醒”的根本含义,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具有这种性质的运动不宜列入其范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即是如此,
40、因为它们还属于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提出全新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纲领。另一种观点认为,“亚洲的觉醒”既包括旧式农民起义,也包括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的觉醒”中,出现了旧式的农民起义开始逐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代替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新旧交替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把前者放到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之外。2.关于帝国主义的含义“帝国主义”一词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人们对帝国主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在对帝国主义研究时,主要出现了“政策论”和“阶段论”两种观点。“政策论”者把帝国主义运动视为资本主义各国统治政策的改变,他们多数人把帝
41、国主义和殖民政策联系在一起,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列强执行的征服政策。张伯伦针对英国在世界市场上遇到的竞争,鼓吹帝国主义是“代表真理的、英明的和经济的政策”。考茨基也说:“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吞并或征服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因此,帝国主义就是金融资本“情愿采取”的一种政策。“阶段论”者主要是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继续,是它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腐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腐烂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
42、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也有人主张现在不要再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了,因为帝国主义是一个军事扩展的概念,而二战后政治扩张和战争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冷战”的结束、东西方交往的扩大,帝国主义的概念应被淘汰掉,而代之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3.关于殖民主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在国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分歧较大。在我国学术界,多是据马克思“双重使命”的观点展开的。在论述英国统治印度的后果时,马克思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在以前,学术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
43、在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和破坏性上,对“建设使命”谈得很少,并且还往往把“破坏的使命”简单地看作是消极阻碍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有了重大突破,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客观辩证地理解“双重使命”学说,把其看作是一个过程中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不能把这两个使命看作是相互脱节的,即殖民主义在实施破坏性使命时,会不自觉地实施建设使命;而在实施建设性使命时,又在自觉地进行着阻挠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某些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的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定势,使其不能靠自身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完全依靠内部因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殖民主义起了某种载体和推动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只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西方式的,一条是东方式的。东方式发展路线是一种停滞不前的循环,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向现代化的飞跃。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殖民主义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上述看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殖民主义为非西方世界带来现代文明,加剧了传统社会的瓦解。然而,这些只是殖民主义的客观结果,这才是马克思“双重使命”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