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764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二年级生物第卷 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 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D.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

2、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C、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C错误;D、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人体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

3、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可以进入血浆,A正确;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C.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C错误;D.血浆不能进入淋巴,D错误。故选A。3.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D. 免疫细胞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4、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详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免疫细胞合成免疫活性物质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4.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5、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详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

6、同调节,C错误;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5. 在相邻两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表面连接电流表,静息状态下的指针方向如图所示。在A点施加一定的刺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时,A点细胞膜外变成正电荷B. 电流表不会发生偏转C. 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D. 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点受刺激后,膜外由正电荷变成负电荷,电流表左侧受电位发生一次变化,而右侧不发生变化,所以电流表只偏转一次,选C。6. 肉毒杆菌霉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它能阻遏

7、神经递质的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A. 突触前膜B. 突触间隙C. 突触后膜D. 受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肉毒杆菌霉素能阻遏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其影响兴奋在突触传递中的突触前膜,使神经递质不能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从而也就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导致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故选A.7.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不符合关系的是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B. 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C.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小泡D. 生态系统的结构、

8、生态系统成份、营养结构、生产者【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解】A、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因此可以代表体液,、分别代表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A正确;B、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故、分别表示免疫、特异性

9、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B正确;C、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的结构,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成分、营养结构、生产者,D正确。故选C。8.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说法正确的是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反射弧和兴奋在反射

10、弧中传导的相关知识。从图可知,a是效应器, 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离体的情况下,兴奋在神经元中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由感觉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时间延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由电信号,在突触中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后膜上是由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BCD错误。故选A。9.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但不属于免疫细胞B. 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缩短C. 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中的遗

11、传物质不同D.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详解】A、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B、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故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C、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来自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其中的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D、抗体、淋巴因子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但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10.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

12、染性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详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损伤,C正确;已免

13、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伤害,而自身免疫病是将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当作抗原来攻击从而造成损伤,二者不是同一概念,D错误。【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免疫缺陷症、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症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造成的,如艾滋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1.某课题组以南瓜为实验材料,应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合成缺陷型B. 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C. 生长素和赤

14、霉素生理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D. 赤霉素对南瓜突变体生理作用明显【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两图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详解】A、激素对南瓜突变体作用后,南瓜突变体茎没有明显改变,说明不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A错误;B、看图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正常南瓜茎的生长,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B正确;C、本实验没有赤霉素和生长素共同作用的实验组,不能说明两种激

15、素的关系,C错误;D、看图可知赤霉素对南瓜突变体生理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选B。12.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此时要通过调节加强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正常。通过神经调节,肌肉加强收缩产热,故A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散热,故B正确。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故C正确。通

16、过神经调节,促进垂体活动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故D错。13.关于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 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B. 当人体从零下20到零上20环境中,身体内酶的活性提高C.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D.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1、根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失重状态下植物水平生长,说明生长素能极性运输。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是恒温动物,

17、不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详解】A、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而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A错误;B、当人体从零下20到零上20环境中,体温没变,故身体内酶的活性不变,B错误;C、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有效得到利用,此时人体利用能量顺序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正确;D、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能力过强导致的,属于免疫失调,D错误。故选C。14.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査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 可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地中

18、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D. 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觅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详解】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A的叙述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易计数,因此,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此B的叙述错误;

19、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在比较密集或稀疏的地方取样会导致实验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情况,C的叙述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中,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捉标志数=第二次捕捉总数:第二次捕捉中标志数,动物被捕捉一次后较难捕获,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应偏大,D的叙述正确;因此,本题选B。【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要看清B选项中的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难以计数,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选双子叶植物。1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

20、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 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 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 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 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答案】C【解析】【分析】从题意及甲图中可知,草履虫先增加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则栉毛虫以在草履虫为食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致命的,大草履虫因有了隐蔽的场所,躲避栉毛虫的能力增强,而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灭绝。【详解】A、在培养液中加入沉渣后,沉渣成为草履虫的隐蔽场所,增加了栉毛虫捕食的难度,将乙图

21、与甲图对比,沉渣的加入对草履虫和栉毛虫的种群数量都带来极大的影响,A错误;B、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所捕食,在无隐藏物的情况下,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捕食干净,栉毛虫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B错误;C、如果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生产者或者由培养基(人工生态系统)来提供能量,C正确;D、大草履虫体内能量去向有三个:自身代谢利用、被栉毛虫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题意及图示信息确定栉毛虫是以草履虫为食,但草履虫善于躲避,导致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灭绝。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B. 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

22、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群落演替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

23、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详解】A、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A正确;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则森林中还能找到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C正确;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应该有轻微的波动,不可能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D。17.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

24、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放牧方式无牧羊单牧牛单牧素色异爪蝗多度(%)10155羊草盖度(%)455525注:1.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A. 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 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C. 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 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空间特征:成群型、均匀型和随机型。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方

25、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详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B正确;C、适度放牧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D、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故选D。18.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26、(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 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 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详解】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是80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

27、a,A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0J/cm2a,B错误;因为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15J/cm2a,无法计算其同化量,D错误。19.据图判断叙述正确的是A.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 图中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C. 图示食物链中,蛇处于第四营养级D. 图示生物可以形成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细菌【答案】A【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

28、成分。(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详解】A、题图示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B、细菌与蝉不存在共同食物资源,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C、蛇属于四级消费者,位于第五营养级,C错误;D、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D错误。故选A。2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 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

29、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C. 小麦种群因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可以避免小麦减产D. 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负反馈是反馈信息与原输入的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详解】A、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A正确;B、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捕食,B错误;C、小麦种群因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

30、的生长素,无法避免小麦减产,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则物种的形成过程即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也是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1.在漫长的历史中,祖先们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学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1、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详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

32、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C、“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D、人对生态系统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22.某生物制品公司用如图方法生产干扰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能产生干扰素的酵母菌是基因工程创造的新物种B. 干扰素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所以只有淋巴细胞中才有干扰素基因C. 该过程所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D. 若要获得更耐储存的干扰素则利用蛋白质工程来直接改造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一般先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表达,以酵母菌等微生物

33、作受体细胞,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繁殖快,可使目的基因得到快速表达。【详解】A、新物种的产生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干扰素的酵母菌并未创造新物种,A错误;B、干扰素基因除了在淋巴细胞存在外,其他体细胞也存在,只是干扰素基因只在淋巴细胞中表达,B错误;C、将干扰素基因导入酵母细胞中,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D、利用蛋白质工程对干扰素进行改造,基本途径是: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甘酸序列,D错误。故选C。23.基因工程为花卉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如图为花卉育种的过程(字母代表相应的物质或结构,数字代表过程或方法)。下

34、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聚合酶B. 过程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C. 、过程为分化和再分化,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 转基因生物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答案】B【解析】【详解】过程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常用农杆菌转化法,B正确。、过程为脱分化和再分化,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检测DNA是否插入到生物体内,应用DNA分子杂交技术,D错误。24.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正确的是( )蛋白质分子结构设计DNA合成预期蛋白质功能根据氨基酸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

35、A. B. C. D. 【答案】C【解析】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是:预期蛋白质功能预期蛋白质分子结构组成据氨基酸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DNA,故选C。【考点定位】蛋白质工程【名师点睛】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蛋白质工程能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而基因工程原则上能生产自然界原有的蛋白质。2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个体或细胞产物B. 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C

36、. 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多胞胎的比例D. 一般用植物的叶肉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2、胚胎工程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产生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详解】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个体或细胞产物,A正确;B、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血浆

37、等天然成分,B正确;C、胚胎移植可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率,也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C正确;D、一般用植物的茎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6.下面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表示从已免疫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B淋巴细胞B. 过程常用灭活的病毒促进细胞融合,不可用聚乙二醇C. 中的筛选是通过抗原一抗体反应进行的D. 是经过筛选后,得到的既能无限增殖又产生特定抗体的细胞群【答案】B【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

38、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2、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要进行二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详解】A、B淋巴细胞是从已免疫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的,A正确;B、过程可以利用聚乙二醇促进细胞融合,B错误;C、中的筛选为第二次筛选,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C正确;D、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制增殖,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能

39、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比较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7.下列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A. 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B. 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C. 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D. 克隆羊的诞生细胞核的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得到单个细胞都采用了酶的专一性原理;细胞融合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克降羊的诞生是通过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获得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详解】A、细胞工程中,利用酶的专一性原理,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得到单个细胞,A正确;B、利用细

40、胞膜的流动性,可诱导细胞融合,B正确;C、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C错误;D、克降羊的诞生是通过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获得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C。28.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是诱导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B. 上述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的是诱导细胞和神经细胞C. 肝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等细胞中基因组成相同,蛋白质完全不同D. 与纤维母细胞相比,经过程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高【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表示将诱导基因导入小鼠的纤维母细胞,使之成为诱导干细胞;表示细胞分化过程,即诱导干细胞分化形成肝细

41、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等。【详解】A、表示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会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但不会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A错误;B、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B错误;C、肝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都是由诱导干细胞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但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有所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C错误;D、与纤维母细胞相比,经过程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其全能性较高,D正确。故选D。29.分割及移植技术可用于繁殖优质奶羊,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需用激素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 人工受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

42、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C. 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D. 可鉴定早期胚胎的性别满足生产上对性别的特定要求【答案】B【解析】【分析】同期发情处理,使得供体与受体具有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胚胎分割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详解】A、用促性腺激素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为供体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A正确;B、人工受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桑椹胚或者囊胚用于胚胎分割,B错误;C、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

43、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C正确;D、取滋养层细胞就行DNA分子杂交和性染色体判断,能鉴定早期胚胎的性别,D正确故选:B。30.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B. 卵裂期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C. 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D. 细胞开始发生分化的胚胎时期是原肠胚【答案】A【解析】【分析】卵裂即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该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DNA总量增多,但是细胞总体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并且有机物总量减少。囊胚: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

44、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详解】A、细胞膜表面均有糖蛋白,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功能,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保证了同种精卵结合,A正确;B、受精卵在卵裂过程中,细胞的总体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而单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减小,B错误;C、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具有发育全能性,C错误;D、细胞开始发生分化的胚胎时期是囊胚时期,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高等哺乳动物受精卵与胚胎发育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识记卵裂期细胞的特点,识记囊胚和原肠胚的特点。第卷 非选择题31.甲、乙、丙三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

45、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 mmoll/L。请回答。(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_(填减少或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中相互_,实现血糖浓度的平衡和稳定。(2)据图初步判断_和_是糖尿病患者,但仍需复查血糖。(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调节网络。【答案】 (1). 增多 (2). 肝糖原 (3). 胰岛A (4). 拮抗 (5). 甲 (6). 乙 (7). 神经

46、体液免疫【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分析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升高,而胰岛素较低血糖,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人

47、体血糖调节过程中表现为相互拮抗。(2)由图1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3)机体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维持的。【点睛】本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要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从图形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基础性较强,难度适中。32.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省沿海登陆,造成了巨大灾情。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利奇马”的出现引发人们的焦虑、紧张,甲图中细胞活性下降会导致_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

48、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2)图乙所示,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_和_。(3)图丙表示一个突触结构。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加,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4)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图丙,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_。【答案】 (1). 淋巴因子 (2). 神经递质 (3). 激素 (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5). C (6). 能 (7

49、). 持续兴奋【解析】【分析】分析图解: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图甲,图中表示吞噬细胞,表示T细胞,表示B细胞,表示浆细胞,表示抗体。图乙表示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示意图,神经调节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激素调节过程中,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图丙表示突触。【详解】(1)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T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2)如图乙所示,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3)神经调节过程中,当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

50、时,会导致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从图丙可以看出,神经递质A-C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被D没分解为A何C,其中C被循环利用。神经递质除了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D酶失活,则乙酰胆碱一直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过程,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及机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33.图一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二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三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1)图一,一段时

51、间后,燕麦胚芽鞘将_生长。(2)图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根向地生长,原因是_(填数字)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受抑制。像这样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称之为生长素的_。(3)图三,若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的关系时,C点应向_(填“左”或“右”)移动。(4)若图二中茎2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中的D点,则茎1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的浓度范围是_。【答案】 (1). 向右弯曲(背光生长) (2). 2 (3). 两重性 (4). 右 (5). 小于B点浓度【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

52、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详解】(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背光侧尖端的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到达尖端的下部,因而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燕麦胚芽鞘将背光弯曲生长。(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作用,根2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此浓度抑制细胞生长,根1处的生长素浓

53、度较低,此浓度促进细胞生长,玉米幼苗根向地生长。生长素作用特点的两重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3)图三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由于根比茎敏感,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的关系时,C点应向右移动。(4)茎2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茎1,茎2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高于茎1的生长素浓度的促进作用,故茎1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的浓度范围则为小于B点的浓度。【点睛】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图形,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34.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北大港湿地是天津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54、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常年有140余种水鸟在此迁徙、停歇、越冬和繁殖。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问题。(1)对湿地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采用_法。(2)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_。则碳在其内部的传递形式为_。(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示意图,图1所示: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进入繁殖季节,图中E的雄性可以根据雌性散发的气味去追踪雌性,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_。若F粪便中的能量为X,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Y,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Z,该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4)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食

55、性鱼类的种群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到时间段内,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_。(5)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随着绿水青山工程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此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演替。【答案】 (1). 标志重捕 (2). (生物)群落 (3). 含碳有机物 (4). BDEF (5). 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6). Y+Z (7). 一直增大 (8). 次生【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

56、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

57、,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详解】(1)东方白鹳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2)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3)分析示意图,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F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食物链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表示为BDEF。进入繁殖季节,图中E的雄性可以根据雌性散发的气味去追踪雌性,由此可以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若F粪便中的能量为X,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Y,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58、生命活动的能量为Z,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Y+Z。(4)到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虽然在下降,但种群数量在一直增大。(5)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但依然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因而此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35.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流程如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X是_,在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两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后,才能在_的催化下形成X。(2)若要培育能生产彩色羊毛的转基因羊,则一般用_作受体细胞,常用_法完成步骤。(3)在培育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时,可用

59、离体金茶花叶组织经_形成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把外源基因导入其中,经筛选培养形成抗枯萎病植株。该过程中用到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_。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重组DNA分子) (2). DNA连接酶 (3). 受精卵 (4). 显微注射 (5). 脱分化 (6). 植物组织培养 (7).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解析】【分析】分析上图:图示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其中X为重组DNA分子,表示目的基因的获取,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表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详解】(1)图中X是重组DNA分子,在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时,需要用同一

60、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样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两端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后,才能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形成重组的DNA分子。(2)若要培育能生产彩色羊毛的转基因羊,则一般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跑,因为受精卵具有全能性,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3)植物组织培养要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脱分化的目的是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目的是形成胚状体或根、芽、茎等,故可用离体金茶花叶组织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转基因抗枯萎病植株的培育过程需要用到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点睛】本题结合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

61、、工具、操作步骤及应用,明确目的基因可以和受体细胞中得到表达的生理基础。36.DHA对脑神经发育至关重要。以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DHA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下表。据表回答。亲本藻优势代谢类型生长速率(天)固体培养基上藻落直径DHA含量()A藻自养0.06小0.7B藻异养0.14大无(1)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A藻_与B藻_的优点。(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获得_。(3)通过诱导融合及筛选,获得所需融合藻,以此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试验,结果如图。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_。甲、乙两组DHA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

62、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_。【答案】 (1). 自养特性、产DHA (2). 快速生长 (3). 原生质体 (4). 融合藻既能光能自养又能异养 (5). 融合藻利用光能和简单的无机物即能生长,不需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杂菌生长【解析】【分析】1、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2、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详解】(1)A藻自养型,产DHA,但是生长速率慢;B藻异养型,不产DHA,但是生长速率快。因此,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A藻的产生DHA、自养特性与B藻的快速生长的优点。(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去除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3)乙组融合藻在光照条件以及葡萄糖为碳源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原因是乙融合藻既能光能自养又能异养。甲、乙两组DHA产量均较高,而甲融合藻利用光能和简单的无机物即能生长,不需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杂菌生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及筛选的过程,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理解与应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