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742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

2、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

3、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

4、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

5、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节选自张涛天人合一: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1下列各项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髙度概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B“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提出的,儒、释、道三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 C“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构成紧密的共生关系,其根本意蕴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

6、我国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它经过古人多次阐发,到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儒家主张协助天地化育万物,所以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把人际交往原则、社会道德规范推扩到人与自然的关系。B道教有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其著作太平经和阴符经都提到了“天、地、人”三者间的内在关系。 C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体现的生态世界观是:人与自然共生。这种关系普遍存在,所有事物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 D儒、释、道三家对生态世界观的表述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7、是( )(3分)A说卦传中“立天之道”等语,文言传中“夫大人者”等语,都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B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国的思想,三家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扬和创获,有着不同的特点。C周易强调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且强调“人亦大”,都凸显了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D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推动“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

8、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 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夏,

9、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

10、向高并命。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B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C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D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3分)A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B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C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D乘传即乘坐驿车。“传”音“chun”,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廷机性格复杂

12、。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做事公正无私。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刚愎自用。他为国尽忠,却没有大局意识。B李廷机人缘较差。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在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C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者罢官。D李廷机较有见识。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5 分)(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

13、且入辅,数阴诋之。(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8“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3)在离

14、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乙 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能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括号打“”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玻 璃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

15、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

16、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17、”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

18、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

19、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20、。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D.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是否状告酒店

21、,“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

22、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

23、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

24、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25、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2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E顾炎武一生

27、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6分)(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做了满洲伪政府傀儡的溥仪,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

28、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处于崩溃的边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的兑现要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加快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滁州加强与南京对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促进双方互利共赢。从历史经验看,冻结物价对于遏制通货膨胀只能是扬汤止沸,操作不当往往会引来更加严重的后果。须贾回国后,对于范雎的高风亮节不仅不赞一词,反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命人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在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A. B

29、. C. 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中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繁育和拯救工作,加强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的非法贸易行为。B.情绪或慢性疾病所致的突发性白发还是可能重新变黑的,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缓解压力,采取正确的起居饮食习惯即可。C.“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是由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造成的。D.“我们将并肩同行,携手圆梦”,在刚刚结束的拉美之行中,习近平主席拨动梦想之弦,再次奏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15. 填入下面

30、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 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 有趣的是,他 用语言 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 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 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A因为但不是而是而且即B/并且不仅而且就因此C但是只是不是就并且/D因为而且既又/然后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绝大多数人认为, ,其实不然。冷饮吃得太多不但容易中暑,还会使中暑症状加剧。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 :一是过量饮用的冰

31、镇饮料,需要体内水分稀释,使人体更易受暑热侵袭;二是食物过凉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三是吃了过凉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四是 ,体内温度骤降,而暑热积聚体内某些部位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加倍。以上几点同时作用于人体,就更容易中暑了。17、下面是某公司的招聘流程图,请把这个图中展示的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80字左右。(6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近日,一个消息轰动了媒体,武汉某家长因为孩子刚上一年级,放心不下,就在孩子身上装了3个“追踪器”,孩子的情况每天24 小时尽在眼底。对此,有人指责这个做父亲的过分紧张、过分焦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成长;有的则对此行为持认同态度,认为多一重保护措施,就少一些安全隐患;还有的由此联想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希望政府加强治安管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