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621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卷6(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因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

2、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

3、共同参与。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

4、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口述者呈现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欠完整、准确。B口述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的原因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C访谈者对口述者的历史叙述进行的文本整理过程就是访谈者主观处理的

5、过程。D口述者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两者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程度。解析:“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以偏概全,也有客观因素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在交代口述历史研究目的之后,文章提出口述历史存在变形或失真的问题。B文章主体从历史记忆、历史叙述、文本整理三个环节阐述历史失真的原因。C文章分析制约口述历史真实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D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减少口述历史的变形或失真,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的真实。解析:“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口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口

6、述者的历史记忆,因此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B访谈者对口述者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进行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会造成历史的失实。C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真。D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合。解析:A项,“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错。原文是“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C项,影响历史记忆叙述的除了语言,还有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D项,访谈者在整理过程中的主观取舍也会让历史失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

8、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

9、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1936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1934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

10、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1930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

11、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1935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

12、,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4下列各项不属于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D)A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B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C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D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解析:D项,不属于三十年代鲁迅的思想特点。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

13、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D1934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解析: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6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顶礼膜拜之情。本文作者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

14、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和对鲁迅的深刻理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首田园诗契诃夫“我的舅舅是好到不能再好的人啊!”纳塞奇金上尉的穷外甥和唯一继承人格利沙,不止一次对我说。“我满心爱他。我们到他家里去吧,好朋友!他会很高兴的!”格利沙讲起亲爱的舅舅,眼泪就涌上眼眶。一个星期前,我到上尉家里去了,走进前堂,向大厅里看一眼,瞧见一个动人的画面。苍老消瘦的上尉在大厅中央一把大圈椅上坐着喝茶,格利沙在他面

15、前屈下一个膝头跪着,满腔深情地用匙子给他搅茶。格利沙的未婚妻伸出一条好看的胳膊搂住小老头的深棕色脖子。穷外甥和他的未婚妻正在争论:他们两个人究竟谁该先吻可爱的舅舅?随后他们就没完没了地吻他。“现在该你们自己接吻了,我的继承人!”纳塞奇金喃喃地说,幸福得透不过气来。这三个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极其羡慕的关系。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瞧着他们,不由得又快乐又嫉妒,心都缩紧了。“是啊!”纳塞奇金说,“我可以说一句:我这辈子过得蛮不错!求上帝保佑人人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才好。单是鲟鱼,我就吃过多少啊!多极了!就拿我在斯科平银行吃过的鲟鱼来说吧。嗯!就连现在我都在流口水呢。”“您讲讲吧,讲讲吧!”格利沙的未婚妻说

16、。“那天,孩子们,我带着好几千卢布到斯科平银行去找雷科夫先生。他是个大人物,嘿!黄金般的先生!上等人!他招待我就像招待亲人。其实他何必那么殷勤呢?可是他把我看成亲人了!真的!”我走进大厅,打断了纳塞奇金的话。这天恰好是莫斯科收到第一条电讯说斯科平银行已经破产倒闭的那一天。“我正跟孩子们同享天伦之乐!”纳塞奇金跟我打过招呼后对我说,然后转过脸去继续用夸耀的口气对孩子们讲道:“同桌的全是达官贵人。有大官,有宗教界人士,什么修士、司祭啦,教士啦,我每喝完一小杯,就走到他们跟前去求他们祝福。我自己也戴满了勋章,比将军还神气呢。我们就吃那条鲟鱼。仆人又端上来一条,我们全吃光了。后来又喝鲟鱼汤,吃野鸡。”

17、“换了我是您,我现在就会让鲟鱼闹得打饱嗝,胃气痛了,您却夸个没完”我说,“那么雷科夫害得您白白损失了很多钱吧?”“为什么白白损失?”“什么叫为什么?要知道那家银行已经倒闭了!”“开玩笑!老是这一套。以前就有人用这话吓唬过我。”“那您还不知道?我的老先生!谢拉皮昂叶果雷奇!要知道这您自己看吧!”我把手伸进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纳塞奇金戴上眼镜,不相信地微笑着,开始看报。他越看,他那张脸就越苍白,拉得越长。“它倒倒倒闭了!”他周身发抖,哀叫道,“我这可怜人呀!”格利沙涨红着脸,把报纸看了一遍,顿时脸色惨白。他伸出颤抖的手去拿帽子。过了一个钟头,我独自一个人站在上尉面前,安慰他说:“算了,谢拉皮昂

18、叶果雷奇!这有什么关系呢?钱是完了,可是孩子们都还在嘛。”“这倒是实话。钱是身外之物,孩子们都在。这话说得对。”然而,呜呼!一个星期后我遇见格利沙。“老兄,到您舅舅家里去一趟吧!”我对他说。“叫他见鬼去吧!我才不稀罕他呢,老魔鬼!傻瓜!他就不能另找一家银行去存钱!”“您还是应当去。要知道他是您舅舅!”“他?哈哈!您在开玩笑吧?您打哪儿知道他是我舅舅?他是我后妈的表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牛头不对马嘴哟!”“哎,您至少也该打发您的未婚妻到他那儿去一趟!”“是啊!必是有魔鬼支使您,您才会在我们举行婚礼前拿出那张报纸来!您就不能等到我们结婚后再宣布您那个新闻啊!现在她已经扭过脸去,不理我了。要知道,

19、她本来也张大嘴巴等着我舅舅的大白面包哟!这个蠢透了的娘们儿。现在她大失所望了。”这样,我不是出于本心而破坏了最紧密的三部合唱最令人羡慕的三部合唱!(选自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集,略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这篇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讽刺格利沙的拜金行为,更在于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B这篇小说通过格利沙和纳塞奇金之间的有关金钱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图景。C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格利沙对纳塞奇金前后不同的态度,突出表现了格利沙看风使舵的本性。D格利沙和纳塞奇金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金钱常常左右着人们的感情亲疏,扭曲着人性。解

20、析:C项,不是突出表现“格利沙看风使舵的本性”,而是表现格利沙的拜金主义思想。8看到纳塞奇金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我”的心为什么会“缩紧”?(6分)答:因为“我”知道斯科平银行已经倒闭,纳塞奇金已经破产,而纳塞奇金和格利沙及格利沙的未婚妻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我”担心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们之后,纳塞奇金会承受不了这个打击,而格利沙及其未婚妻对纳塞奇金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9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纳塞奇金吃鲟鱼的事,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6分)答:示例一:不可删去。一方面,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既为后面写格利沙及其未婚妻抛弃纳塞奇金做了一个铺垫,又突

21、出了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插入这件事,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示例二:可以删去。一方面,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小说通过格利沙和纳塞奇金的故事足以表现这一主题;另一方面,小说的主人公是格利沙,而纳塞奇金吃鲟鱼的事对塑造格利沙的形象作用不大,反而使得小说不够简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甲】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22、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乙】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

23、: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节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注:昭王:周昭王。南征楚国,渡汉水时,船沉身亡。1

2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B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C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D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解析: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六亲,通常指父、母、兄、弟、妻、子。成语“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铁面无私、不讲情面。B四维,旧时称孝、悌、忠、信为四维。作

25、为治国的纲纪准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C五侯,指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齐属侯爵,故称齐侯;楚属子爵,故称楚子。D不谷,也作“不穀”,是齐桓公自称之谦辞。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解析:旧时称礼、义、廉、耻为四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管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在柯地会盟中,齐祖公背弃了曹沫同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却设法使诸侯更加信任桓公,从而纷纷归顺齐国。B管仲善借条件,谙于运筹。凭借齐国地处海滨的条件,发展贸易,富国强兵;借助辅佐周王室有权征讨诸侯的名义助桓公伐楚争霸。C齐桓公恃强凌弱,软硬兼施。与屈完同

26、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以震慑对方,又辩称攻打楚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D屈完不卑不亢,柔中有刚。面对齐候的武力威慑,屈完不但不惧反而讽劝他要以德服人,用楚国抗战的决心和实力说明武力威胁目的不会得逞。解析:“背弃了曹沫同他订立的盟约”错,“设法使诸侯更加信任桓公”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5分)译文: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5分。“既进”“以身下之”“天下”“多”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

27、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5分)译文: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这件事吧!_(5分。判断句、“共”“其”“诸”各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甲】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心同德。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百姓仓库储备充实了,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从源头

28、流入平原一样,顺民心,合民意。”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实施。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使桓公信守了自己的承诺,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乙】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

29、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君王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便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也不会到达对方的境内。没想到您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

30、边去问一问这件事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

31、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一组著名的平远山水画。14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这首曲的前两句分别化用了李白蜀道难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增加了作品的意蕴。B“绝壁”“枯松”“残霞”“孤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C“不尽”“无穷”使用精妙,这两个词语的连用表明了作

32、者沉醉在秋景中,增强了画面的空阔感。D“散西风满天秋意”中“西风”无形,“秋意”无迹,却将人引入萧瑟的境界中去,“满”和前面的“不尽”“无穷”相照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从“夜静”“云帆月影低”“潇湘画里”可以看出,全曲的氛围是宁静而略带萧瑟。15这首曲在写景上注重时空的转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从时间角度来看,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夜晚之景,黄昏与夜晚两个时间范畴同时出现,全面展现了从傍晚到夜晚的景象变化过程。_(3分)从空间角度来看,作者以舟为立足点,写了行舟途中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所见的不同角度的景物,全面开阔。(3分)解析:本题

33、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时空”这个关键词,按照曲的内容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具体回答。时间上,“残霞”点明是傍晚时分,“夜静”表明过渡到了晚上。空间上,“载”表明作者的写景立足点是行驶中的船,所绘之景都是行舟途中所见之景;“绝壁”“松”“残霞”“孤鹜”为作者抬头所见,“不尽山”“无穷水”为作者举目远望所见,均为远景,“云帆月影”为作者眼前所见,为近景,由此可见作者写景时采用了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原味诗译: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望无际的碧水,西风萧萧,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皎

34、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图画之中。(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表达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为了演奏出更好的音乐效果,使乐声短暂停顿的两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从载人航天、量子卫星、“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到被誉为“新四大发

35、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当前中国创新成果呈_之势。在这一轮的全球创新竞赛中,我国从“跟跑者”到“并跑者”,_成为一些领域的“领跑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不跑出创新“加速度”,怎能成为领跑者?过去五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_。创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也惠及了世界。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走出国门,成为我们递给世界的“创新名片”,海外“拷贝中国”的案例越来越多。要跑出创新“

36、加速度”,就要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所有人的创新活力,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_的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政策,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A暴发进而方兴未艾小试锋芒B暴发从而蔚然成风小试锋芒C爆发从而方兴未艾大显身手D爆发进而蔚然成风大显身手解析: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故填“爆发”。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

37、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故填“进而”。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文中形容的是“创业”“创新”,选“蔚然成风”合适。小试锋芒:稍微显示一下本领。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A创新慢了会落后,不创新也会落后B要想不落后,只有不断地努力创新C不创新会落后,创新慢了也会落后D只有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不落后解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第二段主要讲述的是创新对一个民族的作用,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的内容

38、可知,括号内的句子主要谈论的是创新和落后的关系。B、D两项中“要只有”“只有才”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应该排除。比较A、C两项的内容,主要是语序的不同。应该是先有创新,才有后面的创新快慢的问题,所以C项语序正确。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A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的要求,进一步强调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B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政策的要求,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C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

39、要抓紧修改或废止”的要求。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明确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或废止的要求”与“进一步强调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位置互换,因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B项,“完善和落实”语序不当,“的要求”应放在全句末。 C项,“明确强调”搭配不当。20请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空缺处的句子,使语段意思连贯

40、,衔接紧密。(6分)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_,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_,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答: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21下图来自2019年中国健康调查数据:肥胖指数再度飙升17%。请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概

41、括介绍1618岁青少年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如此变化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5分)(上图分别为青少年吃早餐和吃夜宵的数据统计)答:1618岁青少年相对于其前年龄段的人,吃早饭的有所减少,而吃夜宵者明显增加。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而常吃夜宵的人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导致肥胖。(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春天来了,南下过冬的大雁开始北回了。近日,网络上热传一段大雁齐飞的视频,视频中数百只大雁一波波地在空中飞过,一会“人”字形,

42、一会“一”字形,景象颇为壮观。视频的说明文字是:“这段视频拍摄于前几天,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上空出现了大雁北归的场面,因此,机场决定临时暂停飞机起飞降落,让雁群从机场上空飞过,为大雁北飞让出生命通道!”对此,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本题提供的材料是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视频讲的是春天来临,大雁北回,广州一个机场决定临时暂停飞机起飞降落,让雁群从机场上空飞过,为大雁北飞让出生命通道!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机场停飞让道于大雁可看出,人对生命的尊重,哪怕是大雁,它们的生命也是可贵的,也值得尊重。从批评的角度分析,大雁飞过机场,机场就要停飞,虽是尊重生命,但也说明机场没有预案,考虑不周。而且,这个材料的真实性也值得探讨。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批评机场没有预案;质疑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立意,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