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作业10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A)A打败匈奴 B联合突厥C对抗契丹 D击退女真解析:汉武帝时期,三次反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突厥是唐朝边疆的少数民族,排除B。契丹、女真是宋朝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排除C、D。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
2、西域的功绩是(D)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3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
3、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D)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解析: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4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
4、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解析: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5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B)A吐蕃地区
5、B东突厥地区C西突厥地区 D西南夷地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在东突厥实行的册封政策,即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吐蕃是和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突厥是武力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南夷也是武力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6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D)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招徕外国货船可
6、以增加官员政绩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材料中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D正确;A中贵族需求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促进海外贸易,不是招商引资,B错误;民众崇尚洋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7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D)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党项马”“吐蕃鹦”等各民族商品都在长安城销售,由此可以判断出唐朝各民族经济往来频繁,因此
7、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帮兴起是在明清时期;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城中东西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市场受到地点限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机构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C)A明朝的内阁 B宋朝的枢密院C元朝的宣政院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清朝的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故排除A、B、D项。元朝的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C。9有学者在研
8、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D)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解析:民族平等政策是指政府实行的推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政策,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有关元朝边疆经济发展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意思是说唐朝在辽阔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但到了元朝,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收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加
9、强,故C项错误,D项正确。10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A)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领导,推动边疆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这一政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而非强调区别,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
10、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C)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解析:从材料“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盲目自大,丧失了与西方先进文明相互融合的机会,C项正确;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错误;马戛尔尼访华回国后看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但并非酝酿侵华,B项表述错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和平的手段与中国通
11、商,并不是要侵略中国,D项错误。12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D)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解析:由机构名称“理藩院”可以得出,其处理的是与清王朝有宗藩关系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比较浓厚,D正确;A与史实不符;B说法本身不正确;元代宣政院主要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军政事务,二者职能不同,C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
12、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廊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
13、方面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答案:(1)相同点: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点:宣政院与中书省同级,理藩院与六部同级;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理藩院管理部分外交事务;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理藩院管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解析:(1)相同点:结合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及材料“理藩院级同六部”可知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元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与吐蕃地区
14、军民之政,清理藩院管理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廊尔喀的外交事务,因而两者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点:由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及材料“理藩院级同六部”可知在机构级别上,宣政院与中书省同级,理藩院与六部同级;由材料中元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与吐蕃地区军民之政,清理藩院管理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廊尔喀的外交事务,可知在职责与管理事务方面不同。(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宣政院和理藩院的设立,都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民族事务的重视,其设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同时也有利于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
15、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其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 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候,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中国羁縻政策的演变(1)根
16、据材料,归纳土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有何弊端。(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有何意义。答案:(1)特点: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实行间接统治。弊端: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之间为争地盘不断发生战争,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2)意义: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局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可以得出特点是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
17、袭担任;实行间接统治。第二小问的弊端,依据材料“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弊端有: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之间为争地盘不断发生战争,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候,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改土归流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局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