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53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谏逐客书 李斯与妻书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A 臣闻吏议逐客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D辛未三月念六夜【解析】B项,内,同“纳”,接纳。C项,旁,同“傍”,靠近。D项,念,同“廿”,二十。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 A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B 使之西面事秦C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D 汝可以模拟得之【解析】B项,古义:向西。今义:方位词。西边。C项,古义:幸福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D项,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3下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西取由余于戎 B 不耻下问C

2、其一犬坐于前 D 瓜分之日可以死【解析】A、C、D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西取由余于戎A 陈胜者,阳城人也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解析】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D项,主谓倒装。5下列各句中与“必以告妾”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是(C)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不可数计C君与俱来 D谁得而族灭也【解析】例句“以”后省介词宾语“之”,C项与例句一样,“与”后省介词宾语“之”。A项,“轩”前省介词“于”。B项,“数”前省介词“以”。D项,“灭”后省动词宾语“之”。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

3、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到振聋发聩作用的句子是“_臣闻吏议逐客_,_窃以为过矣_”。(2)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民以殷盛_,_国以富强”。(3)与妻书的信末因感“_巾短情长_”难以尽意的巨大痛苦,反以“_一恸_”作结,可谓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情无限。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_是使国无富利之实,_而秦无强大之名也_”。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练兵备战,抢险救灾,援百姓显神威,中国人民军队

4、具有伟大的担当使命。材料:献身维和领航保民族伸大义护人类推战略助国际稳态势跨国作战反恐维稳构建体系去除外虏建设强军海上维权答:_驱逐外虏,跨国作战,保民族伸大义,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献身使命。反恐维稳,海上维权,助国际稳态势,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维和使命。建设强军,构建体系,护人类推战略,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领航使命。_【解析】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两个连动的动宾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一个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从句式来看,“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使命”是一个固定句式,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定语。从语意上看,一、二句是讲述人民军队的具体表现,三、四句是对其表现进行总结

5、。于是,从“献身使命”来看,“驱逐外虏,跨国作战”是其具体表现,“保民族伸大义”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从“维和使命”来看,“反恐维稳,海上维权”是其具体表现,“助国际稳态势”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从“领航使命”来看,“建设强军,构建体系”是其具体表现,“护人类推战略”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8某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为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根据下面内容代为你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手法,不少于12字。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成了许多人社交的准则。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他

6、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上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答:_露出真诚的微笑,留下美丽的瞬间。或:世界因沟通而和谐,生活因微笑而精彩。_【解析】读文段,理清活动的意义,围绕此拟写标语。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 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7、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

8、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注】踬碚:遭受挫折。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C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

9、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解析】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如专有名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本句中,“草木”“风云”“全国”“乃”“如”前都要断开,且前两句句式整齐,构成对偶句,排除A、D。“全国久蛰之人心”中“人心”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10、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解析】序也可放在书的后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

11、,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解析】没有使用排比手法。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译文:_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_(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译文:_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_【解析】(1)“徒”,只能;“斯”,这;“诚”,确实。(2)“为”,写;“兹”,这;“勖”,勉励。13请结合当时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分析文末“痛逝者”之情与“勖国人”之理的目的。答:

12、_不仅进一步颂扬了先烈的伟大精神,表明了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_【解析】结合关键句“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分析概括。【参考译文】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全部被烧毁,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

13、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大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其和武昌革命这一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纪念。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

14、五百个壮士一个个立传,这就越发使人悲痛啊!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篇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敌人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被)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

15、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书吴潘二子事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

16、,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

17、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

18、/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解析】“方时”是一个状语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

19、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敏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解析】D项,“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误,“畏友”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没有这个说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解析】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

20、”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译文:_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_(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译文:_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_【解析】(1)析产,分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2)“鬻”,卖;

21、“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5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_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廷鑨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_【解析】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

22、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

23、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

24、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

25、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词,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

26、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莫孝肃公诗集序白鸿儒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延,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

27、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试于有司,荐于大延。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全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

28、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余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午秋仲望日。(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B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C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D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

29、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解析】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手不释卷”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豁然”也是常见文言文搭配,即“形容词然”,意为“的样子”,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句中的“时人”是“目为神童”的主语,故“时人目为神童”应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当然,也可从“过目辄成诵”是一完整句意排除A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B考,本义为年老,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C状元,科考第一名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

30、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D秋仲夏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用孟、仲、季表示,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或秋仲。【解析】B项,“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并表示称死去的父母为考”理解有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莫宣卿自幼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B莫宣卿事母至孝,让人感佩。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C莫宣卿词赋诗歌不事妆点、浑然天成。其创

31、作思如泉涌,能操笔立成;其作品纯洁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造化自然之物,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D莫宣卿声名远播,泽被后世。他去世后历代莫氏子孙的言行气质,还留有莫公的流风余韵,即使是乡里五尺小儿、田野的村夫村妇无不仰重莫公美名。【解析】A项,“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继父亦莫氏,讳及芝,尝遣二兄习读”可知,不是莫宣卿的父亲“莫让仁”,而是他的继父“莫及芝”,故此项张冠李戴了,即移花接木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译文:_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孤独无助,没有

32、依靠,就改嫁(他人)。_(2)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译文:_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祭祀)。_【解析】(1)“蚤”,通假字,通“早”;“不禄”,没有做官;“孤”,幼年丧父;“改适”,改嫁。(2) “游”,游学;“庠序”,学校;“罔”,没有;前一个“贤”,意动用法,认为是个贤才;“宗祀”,宗庙;“亲”,把他当作亲人。10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答:_(1)他的生父莫让仁,虽没做官,但也有隐德。(2)他的母亲

33、梁氏,担心他孤苦无助,改嫁他人。(3)继父乐善好施周济乡邻。(4)受教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_【解析】具体分析,从莫宣卿家庭环境考虑,文中“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可以推断,其父施德于人的品德也深深地影响了莫宣卿,可谓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此外,当其父去世后,“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他的母亲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可以说,他的母亲的选择也是在有意给莫宣卿选择成长的环境;他的继父莫及芝一位有德有识之人,莫宣卿长期耳濡目染,深受继父的影响;更有甚者,莫宣卿后来“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可见莫宣卿的成功和他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若

34、能依据文本,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唐宣宗大中五年是龙集(岁次)辛未年,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来寻求天下贤才。集合天下士人在公开场合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皇帝诏旨认为莫公宣卿是第一名。公,字仲节,是广南封州人。出生之地是文德,但居住的地方是长乐。他的父亲名避讳让仁,虽然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也有施德于人却不为人所知。早年去世,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他的继父也是莫氏,避讳莫及芝,是开建籍贯人。莫公随着母亲前往开建,和另外两个兄弟成为三兄弟。大哥叫莫俦,二哥叫莫群。公莫年龄最少,排行最小。他的继父也是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年成歉收之时就会拿出粮

35、食接济邻居或同乡。他的继父莫及芝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他七岁时,才质和识见高远开阔,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被当时的人看作神童。进入府学,跟随梁明甫先生交往学习,梁明甫母亲尤氏在家里对梁明甫的教诲很严格。在有司考试,被推荐给大延。面君奏对清审详问,成为天下第一。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皇上答应了他的奏章,赐予他台州别驾官职。回家探望父母,迎接母亲,没能到官员办公的处所,不久却卒于故乡。把他葬在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时

36、,封州刺史李邦昌把他的事迹上奏给朝廷,敬奉皇上诏书为唐朝正式奏请朝廷批准的状元莫孝肃公,立庙以便祭祀,上表他的故乡为文德。免去那里的劳役赋税,来充当祭祀的需要,永久地成为固定的法典、制度。莫公从幼时以至科举考试录取列榜,所写成辞赋诗歌,都是执笔立刻写成。诵读吟咏它们,如同真全美玉,浑然天成。如同自然的造化者使万物生长,语言质朴,不矫揉造作,但富有活力、生命力,真切好像存在一样。等到如今莫公族子孙、后辈们言行神态气质,尚且还有莫公遗留下的风采。即使是穷乡僻壤儿童和那野外平民百姓,都敬重莫公的名声,没有谁不喜欢谈论他和说起他的。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祭祀)。恐怕是状元公的精神感化吧?莫公的嫡长孙莫立之,是郡里的秀才,他请求我,详实地述说莫公行为来告诉我,并且请我替他写莫孝肃公诗集序,以便流传悠久。我不肖,承受治理莫公的郡里,遗憾不能目睹莫公只能白白地羡慕莫公,凭借自己的想法记下它们。当时是唐乾符五年,在甲午年夏历秋季的第二个月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